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末,一场看似寻常的中俄联合空中巡航,却在国际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起初,这种军事活动大多被外界解读为两国例行的“秀肌肉”操作。然而,仔细一瞧,问题可就不一般了——俄罗斯老旧的图-95轰炸机在中国歼-16的护航下穿越对马海峡,对比美国的顶尖技术,这架“爷爷辈”的飞机显得不但年龄大,还有些底气不足。于是问题来了,俄罗斯军工是不是在这一巡航中彻底暴露了年代感?而中俄的合作又是否真的能扭转这一局面?
这一次联合巡航,核心可不只是飞几圈那么简单,而是关于技术和合作背后的较量。
先看巡航的基本情况,这已经是中俄两国自2019年以来的第九次联合空中巡航了。地点还是老地方,东北亚的敏感区域——两国军机在日本海、东海上空进行了长时间的协同行动,并高调飞越对马海峡,引发了美日韩三国的关注。
巡航期间,双方分别派出了自家的“主力大将”。中国这边是轰-6N、歼-16和运-9;俄罗斯方面则是图-95和图-160轰炸机以及苏-35战斗机。看上去阵容不小,但这次行动更大的意义在于释放一种信号:中俄联合巡航意在警告那些试图靠近边界的国家,展现军事联盟的协作能力。
不过,作为旁观者,外界可能感受到更多的,是中俄巡航背后各自技术现状的悬殊。
尤其是在飞越对马海峡时,这支“友谊大队”显然起到了震慑的作用,对美日韩等国发出了一种有力的态度:我们来了。但这一次,谁的姿态更硬气呢?
要搞清楚这一点,咱得从俄罗斯的“老面孔”图-95说起。这是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设计的远程战略轰炸机,有着“熊式轰炸机”的绰号。当年图-95可是明星级别的存在,凭借着螺旋桨涡轮发动机,在航程和续航时间上吊打不少同类机型。然而,技术这玩意一旦掉了队,再怎么硬撑也难掩疲态。就像一台老式电视机,再清晰也比不过现在的4K屏幕。
问题在哪?从理念上讲,图-95依然沿用了高空突防的设计思路,这是冷战时期对抗防空雷达的一种传统策略。但现代战场早已进入隐身、低空突防和电子干扰为主的时代。现在看图-95,人们不仅是在看历史,甚至觉得它的存在更像象征意义大于实战意义。本来走个红毯也未尝不可,谁还知道它正面对美国的B-52时,却连与高科技防空系统抗衡的能力都捉襟见肘了。
不过,也别一竿子打翻俄罗斯的所有轰炸机。图-160作为“熊式”的后辈,一度被称为“白天鹅”,凭借着超音速巡航和可变后掠翼设计,在速度方面明显占据优势。
最大速度2马赫,说句不夸张的话,在空中跑得比战斗机都快。然而,用句俗话来形容,它的问题是“跑得快不等于能跑得远”。
首先,图-160的问题不只在技术老旧,而是整体作战能力仍然难敌美国的B-1B。比如载弹量这一重要指标,B-1B的最大载弹量达到60吨,而图-160仅为45吨。更别提随着美国B-21新一代隐身轰炸机的问世,从隐身材料到航电系统,这种技术代差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俄罗斯图-160这类“冷战后遗症”的存在,虽有质量,但始终难以与现代化的美国轰炸机较量。更有意思的是,在这次巡航中,担当护航任务的中国歼-16和轰-6N,某种程度上反而显得更加现代化。
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派出的几款军机。歼-16是这次的“护航主力”,兼具制空权和对地打击能力,装有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并能挂载电子战设备。这意味着它不仅在空战中能以一敌多,还能通过电子干扰为己方机群提供重要保障。更重要的是,歼-16的技术先进性,在巡航中让人清晰地看到:中国的战斗机不再是当年模仿苏联机型的“跟随者”,而是完全能够自成体系的“技术输出者”。
而轰-6N也不得不提。这款远程轰炸机不仅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成果,还兼具发射空射弹道导弹的能力,咱就不展开了说功能,光说一句话——它可是让周边国家都头疼的重要战略装备。尤其在这次中俄联合巡航中,其稳定的性能表现,完美弥补了俄罗斯轰炸机的一些短板。
不过,说到军机的核心竞争力,咱还是得回到电子系统上。这一点是俄罗斯军机被广泛诟病的领域。无论是图-160M的升级,还是俄罗斯近年来的其他改进,核心航电技术始终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准。美国人用了多久?20年。俄罗斯人用了多久?可能还没用够。而与俄罗斯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的歼-16、轰-6N等机型,在航电系统、数字化控制等方面已经走到了国际前列。
更重要的是,这种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弥补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工行业人才流失严重,再加上2022年乌克兰冲突之后,西方的经济制裁更是让俄罗斯的技术供应链几乎断裂,导致了关键技术上的短板进一步扩大。
不少专家认为,俄罗斯轰炸机技术落后的背后,更是整个军工体系现代化能力不足的一个缩影。
面对这一技术困境,与中国的合作显然成了俄罗斯提升能力的捷径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俄联合巡航不仅体现了彼此的战略伙伴关系,也让俄罗斯看到了一丝技术反哺的希望。然而,这种合作真的就全是好事吗?有人担心,随着俄罗斯对中国技术依赖的增加,它可能会失去军工产业的自主性和主导地位。打个比方,如果救命绳捆得太紧,可能反倒让人喘不过气。
想想未来吧,中俄如果能结合各自的优势,甚至研发出一款兼具隐身性能与长航时的远程轰炸机,这无疑是两国军工的“双赢”。但前提是,俄罗斯得先找回一点话语权。
中俄联合巡航让外界再次聚焦轰炸机领域的技术对比,也让人清楚地认识到一件事:现在的战场上,规则早已被改写,只有技术才是真正的王道。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狗屁不通160载弹量比B1B小?
那怎么看B52要服役到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