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科普:“一夫多妻制”实行了几千年,真的因为男人好色吗?

宇宙时空探索 2025-04-28 14:57:31

近年来,媒体频繁报道的豪门家族纷争,吸引了众多“吃瓜群众”的目光。在这些故事里,各方角力的戏剧性让观众们在津津有味地追看时,也不禁感叹,在当今社会,多妻制的场景仍真实上演。

豪门家族里的恩怨情仇,似乎永无休止,反映出一种古老的“一夫多妻制”的遗风。这种情形往往令人啼笑皆非。

然而,当我们追溯人类婚姻制度的历史长河,便不难发现“一夫多妻制”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延续了数千年之久。一般观点认为,这一制度的产生和延续源于男性的色欲。但实际上,其背后的成因远比这复杂。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一夫多妻制”的长期存在?

本文将从中国特有的一夫多妻制起源与发展,以及男性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般“好色”,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以求解答为何一夫多妻制盛行了如此之久。让我们首先看看,在古代中国,为何“一夫多妻制”成为社会默认的婚姻模式,上至君王下至平民,其中隐含的缘由何在。

古代中国婚姻制度的核心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制”。或许有读者会感到困惑,毕竟历史上贵族们妻妾成群的情形并不鲜见。在古代法律中,“妻子”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配偶”概念并不等同。换言之,古代男子理论上只能有一位妻子,但可以拥有众多妾室。然而,妾室无论多么受宠,地位也无法与正妻相提并论,因此古人并不能真正拥有“多位妻子”。

在古代,妻妾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存在天壤之别。举例来说,只有皇帝的正妻才有资格穿正红色的衣裳,皇帝去世后,与妃子们的葬地位置亦十分讲究。《大清律》有明确规定:“妻者,齐也,与夫同体;妾者,接也,仅得与夫接见。贵贱有分,不可紊也。”

尽管如此,我们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种制度不免让人联想到“一夫多妻制”。因为,撇开待遇和地位不谈,从生理性别的角度来看,的确是一位男子与多位女性形成婚姻关系。

但难道这种情况单纯是因为男性的色欲所致?电视剧中常见的剧情是,家中妻子年老色衰,男子在外风流快意,继而纳妾,人们便习惯性地将责任归咎于“男性好色”。

一夫多妻制的历史根源

一个制度的孕育和持续使用,如一夫多妻制这样千年不变的,从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阶段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长久未被废止,其原因显然不能简单归结为“男性好色”。

众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给出了以下结论。

经济因素是根本原因

可能会有人不解,为何经济因素能成为主导原因,难道不是政治、地位等因素吗?诚然,这些因素确实存在,但经济因素却是导致一切变化并长久延续的根源。

经济进步使人类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分化,社会结构不再像原始社会那样简单。私有制的兴起,父权制度的确立,使得男性成为家庭中的经济支柱,这就为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提供了基础。于是,越“富有”的男性能够拥有更多的“妻子”成为了社会默认的规则,一夫多妻制因此诞生。

此外,统治阶级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希望有更多的后代来扩大自己的控制范围。或者说,他们的众多子嗣,除了正妻所生之外,大部分都充当了“棋子”或“爪牙”的角色。为了有更多的继承人,上层阶级开始疯狂纳妾,既满足了自身的占有欲和对美色的渴望,又达到了延续家族血脉的目标,可谓一举两得。

古代纳妾的普遍性

纵观历史,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一夫多妻制就没有限制。古代男子纳妾是常见之事,甚至在商朝,贵族会为“祈福”而纳妾。甲骨文中的记载便是明证,比如沉妾、炆妾等残忍之举,表明当时男性将“妻子”视作祈求降雨或祭祀神灵的祭品。

甲骨文中有关人祭的记录,其中1992条记录了人祭的次数,共用人牲13052人,另外还有1145条未记录人数的记录。这表明,奴隶主贵族拥有众多的妻妾和奴隶。

综上所述,在一夫多妻制中,“多位妻子”不仅肩负着为男性繁衍后代的重任,还被当作玩物、祭品。可见,在这样的制度下,女性毫无地位可言。

关于一夫多妻制的经久不衰,追根溯源,“经济”扮演了关键角色。无论是社会阶层的崛起,抑或男性纳妾的经侪动因,经济因素在这一制度的推广和维持中始终占据着显要的地位。

现在,我们已经深入剖析了一夫多妻制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接下来,让我们转向一个引人关注的议题:关于“男性本色”这一观念的根源,以及其是否具备合理性。

男性的色欲真的是天经地义的吗?

