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外耳道异物有小石块、纽扣、豆类、草棍及小虫等。外耳道异物一般多有异物感,并引起婴儿耳鸣、耳痛。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后,可引起外耳道炎;动物性异物在耳内爬行可引起剧烈疼痛,体积大的异物可引起听力障碍或反射性咳嗽。
原因分析:
外耳道异物多由于学龄前儿童自行放入,或由他人放入。异物在耳道,会引起异物感,如触及鼓膜,可发生耳鸣,异物还可引起局部感染。
昆虫(飞、爬),昆虫有钻孔的习惯,它们进入耳道后,一般只向里爬,不会后退。
迹象与症状:
产生难以忍受的噪音和耳疼。
不会说话的小儿可表现出烦躁、哭闹、抓耳等异常现象。
紧急处理:
体积小的植物性异物,可用手将耳廓向后上点提起,告诉婴儿把头歪向异物侧,单脚跳,异物可能掉出来。
较小的异物可用医用异物钩或小刮匙取出,豆类等植物性异物忌用清水灌冲,因为遇水后发生膨胀,更不易取出,引起感染。
自行取出,容易把比较靠外的、容易取出的异物推到外耳道里面。
由于孩子疼痛、恐惧、哭闹而不合作,很容易损伤耳道,甚至穿破鼓膜。
有的异物很难取出,需要在全身麻醉下才能成功取出。
外耳道异物——昆虫
立即到黑暗处,让别人用手电或油灯、蜡烛等在耳朵口照,以光亮把虫子诱出来。
小虫入耳后,可在耳内滴入酒精或油类,把小虫杀死,再到医院取出。
或立即向耳道内滴入一些油,香油、花生油、石蜡油都行,然后患者站立(适于较大的孩子)。左耳道内有小虫,头偏向左侧成90度,使外耳道竖直向下,右腿弯曲,左腿弹跳。随着油外流,就把小虫冲出来了,然后用棉花球擦拭外耳道就可以了。
如果在野外遇到这种情况,找不到油时,可用水来代替。小虫出来后,一定要清洗干净耳道就可以了。
预防:
晚上,最好不要过久地呆在会有昆虫的野外。
如果在外面露营,打帐篷一定要好好地杀虫杀菌,有可能的话,不妨戴上耳套睡觉,以防万一。
在野外活动时,先备好一些可能需要的药品。
要了解各种急救知识,才可能保证户外活动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