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全真教道士王常月,道教改革的思想特色,有哪些呢?

君浩谈历史 2023-04-03 14:05:01

王常月作为全真教龙门派的第七代律师,在道教改革过程中显示出了自己的远见卓识,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想特色。

一、戒行精严

戒行精严不是全真教固有的产物,它有一个发展历程。全真教初期,王重阳也重视对道教徒的约束。其典型文献是《重阳立教十五论》和《教主王重阳帝君责罚榜》。

《重阳立教十五论》论述道徒修行时注意的十五个的问题:第一住庵;第二云游;第三学书;第四轮合药;第五轮改造;第六轮合道伴;第七轮打坐;第八轮降心;第九论炼性;第十轮匹配五气;第十一论混性命;第一十二论圣道;第十三轮超三界;第十四论养身之法;第十五论离凡世。

这十五条都是从日常生活和内月修炼方面讲的,不是具有惩罚和强制性的戒律,只能说是早期的教义规则和修炼方法。此时虽然具有戒律性质,但还是就个人的修炼而启一的,因而没有严格性。

王重阳去世后由马丹阳担任掌教,反映其戒律思想的《丹阳十劝》,同样还是缺乏惩罚性质和强迫性质,稍后刘处玄虽然有所改进,仍然是不严格。后来丘处机掌教时期,有《长春真人规榜》比以前稍有进步。

但同样存在着戒法不严的情形。之后,陆道和编的《全真清规》则较以前有了比较明确的惩罚意味,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全真教发展后面临道众管理的问题。

然而,这些清规并没有阻挡住元朝全真教的腐化和堕落,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全真教的发展必须有戒律约束,这种历史责任就落到了明末清初王常月的身上。

王常月在道教改革过程提倡戒律,并把戒律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主张道徒在执行戒律过程中一定要严格。

对于道众而言,他强调要时时刻刻遵守戒律,以达到明心见性之目的。王常月为了加强戒行精严的作用,把阴司和戒神都搬了出来,其目的就是使信徒认识到如果不守戒的话会遭到严重的惩罚。为什么提倡戒行精严呢?

因为在王常月看来戒律是道徒修道的手段,而且认为戒定慧是降伏身心意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舍绝爱缘,清净身心,达到济度众生,功行圆满的结果。

但是,所有一的这一切都是以戒行精严为前提的,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详细的论证,从而充分说明了戒行精严的重要性。

在这里我们能明显的看出戒行精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他所谓的戒行精严实际上就是通过戒律来约束道徒本身的行为和思想,从而使道徒达到宗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二、性命双修,以见性为主

王常月道教改革强调性命双修,以见性为主,这是其改革又一特色。这可以说是王常月道教改革的目的所在,但是,我们又可以把其定义为一大特色,究其缘由,它己不同于早期全真教的理论。

早期全真教北宗所谓的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的思想理论,而王常月所谓的性命双修,见性为主己较以前有所转变,内丹学的修炼逐渐淡化,逐渐转向以戒律为前提保障的性命双修思想,这可以说是全真教史上一大特色转变,所以,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要清醒的看到这一点,不能盲目的认为与早期全真教没有什么区别。

虽然以见性为主,但是仍然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但所有的这些修炼都是以戒律为前提,没有其保障便不能达到其目的。

三、破除“著相”修行,主张戒定慧修行

早期全真教受禅宗“明心见性”思想影响较为深远,但是,道徒对修炼的实际操作却不甚明确。

而在王常月这里,我们能找到对佛教禅宗无念、无相的强调和吸收,而且,还提出了破除“著相”修行的方法,按照戒定慧体系逐层修行,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早期全真教对佛教禅宗思想的吸收,应该说是全真教史上一大进步。

因此,指出了要从世法中修出世法,即从百姓日用修无为之法,这样才能认清何谓真法。但是,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他认为应该按照戒定慧的法则来进行,尤其强调了中极戒的作用。这样他就把中极戒和版依真三宝身心意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定慧互相生发,以至于达到修真之目的。

四、重视伦理

生命问题的终极解决往往和人的道德行为的善恶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一条生命一一伦理的因果链。王常月在宗教改革活动中主张戒行精严,并通过种种方法达到修炼身心的目的,从而实现去恶从善。