实际上,这种观念的形成得益于长久以来一夫多妻制的实施。此外,自然界中的众多物种都采取“一夫多妻制”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习惯性地将雄性动物的行为映射到男性身上,从而公开宣称男性的色欲是其天性,甚至推断一夫多妻制的产生和延续归因于男性好色的“真理”。然而,这个问题我们在上文中已经给出了解释,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众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针对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查。他们试图揭示真相,例如,1993年,美国学者巴斯和施密特对一所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他们询问了大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与多少异性“交往”,并得出了以下结果:在一生的时间跨度内,男性期望的“伴侣”数量高达18位,而女性则不超过5位。

然而,色欲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我们需要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解析这个问题,因为众所周知,人类的进化过程极为漫长。探究根源,我们发现古代男性因狩猎活动导致伤亡率极高,这使得他们与多位女性发生关系,以增加为种族繁衍的贡献,并留下更多的后代。

从生理角度来看,女性受到生育周期的限制,而男性则没有,因此,他们具备了实现“一夫多妻”的先天条件。毕竟,尽管当时的人类已经有所智慧,但生存和繁衍的本能依旧刻在基因中,因此我们所谓的“好色”实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本能。

然而,将生物本能简单归结为“好色”并不妥当,这种忽略现象而只关注本质的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毕竟,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评判历史,这终究是有失偏颇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不再像远古时期那样面临灭绝的风险,因此使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克制“好色的本能”也无可厚非。

我们常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正是这个道理。作为一种理智的社会性动物,人类已经摆脱了那个野蛮的原始社会,拥有了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夫多妻制”显然不再适合现代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文提及的一夫多妻制和目前广泛实行的一夫一妻制外,在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历程中,还出现过其他多种婚姻形式。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在历史记载中还有哪些奇特的婚姻形式。

非典型的婚姻形式

首先,是“内婚制”。简而言之,就是近亲结婚的制度,这种在皇室中十分常见,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很多皇室都有过近亲结婚的传统。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确保血统的纯正,使家产永远属于自己的姓氏。

但当我们探索其根本就会发现,这种近亲联姻仍旧是为了“经济利益”。这也解释了我们在阐述一夫多妻制得以实施时,强调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

近亲结婚容易导致遗传病

其次,是抢夺婚。这种就更加明显,一方支付金钱,另一方则交出女儿,其实质与卖女儿无异。甚至在某些落后地区,男方甚至不会支付女方家庭任何财物,直接上门“抢亲”。这种完全将女性商品化的现象,至今在某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

最后是夫兄弟婚,这个在某些少数民族中似乎更为普遍。简而言之,就是当女性的丈夫去世后,她可能需要嫁给丈夫的兄弟,因为她本身被视为丈夫家庭的“财产”,为了家族内部的利益,人们默认了这种婚姻形式。

哈维兰在《文化人类学》中谈到夫兄弟婚时指出:

它“不仅为寡妇及其子女提供了社会保障,而且也是丈夫家族维护对寡妇的性权利和对其未来子女的权利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确保财产、权利等因素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因此,任何一种婚姻形式的出现,其根本都与经济相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婚姻形式或制度的演变,现代许多人对于“彩礼”和“嫁妆”的问题也争论不休。似乎接受不了,因爱而生的“婚姻”和金钱之间有着理不清的关系,认为这样就不纯粹了。

“婚姻”和金钱之间的关系

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婚姻从未摆脱经济的束缚和影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一夫多妻制还是一夫一妻制,其本质来说都是“实利婚姻”,只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道德水平提高,使得婚姻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实质原因并未改变。

当然,更重要的是平权思想的普及。如今,我们已经不再完全处于父权社会,女性自身的价值被逐渐认可,促使一夫一妻制的出现,这是社会发展中必然的现象。然而,对于哪种婚姻形式更为理想,人们仍各执一词,这也是正常的现象,无论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都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前行,制度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0 阅读:16

宇宙时空探索

简介:用通俗的语言诠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