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掏空家底,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5年过去,吉利赚了多少

来科点谱 2025-04-13 15:01:27

2010年,李书福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舆论一片哗然,很多人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可谁能想到,15年后,沃尔沃不仅涅槃重生,还成了吉利的王牌资产。

如今15年过去,吉利赚了多少?

李书福的这场“疯狂豪赌”又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了什么影响?

李书福的沃尔沃豪赌

2009年,在沃尔沃总部庄严肃穆的大楼前,一个穿着略显皱巴的中年男人顶风快步走入。

他就是来自中国浙江的企业家李书福,吉利汽车的创始人。

大楼外,一群瑞典记者纷纷举起镜头,低声议论着这个突如其来的东方面孔,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看似普通、甚至有些土气的中国人,竟是来谈“收购沃尔沃”的。

在当时,这听上去简直就是个笑话。

沃尔沃,曾是无数欧洲家庭心中的安全之选,是北欧制造业的骄傲。

而吉利呢?一个以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起家的自主品牌,技术不成熟,形象不高端,连国际市场都刚摸个门。

更何况,吉利当时的年利润只有8.79亿元人民币,负债率高达500%,而沃尔沃的体量是它的二十倍!

这场收购,被普遍认为是“蛇吞象”,是一场异想天开的冒险。

但李书福并不在意外界的嘲笑。

他说:“我不想让中国人永远只能造低端车。”

他看中的不是沃尔沃的销量,而是它背后的技术、品牌和全球渠道。

他带着一腔孤勇,也带着野心和梦想,准备逆风翻盘。

“120亿人民币?他疯了吗?”“就凭一个中国草根企业家,也想吞下沃尔沃?”

瑞典主流媒体连篇累牍地表达着疑虑和不屑,他们无法想象,这个来自东方、还没完全在国际上立足的汽车制造商,竟然敢打沃尔沃的主意。

毕竟,在许多欧洲人心中,沃尔沃不仅仅是一家车企,更是一种国家象征,是瑞典制造精神的代表。

更令人质疑的是,当时的沃尔沃早已风光不再。

自1999年被福特收购后,品牌定位逐渐模糊,销量连年下滑,尤其2008年金融危机一击重创,直接让沃尔沃陷入巨亏泥潭。

连拥有强大资源和成熟体系的福特都无法将它拉出泥潭,吉利又凭什么能做到?

但李书福并未被这些声音打乱节奏,他的神情始终镇定。

他早就对沃尔沃的家底做了深入研究,所以,当2010年3月28日,李书福在斯德哥尔摩签下那纸18亿美元的收购协议时,全世界都震惊了。

那一刻,很多人仍然不相信这个看起来“不靠谱”的交易能走得通,但李书福却已经悄悄种下了改变中国汽车格局的种子。

倾尽所有

18亿美元的收购,对当时的吉利来说,几乎是孤注一掷。

李书福明知道这是一次豪赌,但他依旧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为了凑齐这笔巨额资金,他几乎踏遍了全国,亲自奔走于大庆、浙江、上海,试图说服地方政府和投资方为他的梦想埋单。

传统金融渠道难以满足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李书福甚至不得不动用民间借贷。

资金压力山大到最后,卖方福特向他提供了2亿美元的贷款支持,才勉强完成了交易。

收购消息公布后,中国舆论瞬间炸锅。

媒体评论一片哗然,很多人质疑:“吉利疯了?用全部家底赌一个外国老品牌?”

当时的吉利在国内还算不上真正的一线品牌,在大多数人眼中,它更像是个依靠低价打市场的“草根车企”,和全球豪华品牌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更关键的是,过去的失败案例还历历在目。

北汽曾砸下40亿元买来的只是通用淘汰的车型技术,最终几乎打了水漂;上汽斥巨资入股韩国双龙,结果双龙负债累累,最终破产清算。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并购热潮,在现实面前屡屡受挫,大家都在反思:“我们,真的能掌控国际品牌吗?”

