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给万里写信:许继慎是好同志,他的家人应该享受烈属待遇

月下独酌思 2025-01-20 10:02:49

引言:

1978年的一天,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人出现在北京徐向前元帅的家门口。他自称是许民庆,是已故红军将领许继慎的儿子。许民庆告诉徐向前,自己千里迢迢从安徽赶来,就是为了一件事:他父亲许继慎至今未被认定为革命烈士,全家也未能享受烈属待遇。听到这个消息,徐向前神情凝重,立即让秘书取出纸笔。他要给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同志写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究竟揭示了什么样的历史真相?许继慎与徐向前之间,又有着怎样的革命情谊?

一、血染的记忆:许继慎的革命历程

1930年,四川通江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出现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个身材魁梧的年轻人,就是刚从江西苏区来到川陕根据地的许继慎。那时的他,已经在红军中负责一个营的工作。

许继慎的到来,为川陕根据地的革命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他带着江西苏区的丰富经验,很快就在当地组建了一支革命武装。这支武装从几十人发展到上百人,后来发展成了红四方面军的一支重要力量。

1932年春天,在川陕苏区的一次重要会议上,许继慎被任命为红一军军长。这个任命不是偶然的,此前他指挥部队打了几场漂亮仗,尤其是在通江保卫战中,他带领部队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

当时的红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民党军队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多次"围剿",许继慎带领红一军在徐向前的统一指挥下,转战于川陕边界的崇山峻岭之间。

在一次战斗中,许继慎的部队遭遇了敌人的重兵围剿。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形,火力十分猛烈。许继慎观察地形后,决定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他带领一支精锐分队,绕到敌人后方,趁其不备发起突然袭击。这一战术收到奇效,敌军腹背受敌,很快就溃不成军。

1933年初,许继慎又带领部队参加了著名的三河坝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占领了关键的制高点,为红军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战后,徐向前特地在军事会议上表扬了许继慎的指挥才能。

然而,革命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34年秋,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许继慎不幸中弹牺牲。当时他正带领部队突破敌人的封锁线,为大部队的转移争取时间。

许继慎牺牲时,年仅31岁。在他短暂而光辉的革命生涯中,参加过大小战斗数十次,多次带领部队取得重要胜利。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更是一位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

战友们说,许继慎生前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革命就是要敢打敢拼,革命军人就得有这个血性。"这句话,他不仅说到了,更是用生命做到了。

在他牺牲的消息传到红军指挥部时,徐向前沉默良久。许继慎是他亲自培养的将领,也是并肩作战的好兄弟。这个年轻的红军将领,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革命的丰碑。

二、失联的岁月:一段湮没的历史

许继慎牺牲后,他的家人在战火纷飞中离散各方。1935年,许继慎的妻子带着年幼的许民庆回到了安徽老家,此后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许继慎家人的情况成了一个难解的谜。1950年代初,徐向前曾多次派人到安徽六安一带寻找许继慎的家人,但始终没有找到确切的消息。有人说许继慎的家人已经搬到别处,也有人说他们可能已经改姓换名。

1956年,一位老红军在安徽一个偏远的山村遇到了一位老妇人,她说自己认识一个叫许继慎的红军。这个消息立即引起了徐向前的注意,他立刻派人前去核实,但等工作人员赶到时,那位老妇人已经去世了。

1960年,徐向前在北京接见四川老红军代表时,特意询问有关许继慎家人的消息。一位老战士说,他在1940年代曾在安徽农村见过一个自称是许继慎亲戚的人,但具体住在哪里已经记不清了。

就这样,寻找的工作一直在默默进行。每当有老战士来访,徐向前都会问起关于许继慎家人的消息。他让秘书专门建立了一个档案,记录所有可能与许继慎家人有关的线索。

1978年的那天,当许民庆突然出现在徐向前家门口时,几十年的寻找终于有了着落。原来,许民庆一家一直生活在安徽六安的一个小村庄里。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通讯不便,他们始终不知道该如何与组织取得联系。

更令人遗憾的是,许继慎的英雄事迹在当地并不为人所知。由于没有完整的档案记载,当地政府也无法确认许继慎的烈士身份。许民庆一家虽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却始终保持着对革命的信念。

许民庆告诉徐向前,他母亲生前经常给他讲述父亲的故事,告诉他父亲是为革命牺牲的。但是没有官方的认定,这些话也只能在家里说说。村里有些人甚至怀疑他们编造身份,这让许民庆一家倍感委屈。

经过多方打听,许民庆终于在一位老红军的帮助下,找到了徐向前的住处。他带着自己保存的几张旧照片,还有父亲生前留下的一些书信,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就是希望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这些泛黄的照片和书信,成为了连接历史的重要证据。徐向前仔细查看这些资料后,当即决定给安徽省委写信,要求为许继慎及其家人讨回一个公道。

三、情义无价:革命战友情深似海

听完许民庆的讲述,徐向前立即让秘书取来纸笔,开始写信。这封写给万里的信足足写了六页纸,徐向前不仅详细叙述了许继慎的革命经历,还特别提到了几件往事。

1932年春天,红军在四川打了一场硬仗。许继慎带领部队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突出重围,不但保住了部队,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战后总结时,许继慎说:"这些武器弹药都是同志们用血换来的,一定要好好使用。"从那以后,他在部队中专门成立了武器保养小组。

1933年的一天,许继慎来到徐向前的指挥部,带来了一份手绘地图。原来他派出的侦察兵发现了一条秘密小道,可以绕到敌人后方。许继慎不但把地图画得很细致,还亲自带队去探路,为后来的战役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向前在信中特别强调,许继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更是一位关心战士的好领导。有一次,部队在大雪天行军,许继慎发现有战士的棉鞋破了,就把自己的棉鞋脱下来给战士穿,自己穿着单鞋继续行军。

