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览娄烦
楼烦旧域韵悠长,史溯先秦岁月彰。
君宇英魂昭后世,汾河秀水映天光。
云巅翠影藏佳景,莜面香风绕古庄。
民俗非遗添意趣,此城真意韵流芳。
娄烦初印象:被遗忘的宝藏之地
在山西的版图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就像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就是太原市娄烦县。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个角落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一种风俗都蕴含着人文的温度,每一处景点都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每一道美食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然而,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娄烦,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能让人为之倾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娄烦,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历史长河中的娄烦
娄烦的历史,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早在新石器时代,娄烦这片土地上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 ,他们在这里留下了生活的痕迹,开启了娄烦历史的序章。
夏代之后,楼烦在宁武之地建立国家。春秋时期,楼烦国势力逐渐强盛,不断扩展领地。当时的楼烦国,以畜牧和骑射闻名,他们的勇士们骑着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纵横驰骋,令周边国家敬畏。公元前 588 年,晋国六大夫争权夺利,相互混战,楼烦王抓住时机,占据了如今娄烦的区域,楼烦布币在这里流通,见证了当时的繁荣景象。然而,公元前 541 年,晋国向北拓展疆域,楼烦族被迫北退,这片土地归晋所有。
战国时期,赵国的武灵王推行 “胡服骑射” 的军事改革,国势逐渐强盛起来,北破楼烦、林胡,灭中山,占云中、九原,楼烦地区尽属赵地。赵国将骁勇善战的楼烦人吸纳进自己的军事系统,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而楼烦王则率领不愿意归附的部民北迁,在赵国和匈奴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
公元前 222 年,秦国灭掉赵国后,娄烦归秦。次年,娄烦隶属于太原郡,后来又被划归到楼烦郡。到了汉代,娄烦属太原郡汾阳县。在随后的东汉、三国、西晋等朝代更迭中,娄烦的归属不断变化。北魏时期,娄烦被纳入肆州秀容郡。
隋唐时期,娄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隋初,这里设立了楼烦监牧。公元 598 年,娄烦归属汾源县。公元 608 年,楼烦郡重新设立,下辖静乐、临泉、秀容(今忻州市)三县,郡治位于今宁武县宁化乡。唐代武德四年,宪州设立。唐初,宪州下辖的楼烦、天池、玄池三处牧马监是唐朝北部边疆军马的主要供应地,“娄烦骏马甲天下” 的美誉广为流传 。公元 889 年,宪州城增设楼烦县,这里成为州县两级的行政中心。五代北汉时,宪州和楼烦县延续唐代的建制。
进入宋代,公元 1002 年,楼烦依旧设县,不过改隶属于岚州。元代至元二十二年,楼烦县并入管州,改设为楼烦巡检司。到了元仁宗延佑三年,娄烦县又归属永宁州。
明清时期,娄烦的建制也发生了多次变化。明洪武二年,娄烦废县为镇,并入静乐县,并设立巡检司,由太原府管辖。清朝基本沿用明朝制度,雍正二年,娄烦仍为镇,隶属于忻州府静乐县。
在近现代,娄烦的历史发展迎来了新的阶段。1949 年 10 月至 1971 年 4 月,娄烦一直隶属于静乐县。1971 年 5 月,娄烦县重新建立,当时隶属于吕梁地区。1972 年 4 月 1 日起,娄烦县划归太原市管辖,直至今日。
娄烦还是一片具有革命意义的红色土地,是山西党团组织创始人高君宇的故乡。在这片土地上,留存着多达 28 处重要的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它们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承载着先辈们的革命精神 。
独特的人文风情
娄烦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山西党团组织创始人高君宇的故乡 。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就坐落在娄烦县静游镇岭底村,这里不仅是高君宇诞生及 16 岁以前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走进故居,那古朴的建筑、陈列的文物和珍贵的照片,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人深切感受到高君宇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在娄烦,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构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景观。娄烦刺绣技艺源远流长,是晋绣的重要分支。