但李书福并没有动摇分毫,他认为沃尔沃真正的价值并不只是工厂和品牌名,而在于它背后扎实的技术积累、4300多项核心专利和对安全性能的极致追求。

这些,是任何一个想实现“品牌跃升”的中国车企梦寐以求的资源。

他的算盘打得非常清晰:用沃尔沃的技术平台和管理体系反哺吉利的研发与制造能力,推动国产品牌向中高端转型。

再利用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来摊薄运营成本,让沃尔沃重新焕发生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合璧”。

这是一次极其大胆、也极其聪明的资本运作,不是拿钱买品牌,而是借品牌提能力、建体系、塑文化。

李书福当年那个被嘲笑“蛇吞象”的决定,正在一步步改变中国汽车工业的格局。

“借鸡生蛋”

收购完成后,李书福并没有像外界担忧的那样,急于套现或榨取沃尔沃的价值。

相反,他采取了“放虎归山”的策略,这一决定在当时颇具争议。

他郑重承诺:沃尔沃将继续作为一个独立品牌运营,维持原有的管理团队、研发体系,甚至连总部依然设在瑞典哥德堡,丝毫不动摇。

这一做法不仅打消了员工和瑞典政府的顾虑,也赢得了国际媒体的好评。

在那个许多企业收购后立即进行“中式改造”的年代,李书福的“尊重与信任”显得尤为罕见,也为他赢得了沃尔沃内部的认同。

与此同时,李书福启动了一场更具深远意义的技术融合行动。

更高明的是,他在协议中加入了“专利开放”条款。

沃尔沃每年都会向吉利开放部分核心技术专利,成为吉利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抓手。

李书福通过“技术赎买”,实现了以最低代价完成技术跨越的目标,让吉利迅速从“低端制造”蜕变为“高端智造”。

这不是简单的收购,而是一次深刻的产业整合,一次对未来的精准布局。

据统计,仅2023年一年,吉利从旗下兄弟品牌如领克、极氪等收取的专利授权费就超过了50亿元人民币,折算下来,相当于每天净赚1370万元。

这些收益的背后,正是当年那场看似疯狂、实则深谋远虑的跨国收购。

李书福用18亿美元换来的,不仅是沃尔沃的品牌和工厂,更是技术、人才和全球布局的整合红利。

回顾2011年,沃尔沃借助中国市场强势反弹,在华销量同比暴涨88%。

李书福用一场跨国豪赌,实现了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掌控国际顶级品牌”的惊人飞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这场收购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更像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舞台的一次集体宣言。

李书福当年的那笔“豪赌”,不仅改变了吉利的命运,也重塑了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

从过去被贴上“低端”、“模仿”标签的本土品牌,到如今能够与大众、丰田、福特等全球巨头掰手腕的竞争者,吉利完成了一次惊艳的蜕变,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对沃尔沃的成功整合与转化。

连续多年破百万的销量,不仅印证了吉利的崛起,也让它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企业净利润也从最初的个位数增长为数十亿,整整翻了十倍。

而更深远的意义,是吉利从此拥有了真正“硬碰硬”参与全球竞争的底气。

沃尔沃的安全技术、发动机平台、生产标准乃至全球供应链体系,几乎全方位提升了吉利的技术力与管理能力。

通过技术共享和研发协同,吉利得以孵化出像领克这样的中高端新品牌,而极氪则借助沃尔沃的技术底盘和电动化经验,迅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

沃尔沃的全球渠道资源,也为吉利打开了欧洲大门,助力领克车型顺利登陆荷兰、比利时、瑞典等成熟市场。

李书福口中的“全球资源,中国算盘”战略,体现了他的长远眼光与商业智慧。

他并不是盲目“买买买”的资本狂人,而是一个精于布局的实干家。

他用一次收购,实现了技术提升、品牌跃迁、全球扩张的多重飞跃,也为无数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走出去”路径。

参考信源

新华网

中国经营报,2019-09-28,《“放牛娃”李书福的22年“汽车梦”》

中国经济网

2 阅读: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