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被岁月轻抚的西南腹地,四川青神县静静地躺卧于翠绿的山峦之间,仿佛一位沉睡的巨人,守护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在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却隐藏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数字工厂——军工代号4501,一个承载着国家记忆与民族精神的“三线”建筑群。本文将带您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这座神秘的工厂,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历史的回响:三线建设的号角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与经济封锁,如同两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的肩头。特别是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的核打击威胁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美国在越南的战火不断升级,中国南部边境的安宁也岌岌可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加强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安全,中国于1964年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序幕。这是一场规模宏大、历时17年的战略部署,旨在将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三块,重点发展后方地区的工业、交通和国防设施,形成一套完整的战略后方体系。四川,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
青神的崛起:军工代号4501的诞生
眉山青神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却因三线建设的浪潮而焕发新生。这里山高水远,地形复杂,便于隐蔽,是建设军工企业的理想之地。于是,在这片土地上,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其中最为瞩目的便是军工代号4501——建川机器厂。
1971年2月,随着第一铲土的落下,建川机器厂(4501)在青神县黑龙公社一大队汪沟正式开工建设。那时的建设条件极为艰苦,杂草丛生,荆棘满地,建设者们只能徒步往返县城,饮山泉、吃窝头、睡草棚,用汗水和热血在荒山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他们发扬“干打垒”精神,就地取材,建造了坚固的厂房和办公室,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
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建川机器厂(4501)于1977年10月通过验收,并成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该厂共研制和生产了六大系列40个品种的各类环境和制冷设备,达到了设计能力。同时,他们还从西德引进了压缩机二手生产线设备,迅速组装完成并投入生产,为我国冰箱、冰柜等小型制冷设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企业小镇的繁荣:生活与生产的和谐共生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建川机器厂(4501)逐渐形成了集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企业小镇”。在这里,托儿所、学校、医院、邮局、商店、招待所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职工及家属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条件。高耸的宿舍楼、宽敞的电影院、整洁的卫生所……这些设施不仅满足了职工的基本需求,更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这个“企业小镇”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汇聚一堂,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每到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厂里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职工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节日的欢乐。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建川机器厂(4501)不仅是一座军工企业,更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职工们之间互帮互助,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他们还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开展文化交流、技术帮扶等活动,促进了军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转型与重生:从军工到民品的跨越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三线军工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保军转民、军民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建川机器厂(4501)开始逐步向民品转移。他们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设备条件,研制生产出了冰淇淋机、冷藏柜等民用产品,并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1997年11月18日,建川机器厂(4501)正式改制为四川丹甫制冷压缩机有限责任公司。这次改制不仅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标志着企业迈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改制后的几年里,公司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如今,当人们再次踏入这座曾经辉煌的军工工厂时,虽然已看不到当年的繁忙景象和热闹氛围,但那些保存完好的厂房、宿舍楼、电影院等建筑却依然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