因此,在其改革思想中蕴含着深厚的伦理思想,从其教义中可见一般。以《初真戒律》、《碧苑坛经》等为对象来阐述其伦理思想。

(一)人与人的关系社会伦理思想

社会伦理思想是一定社会里人与人相处的行为规范和判断善恶的准则。王常月从其教义出发,兼容儒佛,发展出调整人与人行为关系的伦理准则。具体体现在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认同。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主体,其核心伦理价值观是三纲五常。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中国本土文化道教的影响可想而知。

作为道教的一个派别全真教,当然,也包含其内。全真教创教之初,主张出世,超脱世俗之樊笼。但是,即使这样,仍然重视封建伦理对社会的教化。到了明清之际王常月这里,体现尤为突出。

王常月认为“修人道”是“修仙道”的基础。而且,明确提出来人道对修仙道的重要性,他认为修道之人按儒学的伦理的规则来修行,才能成就仙道。而且认为行圣贤仙佛之事的道士,才可以称得上是行道之士。

但是,如何通过修人道达到仙道呢?他认为首先要持戒,而且要戒行精严,才一能达到本性,慧光朗照的结果,从而摆脱轮回。由此,可见持戒对于修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于是在这里就引出了王常月所持戒律中所包含的儒学伦理思想。

道教伦理思想中对儒家仁义礼智信和“忠恕”思想的认同。王常月伦理思想中有着明显的尊师重道思想,在求师问道篇中有着具体的体现。

而且他把“君师教导”同“天地覆载”、”日月照临”、“父母养育”并成为“四恩”,师地位是很高的。而且,在三饭依中,认为“版依师宝,可不落邪见”。而《初真戒律》中更是将弟子对师的伦理规范作了详细的规定。

此外,还有很多戒条,无不体现着王常月伦理思想中包含着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这无疑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认同。从而推动者全真教龙门派不断扩大发展,这不能不说是全真教龙门派一次巨大变革。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思想

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与自然界紧密相连。两者之间的关系,制约着人类的发展进步,因此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但是,在处理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王常月认为人据主导地位。王常月是非常重视人的,而且能修真,所以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精严持戒。并要在持戒中尊重保护自然,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戒律思想中。其主要表现为对动物、植物和水上资源二方面。

对动物来说如《积功归根五戒》中把“不得杀生”列在第一位。

除此之外,在王常月所宣扬的《中极戒》中,还提倡尊重动物、反对恐吓、虐待动物。如第三十四戒不得鞭打六畜。第三十五戒者,不得有心践踏虫蚁。第六十戒者,不得便溺虫蚁上。第六十四戒者,不得惊散栖伏。第一百七十二戒者,不得惊惧鸟兽促致穷地。

对植物来说王常月除了尊重动物之外,也尊重植物,主张爱惜保护植物的生命。主要体现在所宣扬的《中极戒》中,如第六十一戒者,不得便溺生草上。第六十五戒者,不得无故采摘花草。第六十六戒者,不得无故砍伐树木。第六十七戒者,不得以火烧田野山林。

对水土资源来一说王常月十分重视水土资源。主要体现在所宣扬的《中极戒》中,如第八十七戒者,不得误以毒药投诸水中第一百七戒者,不得塞井及沟池。第一百十戒者,不得以秽物投井中。

上述从动物、植物和水土资源三方面论述了王常月的生态伦理思想。古人尚且知道保护自然,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思考今天所面临的生态失衡问题。王常月的生态伦理思想与现代伦理思想有其相同之处,对我们借鉴其思想保护自然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人与神的关系神伦理思想

王常月“人一神”伦理思想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伦理思想的反映或表现,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其神学伦理主要体现在所宣扬的三坛大戒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仰方面规定了道徒尊敬神的决心和意识。

王常月在《三饭依戒》中的规定表明了道教徒对神灵的崇敬和向往,从而为神的语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

人神沟通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服饰;二是“咒”。

王常月对服饰的规定体现了一定得伦理秩序和价值取向。在其著作《初真戒律》中“三衣格”,便对道徒各戒品的道徒的戒衣作了明确的规定,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样就把神学伦理与社会伦理密切结合起来了。

