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都说才子风流,细数我国文坛智士中,风流人物不乏其人,像鲁迅、郭沫若、李敖等等,无不都曾有过婚外之情。古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无可厚非,但要说谁的婚外情坚比磐石、固比金汤、感人至深,那就无人能及老舍了。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我国近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正宗的北京清王朝满族正红旗人。
在文艺界,老舍一生勤勤恳恳,产量颇丰,在文坛极具影响力,被冠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就连其墓碑上也刻着“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老舍是才华横溢的智士,也是风流倜傥的才子,他懂女人,深得女人的欢心,在其一生中,有的女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他生儿育女,有的女人则非他不嫁,守寡终身。
老舍名中有舍,但在生命中却有着太多的不舍,最终在文化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中身心俱碎,投身北京太平湖中。老舍是文坛大家,也是驭情高手,那么他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感?相恋于谁?她们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呢?今天就让我们坠入时空长河,回溯过去探个究竟。
一、家道中落少年强
一看到清朝满族正红旗人的字眼,许多人可能会以为老舍肯定是出生在富贵人家。其实不然,相反,老舍家在清末时期是贫穷的,全家仅靠其母亲替人洗衣服维持生计。
老舍的父亲是护城旗兵,每月能领到的饷银也就三两,是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期,其父便阵亡于战乱之中。没有了家庭的顶梁柱,全家的生计便压在了其母亲身上,靠着母亲给人家洗衣服,全家人勉强维生。
因为家境贫寒的原因,老舍经常吃不饱饭,导致营养不良,看上去瘦瘦弱弱的。好在老舍人穷志不穷,靠着天资优赋,终是脱颖而出。
老舍上学上得比较晚,直到其9岁时,在宗月大师(一个满族贵族刘寿锦)的资助下才得以进私塾念书。刘寿锦很看好老舍,从来都不会因为老舍是寒门家的孩子便冷落他。
每逢老舍来的时候,他总会招呼老舍吃饭,给老舍各种见都未曾见过的糕点吃。 在《老舍自传》中也提到过宗月大师,“ 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可以说,除了母亲外, 宗月大师便是老舍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了。
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这所中学也算是当时比较好的学校了,可惜的是当时老舍家里开支困难,已经支不出多余的钱支持老舍上学了,最终上了数月的课后,老舍便退学了。
然而即使如此,退学后的老舍仍要面临艰难的抉择问题,那就是今后该何去何从,是落得街市商贩走夫,还是另寻它法继续深造?好在老舍是舒家第一个上完小学的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1913年春,在一次偶然中,老舍意外看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刊登在《晨报》上的一则招生信息。那则招生信息里开出的条件很是迎合老舍的处境,因为学校的一切都是免费的,这对于老舍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雨、黑暗现光明,于是他便下定决心要上师范大学。
因为害怕家里人反对,报考师范大学时老舍都是瞒着家人偷偷私报的,最终靠着优异的成绩,老舍顺利考进了学校。
上了大学后,为了出人头地,老舍发奋图强,常常是看书看到深夜仍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书。在常人看来这很是疯狂,但老舍知道,如果自己有一丝偷懒,那么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就都前功尽弃,况且自己也确实是喜欢看书。
很快,老舍便引起了校长的注意。对于这个勤奋好学的学生,校长很是喜欢,看到老舍废寝忘食地学习,便决定培养老舍。由于老舍家境贫寒,为了照顾他,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老舍的能力,校长便经常邀请老舍来自己家做客,同时开放自己的藏书让老舍阅读。
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对于校长的帮助,老舍很是感激,在学习上更是兢兢业业,不敢有半点松懈。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老舍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也就是在那时候,在校长的保举下,年仅19岁的他便当上了方家胡同小学的校长!这要是放在今天,那可真是天才级别的人物才能实现的事。
