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爆料医院要求年底前尽量不收住院患者,取消绩效与工作量挂钩

大刘的备忘录 2024-10-20 18:11:05

作者 | 叶正松

福建省三明市的一位医生在丁香园发帖爆料,他们从今年10-12 月,绩效取消与工作量挂钩,按今年 8 月份绩效预发。医院内部职工年底前尽量少就诊。严控进口、慢病、贵重药品,高值耗材,严控胃肠镜等大型检查,确实需要的由分管医疗院领导或医务科科长审批同意后方可使用。严控住院指征,能门诊尽量不住院。

为什么要如此要求?

应对医保基金管理。

医院明确提出,要把防范医保基金不出险作为政治任务和当前的重点工作,全体医护人员要扛起责任。

此前,国家医保局明确喊话,对少数医疗机构以“医保额度到了”,就不收新住院病人,甚至无理由的强行要求在院患者出院、转院或自费住院的情况,表示坚决反对。

由此可见,对医保全年费用超标,不应该成为医院不收住院病人和看“高额患者”的理由。

医生只想把患者治好,但DRG/DIP对费用卡控,会导致本来复杂重症患者治疗费用远超过医保定额,其余的还要扣医院、医生的钱,医生总不能倒贴吧?

而且,很多集采的药品、器械也并不便宜,且药效远不如原研药效果好,但使用原研药患者付费就会多,制定政策的专家许多都不是临床一线医护,医保制度是把医保资金节约了,但说实话,很多资金并没用在刀刃上,现在医生患者两头都受伤,这难道是DRY/DIP的初衷?

就拿二甲医院心内科来说,一个支架术1.6万的支付标准,如果患者病变简单,手术很顺利,费用正好。可实际诊疗过程中不是所有病变那么简单,FFR,IVUS,合并心源性休克需要使用IABP的,只能超费,最后的结果,就是复杂患者只有转院。

还有,我在此斗胆说一句,国家发展中医药这没问题,但中成药,包括一些饮片,都涨成什么样了?

就拿酸枣仁来说,37元1克,哪位患者用得起?

心通口服液10ml×6支/盒,价格49.99,这药贵的作为医生的我,都觉得不可接受。

应该承认,DRG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编码,核对的压力都堆到了一线医生头上,他们是既当医生又做会计,还兼顾文秘,还要防着医保吹毛求疵的找理由扣费。医生已经不单单是技术人员了,不做十项全能全职服务员,都委屈了这个行业。

就拿我所在的地方来说,是个四线城市,年轻人流失严重,老龄化严重。看病住院的都是老头老太太,来住院的老人们都是各种急慢性病一大堆。

DRG之后,已经很努力控费了,老头老太太还天天投诉、骂人、小混子敲人,说病没好就让出院。

可是一个月收80个病人,和挑挑拣拣只收20个“好”病人,到手奖金是一样的。

那大家何必这么辛苦呢?

许多医生,干脆躺平。

自新医改启动以来,国家层面就三令五申,医疗机构不得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

照此推理,在实施DRG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之后,医疗机构也不得为了追求更多的“医保结余”而向医务人员下达控费指标。

医保无论如何监管,也从没有禁止医院赚钱。禁止过度医疗,并不是禁止合理诊疗。

医疗机构扭转亏损、增加利润的办法有很多,却唯独不应将控制成本,避免医保风险的责任转嫁给一线医护人员,更不能将其后果由患者承担。

因此,医保改革,绝不能用僵化条款倒逼医院把慢病危重和住院患者拒之门外。

更不能导致医院,害怕被罚被查出涉嫌医保违规的问题,因此不愿积极主动收治病人。导致医护人员害怕自己权益被损坏而去损害患者权益。

要消除这一问题,医保局在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的同时,要提高医院价格、支付、绩效等政策的协同性,防止某些具体的规定不合理,却让医院背锅,最终导致一些病人被医院拒之门外这样的多输局面。

医院的收入构成,基本上是国家补助,医保,患者自费。医保在控费,国家补助每年减少。整体的行业蛋糕在每年缩小。一线医生在不停的内卷。

当然,有人会说,医疗机构扭转亏损、增加利润的办法有很多。

但是,请问,除了全覆盖的医保支付,剩下的办法 还能有哪些?聪明的,能不能留言告诉我?

0 阅读:0

大刘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