再加上戒衣四十六条的规定,从而更加提高了服饰的重要性和神圣性。这样神学伦理的神圣性便通过王常月所规定的服饰体现了出来,来维护神化人间的伦理规范,己达到被道徒所认可。

王常月对“咒”的规定实际上也是王常月加强神学伦理操作的一种手段。他在持受诸品咒中规定了种种咒,这些咒包括了饮食住行各方面,要求道徒按规定去做,达到行善去恶的目的,以摆脱人生种种痛苦。

由此可见,王常月的神学伦理思想,是通过人来实行神的伦理,不仅强化了人的伦理,而且也加强了神学伦理。

(四)人与自我关系自我反省济度众生

王常月对关于什么是人之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产生了种种不明真性的行为。所以他提倡人要修“妙明真性”这样,才能“复命归根”。

但是,怎样修性呢?他认为要借假修真,即用色身来修法身,并做出了详细的阐述。由此可见,王常月在修道过程中非常强调人的自我反思,从而实现自己的修道目的。这种反思,无疑是人性在社会中如何实现,达到维护社会伦常的正常运行。

王常月对人性的反思是非常深刻的,但作为宗教徒的他反思也是从宗教的含义来进行的。对此,他比较了圣贤仙佛和凡夫的区别,渗透着其目的,就是修道成仙。

但是,在这里又反映了另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就是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因此,认为自己的传教宏道是为了“上则兴教相,下则利群生”这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但是怎样济度众生呢?王常月阐释了全真教为什么不能盛传的一个内部因素,就是“只能度己,不能度人”。

但是,怎样度己呢?王常月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九件道要,那就是刚烈、勇猛、精进、舍除、布施、高明、谦逊、解脱、自然。九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做到功行圆满。

对布施来说,就是以财布施和以法布施。布施的时候需要做到“谦逊”,可以在日用寻常中达到了修己度人的目的,从而达到济度众生的目的。

从上面的伦理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常月的伦理思想具有以下特点神圣性层次性和渐进性自度性禁欲色彩较浓厚三教融合。下面简单阐释一下:

神圣性:王常月所谓的“人一神”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延伸和折射,但是,道教徒所所遵守的规则就是以神的命令来宣布的,因此,王常月神学伦理思想是具有神圣性的。

层次性和渐进性:王常月认为人人都可修道成仙的可能性。但是,受戒有一个层次性,即先收初真戒,后受中极戒,最后受天仙大戒。从初真戒到天仙大戒,是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过程,规定越来越严格。

这里就包含者其伦理不断上升的过程,即从伦理道德底线到高层次伦理。这种循序渐进,逐步修道成仙的过程,体现了道教徒伦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体现了修行渐悟的原则。可见,王常月的戒律思想中有着明显的层次性和渐进行伦理思想。

自度性:全真教创立之始,强调自修。虽然发展到王常月这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仍能明显的体现出其自度性。王常月非常重视戒律,其戒律中处处体现着诸善奉行,诸恶莫作的伦理思想,然而他清醒的认识到落实这些伦理必须人来实现,所以他强调戒行精严。

连神仙都要自度,何况是凡夫俗子呢?可见,王常月的伦理思想强调人用自己的道德品行来救度自己,凸显了其伦理思想的自度性。

禁欲色彩较浓厚:全真教创教之初,就大肆宣扬禁欲主义,到了王常月这里,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状态。

他所宣扬的三坛大戒中处处体现着禁欲色彩,而且呈现层层递进的状态,从而全面规定了道徒衣食住行等等各方面的内容,从而用严格内在自我的方式来改造人类的本性。由此,我们可以说王常月其伦理思想中具有浓厚的禁欲色彩。

三教融合:儒佛道三者自魏晋以来就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到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在王常月伦理思想中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文化的认同。从“人与人”伦理关系中,明显体现了忠孝仁诚等思想。其次,王常月所宣扬的三坛大戒是实际上就是仿佛教的沙弥、比丘、菩萨而制成的。

此外,王常月在《碧苑坛经》中,还吸收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和轮回说。这样三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王常月在改革中非常重视伦理思想,其伦理思想影响是深远的,值得我们大家思索,从而为构建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