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的另一面:极具危机意识和行动力,主动参军避开了“大下岗”

兰台说历史 2025-01-23 22:38:39

雷锋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给大家介绍作为新中国道德模范的雷锋的另一面。

雷锋的另一面是什么呢?

就是他是一个极具危机意识并且行动力很强的人。

正是因为他的危机意识和行动力,使得他躲过了“下岗”的危机。

兰台这么说,并没有任何对雷锋不尊敬的意思;而是想说,除开雷锋作为到的楷模的一面,雷锋极具危机意识和行动力,可能更值得大家学习。

雷锋

01、

雷锋,原名雷正兴,乳名庚伢子,1940年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安庆乡。

雷锋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叫雷明亮,还曾经是赤卫队的队长,红军长征后他没有选择随部队一块长征,而是留在了老家,后来还因此被国民党拘留和虐待,这也造成了雷锋父亲的残疾。

1944年,也就是雷锋出生4年后,雷锋的父亲被当地的侵华日军虐待致死。

雷锋的哥哥雷正德,因为家贫很早就外出当童工,后来不幸染上了肺结核,最终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雷锋的弟弟也因为家里太穷连而早夭。

雷锋的母亲因为遭到追债地主唐四滚的凌辱,而选择悬梁自尽,这个时候雷锋还不满7岁。

之后雷锋就靠给地主家放牛、打杂勉强生活。

一直到1949年雷锋家乡解放,雷锋才算是过上了正常日子。

开拖拉机的雷锋

也正因为如此,雷锋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激,并且他也深知自己是孤儿,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所以他必须要更努力的工作。

1956年,16岁的雷锋在望城县当通信员,他工作非常努力,他也因此生平第一次当选了工作模范。

1958年初,望城县委决定开垦团山湖国营农场,目的是让往日的荒芜之地变成鱼米之乡,因财力有限,于是号召全县团员、青年为农场捐款购买一台拖拉机。

雷锋积极响应号召,捐了20元,是他当通信员一年多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

他也是望城县捐款最多的团员。

后来,领导们安排雷锋去团山湖国营农场当拖拉机驾驶员,除了雷锋踏实肯干之外,和他捐款最多也有直接关系。

当时不像是现在,能去开拖拉机,就是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

要知道当时全国才2.8万台拖拉机,还都是进口的;第一台国产拖拉机是1958年7月20日出厂的,雷锋开的还是进口拖拉机。

1958年7月,第一批国产拖拉机下线

这就相当于今天,领导让雷锋去学开德国进口的齐格勒消防车一样。

1958年3月10日,雷锋试车成功,成为了望城县的第一位拖拉机手。

他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成功的喜悦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我学会开拖拉机了》。

这篇文章成功发表在了1958年3月16日的《望城报》上,也是雷锋首次公开发表文章。

1958年秋天,鞍钢到湖南长沙招工,雷锋因为表现出色被推荐。

从团山湖国营农场的拖拉机手变成了鞍钢工人。

并且,因为他会开拖拉机,而被分配到鞍钢矿山公司弓长岭铁矿当推土机手。

根据后来雷锋的“伯乐”,开国少将王良太将军回忆,雷锋在鞍钢的工资很高,一个月超过了60块钱。

当时雷锋才18岁。

雷锋在鞍钢

02、

为什么说雷锋极具危机意识和行动力呢?

众所周知,1959年开始,国内就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重大自然灾害;也造成了农作物全国性的大面积减产。

农作物的减产,自然也影响到了鞍钢。

根据相关资料,在1959-1961这三年时间里,鞍钢有超过4000名职工因为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

与此同时,因为天灾造成的农作物减产,使得工矿企业是容纳不了那么多工人的,为了减轻企业以及农村的负担,从1960年开始,全国各大工矿企业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精简运动”。

事实上,早在1959年9月,有关方面就刊发了《关于大力紧缩社会购买力和在群众中解释当前经济情况的紧急指示》,要求县以上企业职工人数,必须在去年职工增加过多的基础上,减少800万至1000万人,能够减到1000万人以上更好。

