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女科学家李飞飞:年仅46岁,希望以中国人身份领诺贝尔奖

咸鱼永不放盐啊 2024-12-05 16:36:3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如果有一天我拿下诺贝尔奖,我一定以中国人的身份去领奖!”

说出这句话的人,正是在我国掀起“AI革命”的女科学家李飞飞,她在33岁就成为了斯坦福的终身教授,45岁更是完成了美国三院院士,被认为是近代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华裔科学家之一,但在海外漂泊多年的她,一心想回到家乡为祖国献力。

然而在光鲜的“科技大拿”头衔背后,在17岁时李飞飞还在美国刷盘子,她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呢?

赴美打拼

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正兴起一股“出国热”,1992年16岁的李飞飞跟随父母移民美国,她的母亲是一名教师,父亲是一名工程师,他们期待着在异国他乡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也希望女儿能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残酷。

初到美国因为语言不通、学历不被认可,李飞飞的父母从国内的技术精英变成了异国他乡的“无业游民”,为了生计他们只好降低身份,去干些基础活儿。

因为亲眼目睹了父母的辛酸与无奈,李飞飞决定自己也帮父母挑起生活的重担,但不会英语的李飞飞在求职时四处碰壁,在没辙后,就去了一家餐馆当服务员。

在餐馆李飞飞从最基本的洗碗、拖地等工作做起,她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英语,偷听客人和同事的对话,观察他们的表情,揣摩意思,晚上回到家后她就继续学习,困了就用冰袋敷眼睛。

短短一周时间她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这让老板对她刮目相看,因为语言障碍的突破,为李飞飞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她开始更加清晰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李飞飞明白,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哪都没错,她了解到美国一些名校会提供全额奖学金,这对于经济拮据的她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

1995年李飞飞高中毕业后,直接被普林斯顿大学相中,还拿了那笔梦寐以求的全额奖学金,这让李飞飞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向互联网进军

在1999年,李飞飞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毕业,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时代,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纷纷向这位优秀的毕业生抛出橄榄枝,高盛甚至直接向她发出了offer。

对于一个出身普通移民家庭的女孩来说,进入高盛这样的顶级公司,无疑是一个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这不仅可以解决家庭的经济困境,还能获得令人艳羡的高薪和职业发展。

但李飞飞并没有被眼前的诱惑所迷惑,她有着自己明确的人生规划和理想追求,虽然进入金融行业虽然可以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但却会使她在学术殿堂里止步于此。

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思考如何将科学与人文结合,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从西藏之旅归来后,李飞飞选择了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深造,攻读人工智能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

一举成名

在读博士期间,李飞飞敏锐地捕捉到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研究方向:如何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看”世界。

李飞飞的灵感源于一次偶然的观察,她看到朋友的孩子在学习辨认图片中的物体,例如猫、狗、家具等,这个两岁多的孩子能够轻松地完成这项任务,李飞飞意识到,如果能让计算机也具备这种图像识别能力,将会带来巨大的变革。

这事儿看起来挺简单,但其实里面有很多技术难题要克服,如果机器像人类的孩子通过观察大量的图像来学习一样,计算机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于是李飞飞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建立一个庞大的图像数据库,包含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为每张图片进行标注,这个想法最终演变成了ImageNet项目。

李飞飞她们从网上搜集了成千上万张照片,给这些照片都贴上了标签。

为了解决任务复杂、耗时长这个问题,李飞飞想到了众包模式,她把图片标注的工作,通过亚马逊这个平台,分给了世界各地的网友去做,来自167个国家的近5万人参与了这个项目,共同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09年ImageNet数据集正式发布,包含了1400万张图片,涵盖21800个类别,这个数据集的问世,大大加速了计算机视觉的进步,给深度学习算法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同时也让李飞飞声名鹊起。

2017年,李飞飞加入了谷歌,成为谷歌云的AI和机器学习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主要负责推动谷歌在这一科研方向的发展,她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谷歌的云产品相结合,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2020年,李飞飞因在创建庞大的机器学习和视觉数据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同年她也被选入了美国国家医学院的院士行列,次年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作为美国三大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李飞飞获得了学术界的最高成就,但她始终心系祖国,在一次采访中李菲菲说要是能拿到诺贝尔奖,她希望能代表中国人去领奖,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也表明了李飞飞为国献力的决心。

她从一个16岁的移民女孩,一步步成长为AI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今的李飞飞仍然昂首阔步走在大数据发展的前列,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会接着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