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战争年代,莱芜茶业区船厂村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给刚满四个月的女儿断了奶,只为喂养一位八路军同志的儿子,在艰难的抗战岁月中,谱写了一曲母爱赞歌。这位伟大的母亲就是红嫂刘福英,这个孩子就是“菩萨司令”廖容标的大儿子廖鲁新。
1942年10月17日,日军向泰山区进行拉网合围“扫荡”,泰山军分区政委汪洋和教导队二百多名指战员在莱芜茶业区吉山村被五千多日军包围,经过一场血战,给敌人造成重大杀伤,汪洋及教导队成员加上警卫连指战员共263人壮烈牺牲。
为巩固泰莱根据地抗战成果,根据省委指示,廖容标率山东军区第四支队部分主力战斗在泰莱北部山区。该部1942年底至1943年底,主要活动在莱北的茶业、雪野、鹿野、大王庄及与其交界的章丘三台、垛庄、埠村一带。
1942年12月,廖容标的夫人汪瑜在章丘垛庄生下长子廖鲁新,为不耽误行军打仗,夫妻二人商议将孩子交给地方党组织安排老乡抚养。垛庄党组织考虑在当地抚养目标太大,于是与雪野区党组织取得联系,将孩子安顿在莱北山区的乡村。时任雪野区东栾宫村党支部书记刘福禄同志接受了这项任务。起初,刘福禄打算将孩子安排在本村抚养,后为安全起见还是送往家住船厂村的妹妹刘福英家。刘福英刚生下三女儿不到四个月,正是哺乳期。船厂村虽距东栾宫村不过十几里,但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有一八路军兵工厂隐藏,群众基础非常好。
刘福英的丈夫陈业成跟随刘福禄来到章丘垛庄的一个小山村,当地一位姓赵的党组织负责人带领他们在一个用石头垒砌的破旧民房里,见到了刚出生三天的小鲁新和父母。当时二人都不知这就是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的廖司令。刘福禄简要介绍了情况。
汪瑜同志给孩子喂完最后一次奶,依依不舍地交到刘福禄手里说:“孩子就托付给你们了。兵荒马乱的,不仅让你们受苦受累,还得担风险,我先谢谢了。”说着翻身下炕,扑通跪在地上磕了个头。陈业成连忙上前扶起说:“妹子,大月子里可不是闹着玩的,快上炕歇着吧。”廖容标说:“情况紧急,部队要马上转移,我就不留二位吃饭了,一切拜托了。”临走,陈业成想起一事问:“这孩子起名了吗?”廖司令说:“我想好了,就叫他鲁新吧。我虽不是山东人,但在山东打仗已有五年,从黑铁山起义到泰莱山区,朴实勇敢的山东老乡供养着我们,为八路军付出了一切,孩子又是在这里出生。给孩子起名叫鲁新,盼望山东父老早一天过上新的生活。”
夜幕降临,刘福禄、陈业成二人抱着用棉被包裹着的小鲁新上路,从垛庄南行翻过与莱芜交界的老虎岭,东行进入鹿野地界。天黑路陡,坑洼不平,荆棘遍布。二人轮流将小鲁新揣在怀里,摸索前行,绕过上游村鬼子的据点,好不容易到了东栾宫村西。
终于到家了,刘福英一直等着没睡,见到他们安全回来,悬着的心才落下来。她忙从二哥怀里接过孩子,借着昏暗的豆油灯光,看清了小鲁新曲皱干巴的脸——唉,一个又黑又瘦的小家伙。刘福英心中一阵酸楚,她默默地擦去眼角的泪水,赶忙给孩子喂奶。小家伙也是饿极了,一顿吮吸。刘福禄看到这一幕也就放心了,他谢绝了妹妹、妹夫的挽留连夜回了家。这时饥肠辘辘的陈业成才想起二舅哥和自己一样一天一夜没吃东西。
刘福英一家五口人,生活非常拮据。陈业成为一家人填饱肚子四处奔走,想尽了办法,现又添了小鲁新,更是难上加难。刘福英的奶水喂小三妮本来就不够,现在同时喂两个孩子根本不可能。于是二人商量把小三妮的奶水断掉,只喂小鲁新一个。小三妮刚四个月大,刘福英就喂她喝起了小米粥。
第二天,刘福禄送来了半布袋小米,有二十来斤,还送来了两块银元,说是组织上筹办的。刘福英二人留下了小米,这可是救命的粮啊,孩子们正是需要的时候。而那两块银元说什么也没要,二人知道这钱来得有多么不容易,组织上更需要钱。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熬过来了。到了夏天,山上的野菜多起来,榆树叶、青杨树叶都能充饥。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陈业成把能吃的野菜和树叶晒干后储存起来,以备冬春掺着有限的那点粮食吃。
农历七月的一天晚上,天气闷热,陈业成夫妇安顿好孩子刚准备睡觉,忽然听到篱笆门“吱嘎吱嘎”响,紧接着又听见“砰砰砰”急促的敲门声,二人吓得缩成一团。陈业成壮着胆子,悄悄地摸下炕,从门后抄起平时准备好的镢柄,这时却听见敲门人低声说:“妹子,是我。”陈业成赶忙把门打开,只见一男一女跟着刘福禄进了门。那男的像个教书先生,三十多岁,女的文静标致,二十五六岁的样子,陈业成马上认了出来,向妻子说:“快,这就是鲁新的父母,是咱队伍上的领导。”还没等刘福英反应过来,汪瑜早就上前攥住了她的手:“嫂子,让您受累了……”廖容标也拉着陈业成的手说:“大哥,你和大嫂辛苦了,正好部队转移路过附近,我俩就抽空过来看看。”刘福英赶忙把熟睡的小鲁新抱起来递到汪瑜怀里,汪瑜看到又白又胖的小家伙,与几个月前判若两人,眼泪禁不住流下来,哽咽着说:“嫂子,你能把鲁新养得这么好,我这当娘的就放心了,真是难为你和大哥了……”
廖容标夫妇这次看望只待了十几分钟,因为要追赶部队,来去匆匆。临走,偷偷地把三块银元放在了炕沿上。
时光如梭,转眼又是大半年过去了。春天又要来临了,村民不断听到从前方传来的消息:“廖司令又打胜仗了,前几天端掉了上游鬼子的老窝。”“雪野村的大汉奸张洪春被除掉了!”……伴随着胜利的消息,小鲁新也长得很快,小脚一踮一踮地围着刘福英转,一声一声的“娘”叫得刘福英心里乐滋滋的。三个姐姐陪着他、宠着他,小鲁新很开心。大姐已经六岁,能帮着大人干好多家务活了,但更重要的任务还是照看好三个小家伙。小三妮早早断了奶,面黄肌瘦,眼睛瞪得老大,可无论玩什么、吃什么她都让着小鲁新,俨然一副姐姐的派头。一家人虽然日子过得紧巴,但也其乐融融。
一年多来,村里有些人老是打听小鲁新是哪里来的,刘福英总是淡定地说:“是我娘家二哥的孙子,我侄媳妇生完孩子就死了。”其实,她娘家侄子正跟着廖容标的队伍打鬼子呢。
红嫂刘福英与小鲁新的故事流传至今,这一对母子情深,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在艰难的抗战岁月中,红嫂刘福英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母爱赞歌。
(中共济南市莱芜区委党校 张程)
红色齐鲁·声动中国网络音频节目《故事里的沂蒙》
联合录制: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沂蒙干部学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