省级非遗项目娄烦民间绣活,针法细腻、图案精美,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娄烦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娄烦县雪梅刺绣坊” 作为娄烦民间绣活的项目保护单位,在传承和发展这一技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于 2022 年入选国家三部委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传承人尹艾风带领娄烦绣娘们不断创新,让娄烦刺绣走出娄烦,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除了刺绣,娄烦的剪纸、木版画、面塑等民间艺术也别具一格。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内容涵盖了人物、动物、花卉、民俗等各个方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木版画线条粗犷有力,色彩鲜艳明快,题材多取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面塑则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娄烦人民的心灵手巧和丰富想象力,每逢节日或庆典,人们都会制作精美的面塑,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娄烦县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举办非遗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娄烦的非遗项目;开展非遗进党群、进家庭、进学校等活动,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和传承能力 。通过这些举措,娄烦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多彩的风俗画卷
娄烦的风俗,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着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从腊月初一的咬炒炒开始,娄烦的年味便渐渐浓郁起来。初一前一天,人们就把炒食的大豆、黄豆、豌豆、麻子、莜麦、葵花子、瓜子等炒好,睡前放在炕上。初一早晨天亮前,一家人不论老小,都爬在被窝里一言不发咬炒炒。这一习俗来源于旧社会瘟疫流行,寓意防止瘟神来降瘟 。如今,虽然瘟疫早已成为历史,但咬炒炒的习俗却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娄烦人民迎接新年的独特方式,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健康的祝福。
腊月初八,娄烦人除了喝腊八粥,还有打冬亮和喂树的习俗。打冬亮是为了纪念 “卧冰求鲤” 的王祥,农村的孩子们会到附近结冰的小河打冬亮,把冬亮打回来放在水瓮里,腊八早上的软米粥就是用打回的冰做的。而喂树的风俗,则体现了娄烦人对树的热爱,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树木茁壮成长,来年获得丰收。
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娄烦人对灶马爷特别重视,晚上要放爆竹,供奉灶马爷。这一天的节日食物是饧点子,传说灶马爷是上天派到人间的 “司过神”,负责监察每家每户一年的行为举止,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人间的善恶功过。人们担心灶马上天后胡说八道,所以就用饧点子把他的嘴给糊住 。这一习俗充满了生活的趣味,也反映了娄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家庭和睦的重视。
除夕,是娄烦人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男人们会上坟祭祖,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中午,一家人会吃夹年莜面,莜面要和得多些,吃了要有剩余,取 “年年有余” 之意。做莜面时,除了栲栳,还要捏菜角子,因为捏角子要 “叠角”,谐音为 “得角”,引申为吉祥顺利的意思。等到天黑,家家就把旺火点着了,俗称 “发火”。娄烦煤多,旺火垒得又大又结实,人们相信,旺火燃烧得越旺,来年的日子就越红火;如果旺火塌了,就预示着来年不吉利。除夕晚上,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娄烦管包饺子叫捏扁食,既有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捏扁食时,会捏入一两个铜钱或小硬币,第二天早上吃扁食时,谁吃出钱来,就证明他这一年要发财,会有好福气 。
大年初一,娄烦人会早早起床接神,把喜神接回来。庄户人家都希望早点接神,因为接神迟了接回来的神就是懒神。一家人齐了之后,把旺火烧得很旺,由家长端着一盘供品,放在天地爷怀前,烧香奠酒磕头,孩子们则在旁响炮。大年初一的早饭十分丰盛,年轻人和孩子们特别关注扁食里垫的钱,都想把钱吃出来,沾沾喜气。饭后,女人们会拿一碗扁食放在锅里,叫 “压锅扁食”,预祝锅里经常有好饭。小孩子们会跟着家长出门,按辈份依次去拜年问好、挣花花,老人们则会出去拾柴或拾粪,因为在娄烦,柴与财同音,粪与顺同音,表达在新的一年发财与顺利的良好愿望 。
正月初五,娄烦人过 “破五”,也叫送五穷节。早晨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都要打扫一些垃圾,倒到大门外,然后响炮,还有的人要烧香敬纸,叫 “送五穷”。上年除夕吃莜面时剩下的莜面,要在初五吃,叫吃 “背五穷角子”。从这一天起,早晨可以下米,喝稀饭 。
正月初十,称为石王节,也是民间传说的老鼠娶亲的日子。这一天忌搬动石头即石器,从初一到初十禁止使用碾磨。因为墙角用石头砌垒,老鼠又多生活在墙角窟窿,所以民间传说老鼠娶亲的日子也是正月初十 。