同时规定减少人员应该首先减那些来自农村的临时工、合同工,使他们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而雷锋这些1958年鞍钢新招收的工人自然就成了“精简对象”。

雷锋在鞍钢

孤儿出身的雷锋具有极强的危机意识,在其他人都没有发现危机时,雷锋就敏锐的察觉到了危机的到来。

而他选择应对“精简”的方式则是参军入伍。

1959年11月,已经能在弓长岭铁矿拿到60元高薪的雷锋决定报名参军。

事实上,当时感觉到有“精简危机”的年轻工人并不在少数,因为这一年弓长岭铁矿报名应征的年轻人大大超过了应征数额。

为此,雷锋还因为个子较矮第一批就被淘汰了。

最后,还是雷锋凄苦的家世以及真诚打动了负责征兵的市征兵办公室主任的余新元中校。

余新元为了身材矮小的雷锋可以顺利参军入伍,还专门找到了当时辽阳市兵役局第一政委、辽阳市市委书记曹奇,详细介绍了雷锋的情况。

最后是曹奇被雷锋的经历和志向打动,认为“政治上的合格比身体上的合格更宝贵,可以考虑破格送他去当兵”,然后拍板,特招了雷锋。

1960年,鞍钢开始“精简工人”。

之前和雷锋一块从湖南到鞍钢工作的工友们都在精简之列。

易秀珍

当时这批从湖南来到鞍钢的工人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回湖南,要么在辽阳结婚。

雷锋的一位关系比较好的老乡易秀珍选择了在在辽阳结婚。

等雷锋结束了新兵训练请假去看易秀珍,才知道短短两个多月,易秀珍已经嫁人了。

可想而知,如果雷锋没有参军,他也只能选择领路费回湖南。

雷锋

03、

这里,兰台再次强调一下,雷锋选择参军绝对不是一个功利性的选择;他只是在发现危机时选择了他能选择的最好的道路。

雷锋并没有为了不被精简而走请客送礼的歪门邪道,而是堂堂正正为了改变命运拼尽全力。

在他成长的每一步里,都有人被他的真诚和努力所打动,愿意无私的帮助他。

这就是真诚的力量。

同时,雷锋之所以一步步成长为新中国的模范,也是因为雷锋觉得自己一路走来足够幸运,他要感恩,要把这份幸运传递给其他人有直接关系。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参考资料:

《雷锋在鞍钢》,鲁珊、拱岩颜,中国新闻网;

《陈云与20世纪50~60年代的压缩城镇人口工作》,尚长风,《红广角》2018.8;

《两代志愿者节日慰问易秀珍老人 共话雷锋精神传承》,王丹瑶,鞍山网;

《雷锋生前女友易秀珍还原真实雷锋》,新华网;

8 阅读:3117
评论列表
  • 2025-01-24 18:02

    这是带节奏

  • 2025-01-24 18:42

    瞎址!

  • 2025-01-24 16:35

    这是在带节奏,

  • 野镝 35
    2025-01-25 17:12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敲打][敲打][敲打]

  • 2025-01-25 11:23

    作者是水军,私下拿了不少赞助吧!

  • 风雨 15
    2025-01-25 19:02

    你说这些用意何在?只要响应号召人人学习雷锋做好事就好!我知道那么多干啥?

  • 2025-01-25 19:25

    什么人写的文章?

    为什么我被强制改名 回复:
    公知
  • 2025-01-25 23:09

    雷锋一路走来确实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其同事对他的回忆是一流的人品,一流的口才。

  • 2025-01-25 19:28

    举报吧

  • 2025-01-25 19:24

    致敬

  • 2025-01-25 21:32

    这是典型的公知文章。鉴定完毕。

  • 2025-01-24 23:58

    照片都能说错 那是在武汉长江大桥

  • 2025-01-26 09:29

    优秀的表现,高尚的品格,政治坚定格局高,到哪都会闪闪发光。

  • 2025-01-26 06:33

    胡球写1958年工资六十多元啥级别瞎编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