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专家的意见,其实大都是“想多了”,不要低估特先生,但也不要太高估他了。看他上台的操作,完全就是生意人甲乙方博弈的逻辑。
拿着严嵩和徐阁老那套权谋来分析他无疑是搞错了剧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人家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想着我是最大的消费市场,每年的消费额占全球的三分一,你们都是要从我这个甲方这里赚钱的乙方,所以应该听我的。
毕竟美国是一个大的消费市场,全世界都想要跟美国做生意,作为最大的甲方,它自然要行使甲方的权利。
不过它的决策者有个错误就是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那就是乙方如果是最大的生产供应商,有无可替代的地位,那双方就都是对等的地位,这点看苹果公司就很明显。
贸易格局的变化难免会带来麻烦,整体好像不明显的时候,个体的情况和感受就往往很困难。
查理·芒格生前大概是预料过行使的发展,“我认为除了与中国开展相对自由的贸易外,我们别无选择,而且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变革难免带来混乱和疼痛之外,但也会带来好处——当然,痛苦和好处往往会落到不同的人身上。
据我所知,在外贸行业,在制造业,并不是网络上那么乐观。我们在看一件事的时候,不敢要只看“大家”怎么说,而要注意那些沉默的多数人。
你说现在怎么办?只能是等,有没有耐心都得等,毕竟我们都是渺小的个体,无法跟大势抗衡。
现在就像是洪七公和欧阳锋比武,比到最后也就是看谁内力更深厚一些,谁能撑得时间更长谁赢。看起来是优势在我们,乐观来看,大家还是要坐在一起谈。整个世界也是期待这点,至于在这之前的很多困难和麻烦,都是代价之一。
关键是消费:只要大家都拿钱去消费就没问题了,但问题是没钱啊!
世界的进步需要无数个体付出代价。目前大家的共识就是需要提振消费,让老百姓都有信心,我们毕竟是14亿人的大市场,完全可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甲方”。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没钱,消费需求不需要提振,从小孩到老人,就没有不喜欢消费的,买点好吃的,买衣服,买包包,旅游、买手机、买车、换房子……人消费的欲望的无限的,哪怕自己没有什么消费欲望的人,也喜欢给家人买点什么。
不知你有没有观察或体悟到,那就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最渴望消费的时候最缺钱,长期是受压抑的状态,这就像是一个人在年轻时候想要大吃大喝,但经济条件不允许,只能节衣缩食。
而等他终于有钱了,可以随便吃喝的时候,他已经老了,牙齿掉了,吃什么都不香,都没有胃口。其实按照人的生理规律来说,50来岁就喜欢清淡了,吃得很少,所以说能吃是福。
至于极少数衣食无忧的人,他们消费能力强,但总体上规模太小,市场上也没有很多能打动他们的商品,因此他们对提振消费的贡献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毕竟皇帝睡觉也就是最多20平方米的地方,一天吃再好也就是几顿饭。
所以消费的关键是让大部分人都有钱才行啊,这就要谈到贫富、创业和就业的问题。
人类问题根源的根源是贫富差。
一个企业如果内部两极分化,老板非常有钱,员工非常贫困,那这个组织体必然是难以为继的。
西方社会之所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企业界注重劳动保护、工作时长等,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好,而是在于利弊权衡。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基尼系数高的地方,必然是有收入差距大、分配不均的问题,稳定性也不好。
还是马克思看得透彻,所谓生产过剩主要是跟贫富差有关,这意味着整个系统的分配失去了均衡。要知道老百姓才是消费的主体,老百姓兜里没钱,又拿什么去消费?
高福利社会当然有问题,但如果有广泛的中低福利保障,那是不是要好很多。
总而言之,你好我好大家好,这确实是永远的真理。
最后,信心确实比金子重要!
外贸转内销行不行得通?当然可以,如果分配合理,绝大多数人都有较高的收入水平,那中国就必然是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市场,我们的工厂、企业的产品就可以在国内赚到钱,从而带动大量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合理”的意思就是符合规律,顺势而为。现在外贸转内销的难点很多,如订单规模、产品调整、渠道、营销和线上运营等,这需要相关企业迅速构建新的商业能力,转变模式,适者生存。
另外,变革阶段也意味着变化和机遇,有利于创业者的创新,创新其实是被逼出来的,有时候需要另辟蹊径才行,而且要敢于冒险,闯出一条新路来。
创新意味着增量利益的扩大,华为公司有个理念很经典: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
对普通人而言,我们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相信精神是可以转化成物质的,但一切都基于信心,甚至是莫名其妙的信心。
现实中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看起来一无所有,但就是相信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这种对“太阳继续升起”的信心是宝贵的,比金子更重要。否则大家都小心谨慎,悲观预期,都想着少花钱多存钱,那才是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