正月十五,在娄烦被直接叫做正月十五,而不是元宵节。这里的节日食品也与其他地方不同,过去不吃元宵,而是吃糕或扁食,因为娄烦不产软大米,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人们自己种什么就吃什么。不过近几年,随着外地元宵进入娄烦市场,这里的元宵节也开始吃起元宵来。娄烦的元宵活动,县城和乡村有很大不同,但都以灯为主,所以元宵节又叫灯节。乡村主要活动为点灯灯,上年腊月做年糕时,家家就留一块蒸熟的糕面放在糕瓮里,正月十五用来捏灯灯。灯盏盏像墨水瓶那么大,顶上捏一个灯盏,全家人不论在家在外,有一口人就捏一个灯灯,叫 “人口灯灯”,寓意一年人丁兴旺 。此外,娄烦村禳瘟的日子也在正月十五这天,使元宵节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有响工、和尚、响铁炮、供奉十殿阎君、白天行道、说法、出外滩,晚上转九曲等活动,热闹非凡。
灿烂的文化传承
娄烦的文化传承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流淌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在戏曲领域,晋剧是娄烦人民喜爱的剧种之一,它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生动的表演和丰富的剧情,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无论是在乡村的舞台上,还是在县城的剧院里,晋剧的演出总是能吸引众多观众前来观看。2024 年 6 月 13 日下午,由太原市娄烦县委宣传部 (县文旅局) 主办、县文化馆承办的娄烦县 2024 年戏曲票友大赛在县文化馆隆重举行 。19 个节目轮番上演,演员们倾情演绎了晋剧《蝴蝶杯》《樊梨花》《三娘教子》等经典选段,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为戏曲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
除了晋剧,娄烦还有着独特的民间艺术。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木版画线条粗犷有力,色彩鲜艳明快,题材多取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面塑则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娄烦人民的心灵手巧和丰富想象力,每逢节日或庆典,人们都会制作精美的面塑,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娄烦县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文源社区联合康宁社区开展 “做脸谱识国粹” DIY 创意活动,吸引了辖区居民代表、志愿者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等 30 余人参加。活动中,授课老师利用图片和文字向居民讲解了京剧基础知识、脸谱的分类、特点、颜色以及每种颜色背后所代表的人物独一无二的性格,生动展示了京剧的文化魅力 。大家带着对非遗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认识,对照图纸认真研究粘贴,一张张独特的京剧脸谱扮相在手中应运而生,大家展示着自己的作品,相互分享,场面十分欢快。此次活动融合了趣味性和学习性,让大家感受了非遗的魅力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既弘扬了京剧国粹,又提升了动手能力,让大家在文化的熏陶下愉悦了身心 。通过这些活动,娄烦的文化传承得以延续和发展,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醉人的特色景点
娄烦的自然风光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令人陶醉其中。云顶山位于娄烦县米峪镇乡独石河村西南 2 千米处,主峰海拔 2789 米,是山西吕梁山脉腹地高峰之一 ,也是太原市境内最高的山峰。因其海拔高、顶入云端而得名,又因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曾在此狩猎,又名孝文山。这里气候凉爽,被誉为 “太原市的青藏高原” 。山上山下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景区面积约四万多亩,山间怪石嶙峋,流泉遍布,溪水潺潺,充满了诗情画意。在通往前云顶山密林深处悬崖上,有一处气势磅礴的瀑布,酷似花果山中的水帘洞口,又如李白诗中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庐山瀑布 。登上山顶,一片平坦广阔的小型草原展现在眼前,白云从身旁冉冉掠过,犹如来到天宫仙境。草原上芳草萋萋,山花烂漫,牛马成群,还有几处天然形成的天池,池水盈盈,优美如画,相传曾是隋朝名将尉迟恭的饮马池 。这里还是野生动植物的乐园,林中栖息着褐马鸡、金钱豹、黑鹳、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长着党参、秦艽、银花等多种野生中药材,还出产云盘、顶土、百灵等天然名贵食用菌 。
汾河水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娄烦县境内下静游村至下石家庄之间,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土高原上。它由国家水利部北京水利勘探设计院规划,苏联专家古列耶夫、马索科夫帮助设计 。水库南北长 15 公里,东西宽 5 公里,总面积 32 平方公里,库区占据以旧娄烦镇为中心的土地面积 5 万亩 。这里的湖水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周围的山峦,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站在水库岸边,微风拂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汾河水库不仅具有重要的水利功能,为下游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灌溉了晋中、晋南地区数十县的 150 多万亩田园,给省城太原工业和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还成为了一处备受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在秋季,墨绿葱茏与金叶满树相互交织,寒意渐浓,秋风微起,汾河水库展现出浓浓的秋意,让人领略到黄土高原上高原平湖的别样风情 。
