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座菲律宾皇帝陵墓,附近居民是皇帝的后代,究竟缘何?

三体使者 2022-06-26 14:19:57

说起山东,“孔孟之乡”的美誉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竟长眠着一位外国皇帝!这位皇帝来自东南亚的岛国菲律宾,最终却葬身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山东的德州,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这背后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外国皇帝为何葬身山东德州?

德州,是一座位于鲁西北平原地区、山东和河北两省交界地带的小城,京杭运河和京沪铁路自北向南穿城而过。这位菲律宾皇帝的陵墓,就位于今天德州市德城区北部的北营村,它的名称叫做苏禄王墓,又称苏禄国恭定王墓或苏禄东王墓。

苏禄是一个古代王国的名称。历史上,苏禄王国的统治范围就在今天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一带,如今那一片海域依然叫做苏禄海。

在中国的史书文献里,关于苏禄王国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1304年元代的古籍《大德南海志》里,而元代学者汪大渊编著的《岛夷志略》更是详细记录了苏禄王国的地理位置和物产资源。

明朝初年,中国与苏禄王国的来往已经十分密切,而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访苏禄王国,更是将苏禄王国变成中国的朝贡国之一。朝贡体制使得中国和苏禄王国之间的频繁往来提升到了官方的层面,因此两国之间不仅有频繁的民间商贸往来,更是经常互派使节进行友好访问。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有了后来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苏禄王来华。

历史上掌管苏禄王国政权的有三位君主,分别是东王、西王和峒王,这其中属东王的权力最大。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刺、西王麻哈刺葛吒刺麻丁和峒王叭都葛巴刺卜,带着三百多名眷属和随从一同前来访问中国。

苏禄王和他们的随从乘船从福建泉州登陆,经过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最终到达北京会见了明成祖朱棣。他们在北京驻留了一个多月,期间不仅游览了中国的大好河山,还受到了永乐皇帝的盛情款待。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苏禄王结束对中国的访问、离开北京后不久,东王巴都葛叭答刺突染恶疾,在途经德州时不幸病逝。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朱棣为苏禄东王的病逝深感悲痛,并亲自来到德州为东王举行厚葬。随后,西王和峒王返回了苏禄王国,东王的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和三子安都鲁依然留在中国,为不幸病逝的东王守丧。

那时从苏禄王国到中国,交通方式基本靠乘船,来往一次就要花费数月甚至半年,而海上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是苏禄王来华的必经之路。由于交通方式的不便捷,客死异乡的苏禄东王最终没能魂归故里。然而,他的亡故却给德州这座运河边的小城留下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驾崩他乡的皇帝后人,最终融入了中国大家庭

山东德州的苏禄王墓和江苏南京的浡泥国王墓是中国境内仅有的两座外国君主墓,而这其中只有山东德州的苏禄王墓长期驻有外国王室后裔守灵。

苏禄国东王病故以后,其长子随西王、峒王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和三子安都鲁则留在德州守丧。当时并没有人能想到,他们这一守就是一辈子,并且还在德州落地生根、繁衍了一代代带着苏禄王血统的后人。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守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礼仪。东王的王妃、次子和三子等人留在德州守丧,就表明他们已经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开始逐渐融入中国。明王朝以及后来的清王朝对于留守德州的苏禄王后裔也是关怀有加,不仅赐给他们良田美宅,还免除他们的徭役和捐税。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苏禄王的后代逐渐改名换姓并入籍德州。

东王次子、三子的后人在取名时就已经开始入乡随俗,不仅使用了中国固有的温姓和安姓,名字也渐渐符合汉人命名的习惯——比如东王次子温哈剌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温塔勿,而他的孙子却叫做温玉、温山。就这样,苏禄王的后代们慢慢融入了德州当地人的生活,而当地的人们也渐渐把他们视作自己的同胞和老乡,与他们十分融洽地生活在了一起。

如今,东王的温氏和安氏后裔已经传至20余代,人数多达500余人。他们大多依然居住在德州苏禄王墓附近的北营村里,还有一些则迁徙到了中国的其他地方落地生根。

六百多年过去了,这些苏禄王的后裔也在当今的中菲两国的友好往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国后,为了促进中菲两国的友好关系,中国政府对苏禄王墓园进行了多次的修缮和维护,并将其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少菲律宾的游客和学者来到中国后会前来德州,在参观他们先王陵墓的同时,也会寻访生活在周边的先王后人。

2005年,在中国和菲律宾建交30周年之际,菲律宾方面还邀请了生活在德州北营村的几位苏禄王后人前往菲律宾寻根祭祖。这也是在苏禄东王病逝他乡六百余年后,他的后人第一次踏上了祖先生活的地方!

纵观历史,苏禄王的后人之所以融入中国的大家庭,和中国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不无关系。现如今,他们充当着中菲两国友好往来的使者,用一点一滴的行动报答了中国数百年来的养育之恩。

京杭运河与海上丝路:经久不衰的文化纽带

在苏禄东王访华、病故德州的故事背后,我们也要注意到两条文化纽带在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那就是京杭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全长1797千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充当着沟通中国南北的重要漕运通道。京杭大运河约有600千米的河段位于山东省,这其中位于德州的河段就有141千米。德州河段是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中开凿最早、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河段。

明清时期,德州因大运河漕运的繁盛而呈现出一派开放繁荣的局面。来往德州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不计其数,而德州城里更是一派商铺云集、歌舞升平的景象。据统计,在清乾隆年间,德州城里就已有商号400多家。著名的德州特色美食——德州扒鸡,也在这一时期通过大运河传入了京城,进而闻名全国。

京杭大运河也是外国使节来华进京的必经之路。除了苏禄王外,从隋唐至明清时期还有朝鲜、日本等数十个国家的数百名使者通过大运河进入京城。许多来自国外的物产、器物和珍奇,都是通过大运河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在进入中国之前,这些外国使者大多都是通过乘船的方式,从海上踏入中国的土地。从宋代开始,沟通中外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海上丝绸之路大致可以分为东洋航线、南洋航线和西洋航线三条。其中东洋航线通往日本和朝鲜,西洋航线通往印度、阿拉伯和东非等国,南洋航线则通往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南亚国家。

明朝苏禄王来华时的登陆地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早在宋代,泉州就和广州、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中国四大贸易港口。数百年来,泉州一直都是中国人“下南洋”的起点和海外文明传入中国的第一站。明朝永乐年间,郑和第五次率领船队下西洋便是从泉州起锚出发。如今的泉州,还保留着许多带着异域色彩的古建筑,这些都是当时泉州作为海上丝路重要门户的印证。

京杭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开放之路。如今,随着科技和交通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两条重要的文化纽带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远不如以前。然而,我们不能忽略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当今的中国的价值,因此对它们的保护、治理和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从对京杭大运河生态环境的治理,到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京杭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古老的文化纽带,必将会在当今的中国继续焕发光彩,造福广大人民。

参考资料:

[1] 周子伦,欧裕美. 明清时期苏禄国朝贡史话.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19):1.

[2] 郭昊. 苏禄王后裔在德州的发展和历史影响.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30):1.

[3] 陈玉玲,张淑红. 浅析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的文化特征及建设方向. 济宁学院学报. 2022(43):1.

[4] 人民网. 微史记:漂流在大运河上的洋人们. 2022-01-20.

[5] 吴培植.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09.

作者:禾鸟 校稿编辑:小宛

0 阅读:3

三体使者

简介:独特的视角,通俗的语言,解读全球科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