诵明书院 2023-12-22 16:04 发表于北京

导读:冬至前夕,诵明书院邀请肖相如老师与大家直播畅聊“我的中医学习心路历程,面对从医困惑时的选择”。直播间互动频频,气氛热烈,老师也针对大家非常关心的学习话题进行了逐一回复。其中关于流感、支原体肺炎等外感病的辨治问题大家非常关注,今日特摘选本问题直播答疑文字实录与大家分享学习……
激动!开心!
昨晚直播互动实时热度高达11W+


< 正文 >
主持人:近段时间流感、支原体肺炎横行。从中医的大类上来看,这些都属于外感病的范畴。自《伤寒论》诞生到今天,中医人对外感病的论治有近两千年的思考与经验,《内经》也说“善治者治皮毛”,但许多一线大夫对外感病证型的分辨仍有困难,许多朋友们反馈外感寒、热、是否夹湿等都都有辨证难度,在外感病方面变成了“不擅治者”,老师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应该如何去认识解决?
肖相如老师:我想主持人说的是大家的心声。我们天天面临着外感病,从新冠到支原体到流感,其实都是外感病。
我们的医学,无论中医、西医,都是在和外感病的斗争中成长的。但是我想告诉大家中医关于外感病的理论并不规范,比如:有人学了《伤寒论》,那他的外感病都选用麻黄汤、桂枝汤。也有人从《温病》开始学的,就坚定地用银翘散、桑菊饮。坏与坏在这里。我们中医关于外感病的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这种体系。
大家现在去想,我们关于外感病的学习,主要通过《伤寒论》,《伤寒论》讨论的就是外感病,但《伤寒论》讨论的是感受寒邪的外感病。
那么现在同学们学了《伤寒论》,学到一个概念说“伤寒的含义有广义的,有狭义的”,说《伤寒论》是讨论广义的伤寒的,那问题就出来了——《伤寒论》是讨论广义伤寒的,那用麻黄汤、桂枝汤,那不就是所有的外感病都能治疗了吗?是不是就引导同学们这么理解与思考?那这对不对啊?显然不对!
更加麻烦的是《伤寒论》汉代出来以后,发展到明清,又出现了“温病学”,我们学习完《伤寒论》以后,还要学一个“温病学”,这个时候就更糊涂了。温病学里面,说温病基本上也概括了所有的外感病。
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温病有9种,而且在《温病条辨》里面还包括了寒湿,那我们是不是更糊涂了?
你明明叫《温病条辨》,却还包括了寒湿,那是不是又可以说桑菊饮、银翘散等治所有的外感病了呢?
事实上,这就是表明我们学生在学习外感病治疗的过程中,我们的体系本身就没有搞顺,就自我矛盾了,所以这个事情特别麻烦。
我以前出了一本书叫《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我想大家可能能够见到,为什么要出这本书?就是因为我跟大家一样,在当医生的很长的时间里都治不好感冒,特别害怕治感冒,大家现在害怕什么?辨不清楚寒热,对不对?
连寒热都辨不清楚,这感冒怎么治啊?那就没法治的!我们就特别恐惧,因此我就去思考这个问题。
大家可以再去看,我们学术界还形成了很多奇怪的观点,因为大家根据我们现在的这个体系,是辨不清楚寒热的,辨不清楚寒热怎么办?
有的人说:如果你辨不清楚寒热的话,在外感病的初期,你就直接的用清热的药,用银翘散、桑菊饮。
为什么呢?他说即使你用错了,你感受了寒邪,你用这个桑菊饮、银翘散,他也没那么严重(的后果)。如果你是感受了热邪,就是温病,你用了麻黄汤、桂枝汤,那个后果就很严重。
你们看,这就是真正的有人研究出的这种结果,就告诉你这么治。我想,这是不是还是个糊涂蛋?那怎么可能治的好呢!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外感病现在我们学的体系很混乱,所以我们学完了以后就越学越糊涂。
因此这个事情,现在我们要把它规范化,也就是说要把外感病按照病因把它分开来,比如说:外感寒邪它的初期的表现是什么?我现在告诉大家,它的基本表现就是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并见,肯定是感受了寒邪。如果只发热,不恶寒,口渴的,这个肯定是热邪。
你们以前学的是错的:感受寒邪是恶寒、发热的,说它恶寒重,发热轻。感受热邪,也是恶寒、发热的,只是说它恶寒轻,发热重。这个跟临床事实不符合,所以这是一个不对的概念,因此你们就永远辨不清楚!
现在我告诉大家很简单的意思:凡是恶寒、发热并见的,肯定是寒邪,有汗的桂枝汤,无汗的麻黄汤。凡是发热、不恶寒、口渴的,这个肯定是外感的热邪,咽痛为主的银翘散,咳嗽为主的,桑菊饮。这个是不是很清楚?
感冒
寒
恶寒发热
舌淡苔薄白
无汗,脉浮紧
麻黄汤
汗出,脉浮缓
桂枝汤
热
发热,不恶寒而渴
舌边尖红
苔薄白而干或薄黄
咳嗽为主
桑菊饮
咽痛为主
银翘散
所以就是告诉大家,我们要把概念搞清楚,如果寒热的概念弄清楚之后,你们基本上就不会恐惧了。
但是现在又出了一个新问题,支原体肺炎,他的发病复杂在哪里?湿热。所以单纯的寒热相对简单,但是如果有湿热的,就又麻烦了。
因此告诉大家,如果这个病人有湿热,他是湿跟热的表现同在,比如说:发热但是有湿的特征,像是身体沉重、苔腻。
同时还有一些特异性表现:比如说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午后热显,这就是湿热初期的特异性表现,把这个东西记住了,湿热的初期也基本上解决,用三仁汤为主加减就可以。
这是支原体肺炎它比较复杂的地方,就是它很容易夹湿,一夹湿以后,这件事情就变得麻烦:一方面不容易退烧,或者退烧以后容易再烧,就是这个问题,所以治着治着就又觉得不行了。
因此我把这几个基本概念告诉大家,基本上大家再去面对外感病的时候,应该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再具体的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编外感病学的教材,会给大家一个很系统的这个外感病的体系。
这是关于外感病的问题,这个事情很复杂,大家要慎重对待。
自欺欺人的现代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