高君宇故居纪念馆位于娄烦县静游镇岭底村,是山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高君宇诞生及 16 岁以前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故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以砖砌窑洞为主,有窑房 70 余间,被称为 “高家大院” 。整个大院分为东上院、东下院、中院、西院和西园子五座院落,占地面积约 7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2400 平方米 。1995 年,为迎接高君宇诞生 100 周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正式立项修复高君宇故居,修复开放的是原 “高家大院” 的中院 。馆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照片,通过这些展品,人们可以深入了解高君宇的生平事迹和革命历程。从他少年时期的立志报国,到五四运动中的英勇表现,再到成为中共早期领导人,为工人运动、国共合作等事业呕心沥血,高君宇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激励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 。
诱人的特色美食
娄烦的美食,是一场舌尖上的盛宴,每一道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莜面栲栳栳是山西中北部的一道传统美食,也是太原十大面食小吃之一 。它的形状酷似蜂窝,制作时将莜麦面粉用开水和制,用手掌在面板上轻轻一推,再用食指一卷,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筒状莜面就诞生了,然后放入蒸笼蒸熟 。关于莜面栲栳栳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来款待他。李渊问及名字,方丈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为栲栳栳。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赴任时路过静乐县,看到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的制法传给了当地百姓 。这道美食不仅口感筋道,而且营养丰富,再配上浓郁的羊肉臊子,那滋味,让人回味无穷。在雁北和吕梁山区,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 “牢靠”“和睦” 等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多以此进餐 。
圪搓搓也是娄烦的特色美食之一,制作方法别具一格。先把山药蒸熟并稍过头,俗称蒸得油了,捣成囊糕,再和入莜面或白面,搓成圪搓搓的形状,然后蒸熟即成 。它的口感软糯,充满了浓郁的山药香味。圪搓搓的吃法多样,可用蘸汤调着吃,让每一口都浸满鲜美的汤汁;也可加入调料炒吃,在锅中翻炒出诱人的香气,让人食欲大增 。
磨擦擦同样深受娄烦人民喜爱。制作时,将土豆用专做的磨擦片子磨成渣,用笼布挤去水,加入莜面或白面,用手拍成饼状放到蒸笼里,蒸 15 分钟左右即可出锅 。蒸熟的饼切成薄片后,既可以用蘸汤调着吃,感受蘸汤的丰富滋味与土豆的醇厚口感相互交融;也可以加入调料炒吃,在锅中与各种调料碰撞出美味的火花 。磨擦擦面爽滑筋道,口味鲜香,越咀嚼越有味,浓浓的调和香味融在其中,使人回味无穷 。
娄烦的未来与期待
娄烦,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无论是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风情,还是醉人的自然风光和诱人的美食,都让人深深着迷。它就像一颗被岁月遗忘的明珠,如今正逐渐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
相信在未来,娄烦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发展壮大。娄烦的红色文化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激励着更多的人传承革命精神;非遗文化也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 。
娄烦的旅游业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云顶山、汾河水库等景点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娄烦的特色美食也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地道的娄烦味道 。
如果你也曾到过娄烦,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和故事;如果你还未曾踏上这片土地,不妨找个机会,亲自去感受一下娄烦的独特魅力,相信你一定会爱上这个地方 。让我们一起期待娄烦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