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给我钱”当孩子伸手要钱时,千万别这么做,他可能恨你

布谷妈妈 2024-12-22 21:18:22

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当孩子跑过来说:“妈,给我点钱!”你会怎么做?

是二话不说直接掏钱,还是一句“天天就知道要钱,钱那么好赚吗”怼回去?

乍一看,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却可能是孩子价值观、金钱观形成的关键时刻。

钱,对我们大人来说,是生活必需品;而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个认知、自主和情感需求的综合体现。

当孩子伸手要钱时,我们千万别这么做,他可能恨你。

一:千万别“一拒了之”

《发展心理学》指出,孩子的一个“核心发展任务”,是建立自主感,也就是学会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当孩子提出“要钱”时,这是他们表达需求的方式。

我们简单粗暴的拒绝,比如“没有”、“想都别想”,这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不重要,从而损害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孩子需求得不到满足,心里可能就会产生怨恨:“什么都不给我买,就只知道自己买。我以后长大了也不给你钱花!”

或者,他会反向叛逆,既然不给我钱,那我就用别的方式要——自己偷偷拿,或者撒谎。

这些,肯定都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①问一句“为什么”

当孩子说“妈,给我一点钱”时,我们不要下意识就拒绝,而是问一句:“为什么要钱呢?你要做什么?”

用朋友式的态度聊天,既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又能引导他表达需求背后的真实想法。

②讨论解决的办法

如果孩子的需求不合理,比如买的东西太贵,或者我们觉得不能买。

这时,我们也不要一口否定,可以说:“这个玩具有点贵,我们一起来想想,除了买这个,还有其他什么选择吗?”

孩子若说:“我就要这个!”

那我们可以继续告诉他:“看来你很喜欢这个啊,但是它确实超出预算了,妈妈也拿不出多余的钱了。”

然后再找解决办法:“要不从今天开始,你先省下买零食和其他玩具的钱,等存够了,咱们再一起来买?”

寻找其他解决方案,这样既避免直接拒绝,又能教孩子学会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二:千万别“一掏了之”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棉花糖实验。

研究人员将一群4-6岁的孩子,单独带到房间里,然后一人给一颗棉花糖,并告诉他们:

“你现在就可以就吃这颗棉花糖,但如果你能等15分钟后再吃,我回来会再奖励你一颗。”

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掉了棉花糖。

而有的孩子,则用各种方法分散注意力,比如唱歌、闭眼、转身,努力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

后来研究人员持续追踪这些孩子,发现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等到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在学业成绩、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表现更优异。

也就是说,能延迟满足的孩子,他们的自控力和规划能力都很强,未来面临人生选择时,他们更有耐心,也更容易成功。

当孩子问我们要钱时,我们若习惯“马上满足”。

那孩子可能会形成“只要开口,就能轻松得到”的错误观念。

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花钱大手大脚,甚至对金钱没有概念。长大后,他们可能冲动消费,没有存钱的意识。

严重的,还可能形成“一直伸手问父母要”的习惯,一旦你不给,他可能就恨上你了。

我们不妨这样做:

①让孩子体验“自己当家”

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专属小本子,让他来记账。

我们可以交给他一周的生活零用钱,并告诉他:“这笔钱你来支配,但我希望你能记录下来,看看最后花在哪些地方了。下一周,我们再一起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用钱方法。”

通过记录,孩子就能发现,钱花在哪里了,哪些是不该花的。

对钱有概念后,他能慢慢形成理性的金钱观。

②延迟满足

布妞一进商场,也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妈妈,我要买这个。”

布谷妈会告诉她:“你一个月只能买一个玩具,这个月已经买了,你需要再等30天才能买下一个。如果30天后,你还想要这个,咱们再买。”

在这30天内,她会变换各种想要的玩具,我都会给她记下,到最后,她自己选出最喜欢的一个来。

由于是最喜欢的,而且是等待多日后才得到的,她往往对这个玩具也格外珍惜,而不是转头就乱扔。

三:千万别“羞辱孩子”

认知心理学认为,金钱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物质资源,还可能是自我价值感的体现。

当孩子要钱时,如果我们用羞辱的方式回应,比如“就知道伸手要钱”“你怎么这么没用”。

这些话,可能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感非常敏感。

如果我们总用羞辱性语言,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进而对我们产生敌对情绪。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①帮助孩子分解问题,而不是一味否定

如果孩子的需求不合理,比如他想买一辆昂贵的自行车。

我们可以说:“这辆车确实很好,但它的价格有点高,超出预算了。要不我们一起来找找,有没有同样好用但价格更低的选择?”

或者说:“这辆车确实太贵了,要不我们可以每个月存一点点,一起努力攒到目标。”

用建设性的语言帮孩子解决问题,既避免了伤害感情,又能让孩子感受到支持。

②分享自己的故事

我们还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

“我小时候也有过你这样的需求,但爸爸妈妈确实有自己的规划。所以我当时学到了一个方法,自己攒零花钱去买喜欢的东西。你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

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孩子会觉得家长不是站在对立面,而是一个“过来人”,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

钱,是一种资源,但情感和教育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当孩子伸手要钱时,我们千万别一口回绝,也别宠爱无度,更不要羞辱他。试着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回应,让孩子在成长中学习。

“妈,给我钱”当孩子伸手要钱时,你会怎么回应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0 阅读:0

布谷妈妈

简介:每日一篇科普原创,解决育儿路上百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