在信的最后,徐向前写道:"许继慎同志是红军的好干部,是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他的家人理应得到组织的关怀和照顾。"

写完信后,徐向前又叫来秘书,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笔钱,让秘书带许民庆去买些生活用品。秘书回来说,许民庆一开始不肯收,说自己不是为钱来的。徐向前说:"这是组织的关怀,你拿着。"

徐向前还专门打电话给当地部队的领导,请他们派车送许民庆回家。他对送行的同志说:"路上一定要照顾好他。"

几天后,徐向前又给中央组织部写了一份报告,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革命烈士家属的普查工作。他说,像许继慎这样的情况可能还有很多,组织应该主动去寻找这些烈士的家属。

徐向前还特别叮嘱秘书,要把许继慎的事迹整理成文字材料,存入档案。他说:"这些都是革命的历史,要永远记住。"后来,这些材料成为了认定许继慎烈士身份的重要依据。

在徐向前的推动下,中央组织部很快就派人到安徽实地调查。调查组不但核实了许继慎的革命历史,还找到了其他几位牺牲的老战友的家属。

徐向前说过:"革命战友情深似海,这份情谊不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忘。每一位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同志,他们的家人都应该得到组织的关怀。"

四、春风化雨:历史正名与关怀

徐向前的信很快就收到了回应。1978年底,安徽省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许继慎的问题。万里同志在会上说:"这是一位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英雄,我们有责任还他一个公道。"

1979年初,安徽省民政厅派出工作组来到六安。他们走访了当地的老党员、老红军,收集了大量关于许继慎的历史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也被挖掘出来。

原来在1934年,许继慎牺牲后,有两位在地方工作的地下党员曾经帮助过许继慎的家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许继慎的遗物交给了他的妻子,并帮助一家人躲过了国民党的搜捕。这两位老同志现在都已年过古稀,但他们把这段历史记得清清楚楚。

工作组还找到了当年和许继慎一起战斗过的几位老战士。他们提供了许继慎参加的几次重要战役的细节,这些都成为了认定其烈士身份的重要依据。

1979年3月,安徽省民政厅正式批准了许继慎的革命烈士称号。许民庆一家也被纳入烈属抚恤范围。当地政府还为许民庆安排了工作,解决了多年的生活困难。

这个消息传到北京后,徐向前非常高兴。他立即给六安县委写信,建议在当地建立许继慎烈士纪念碑。他说:"要让后人知道,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这样一位英雄。"

1979年冬天,六安县革命烈士陵园里竖起了许继慎烈士的纪念碑。碑文不长,简要记述了许继慎的革命生涯和英勇事迹。在纪念碑落成仪式上,许民庆带着全家人来到现场。当地的老党员、老战士也都前来参加。

同年,当地政府还在许继慎牺牲的地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革命烈士许继慎同志殉国处"。每年清明节,当地群众都会自发前来献花。

安徽省档案馆还专门辟出一个专柜,收藏有关许继慎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他的革命事迹、战斗经历、徐向前的信件副本,以及后来收集到的照片和文献。

许民庆后来说:"父亲的烈士身份得到认定,这不仅是对他的历史正名,更是对我们全家的莫大安慰。"他经常带着子女来到纪念碑前,给他们讲述爷爷的故事。

在徐向前的推动下,许继慎的事迹被写入了地方党史。当地还成立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每年都有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聆听革命先烈的故事。

五、永恒的丰碑:革命精神的传承

许继慎的故事并没有随着历史正名而画上句号。1980年,安徽省委决定编纂《六安革命史》,许继慎的事迹被列为重要章节。编纂组的同志找到了许民庆,希望他能提供更多关于父亲的资料。

许民庆从老家的箱底翻出了一个布包,里面装着父亲生前用过的一个旧笔记本。笔记本已经发黄,但字迹依然清晰。那是许继慎在1933年写的战斗日记,记录了红军在川陕根据地的战斗情况。

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天又有三位同志牺牲了,他们都是普通战士,却都是真正的英雄。我们活着的人,一定要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这段话后来被刻在了许继慎纪念碑的背面。

1982年春天,徐向前专门邀请许民庆到北京。在谈话中,徐向前回忆起了许继慎生前的一件小事。有一次,部队在行军途中发现了一片菜地,有些战士想摘菜充饥。许继慎立即制止了他们,说:"这是老百姓的口粮,我们宁可饿着,也不能动群众一根菜。"

1985年,六安县在老革命基地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馆。馆内设立了许继慎事迹专区,展出了他的遗物、照片和相关文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残破的红旗,那是许继慎牺牲时紧紧抱在怀里的。

教育馆的讲解员常常会讲起一个细节:这面红旗上有两个弹孔,周围的布料已经完全褪色,唯独靠近弹孔的地方还留着暗红的痕迹,那是许继慎的血染红的。

1987年,一位在四川的老红军给许民庆寄来了一封信,信中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34年许继慎牺牲前,曾把自己的金戒指交给一位战友,说:"如果我牺牲了,请把它交给我的家人。"这位战友后来在长征中也牺牲了,戒指始终没能回到许家。

1990年,许继慎的故事被编入了全国革命传统教育教材。教材中这样评价他:"一位普通的红军指挥员,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革命者的担当。"

每年清明节,许民庆都会带着家人来到父亲的纪念碑前。随着时间推移,来这里祭奠的人越来越多,有老战士、有学生、也有普通群众。

2000年,已经年过古稀的许民庆整理出了一本回忆录,记录下了父亲的点点滴滴。他说:"这些故事不仅属于我们家,更属于所有关心革命历史的人。"

如今,在六安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展厅里,许继慎的事迹仍在被一代代人传颂。他的故事,连同那个火热的革命年代,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