二、结发妻子胡絜青
和老舍结为夫妻的女人叫胡絜青,和老舍一样,胡絜青也是一位文学、艺术爱好者。
胡絜青和老舍可以说是情投趣和、门当户对,她不仅有着和老舍相同的兴趣爱好,身份地位也相对不错,是满族正红旗人。胡絜青可以说也是生在书香世家,可能是受到家庭环境熏陶的原因吧,自小胡絜青便酷爱文艺,对绘画书法更是情有独钟。
胡絜青和老舍也是有缘,不仅上的是同一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老舍写的书她也很是喜欢,在意境中多少次都想和老舍谈天论地、把酒言欢。所谓心想事成,让胡絜青想不到的是,她的愿望有一天竟会实现,而这就得从胡絜青母亲为其物色乘龙快婿说起了。
其实受于当时封建思想的影响,胡妈是不怎么支持女儿上大学的,在她心里,她总觉得女儿抛头露面是有违禁忌的事。可胡絜青不这么想啊,好强的她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女孩子怎么啦,女孩子就不能上大学啊?最终拗不过女儿,于是胡妈只好叮嘱她上学就上学,可要守好女人的贞洁,没事不要随便和男生交往。
虽然如此,但对于女儿的终身大事,胡妈还是操碎了心,她觉得女儿投身学业太浪费时间,到时候年纪大了恐怕难嫁出去,于是每当家里来客人时,胡妈总是叮嘱他们要是有合适的人选记得只会她一声。
正巧那时候老舍在英国教学期满回国暂住在白涤洲先生家,于是胡絜青哥哥的朋友、老舍的同学罗常培便把老舍介绍给了胡妈。由于老舍当时已有建树,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还是满族正红旗人,和自己的女儿简直是天生一对,于是胡妈便欣喜地同意了。
在罗常培的安排下,老舍便隔三差五地被朋友邀请吃饭,而每次吃饭饭桌上都有胡絜青。在罗常培有意无意创造的机会下,再加上老舍在白涤洲先生家时,胡絜青就曾以邀请老舍来学校做演讲为由和老舍相识,现在两人有机会独处,而她又是老舍的粉丝,于是两人便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
1931年,胡絜青大学毕业,也就在这一年里,老舍上门提亲,两人至此便结了婚。成婚后胡絜青随着老舍一起到各地教书,虽然日子过得很艰难,但她却苦中带乐,为了心爱的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可惜即使是这样的日子也过不得几年,抗日战争便爆发了。
抗战爆发后,老舍全家便从青岛搬回了济南。当时济南城内人心惶惶,为了支持丈夫报国之心,刚生下小女儿不久、作为产妇的胡絜青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免去了丈夫的后顾之忧。
临别时老舍揣着50块钱提着一个箱子便出门了,但不久他又转回来对胡絜青说 “要是车站没有车,我马上就回来。”结果天不遂人愿,那天济南火车站正好就有一辆军列。安排好一切后,在好友的帮助下,老舍终于从窗户爬进了列车,去往了抗战前线。
三、守寡红颜赵清阁
都说才子风流,老舍是才华横溢的智士,也是风流倜傥的才子,离别妻儿后,在抗战工作期间,他遇到了红颜知己赵清阁。
赵清阁生于河南的一个小官僚家庭,15岁那年无意间听到父亲和继母说要中断她的求学之路,要把她嫁出去,本来和继母不和的赵清阁听了后很是气愤,于是便收拾东西离家出走了。
离家出走后,倔强独立的赵清阁发誓要学有所成,于是便发挥自己的文学优势,17岁那年便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19岁时,靠着优异的成绩,赵清阁不仅考上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还成了校刊的编辑,全权负责校刊的撰写工作。
24岁时,在“文协”工作的赵清阁遇到了同在“文协”工作的老舍,当时老舍是总务部主任,赵清阁则是“文协”的组织部干事。
老舍对赵清阁的才华很是欣赏,两人经常在一起沟通交流。因为工作中的便利原因,再加上两人又是志趣相投,不久他们便同居到了一起,正式成为恋人。
对于自己的不忠,老舍也是心存愧疚,自己放不下独自在北京为自己养儿育女的结发妻子胡絜青,可对于赵清阁的感情,他也是舍不得。在老舍心里,赵清阁已然是自己的红颜知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她和自己有着相同的爱好,有着共同的话题可以讨论,和她在一起自己感到很惬意、很宽心。对于老舍来说,赵清阁已然是自己生命的依托,自己已经离不开她了。
正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老舍和赵清阁的情恋传到了远在北京的胡絜青耳里。胡絜青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辛辛苦苦为老舍在家养儿育女,他倒好,竟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
胡絜青是新时代思想独立的女人,难以接受丈夫出轨的事实,于是便带着孩子踏上了千里寻夫之路。由于当时通讯还不发达,对于胡絜青的到来老舍全然不知,以至于当得知胡絜青已经带着孩子到重庆找他时,正在吃饭的老舍竟吓得夹菜的筷子都要掉了。
迅速平复心情后,老舍并没有马上去见胡絜青,而是让人安排她们在别处住十几天后才接到自己的住处,而此时的赵清阁早已搬了家。
好在胡絜青也是明理之人,对于丈夫的不忠,她选择了隐忍,但令她想不到的是,在自己又为他生下一女后,自己心心念念的丈夫竟抛下自己跑到上海寻找情人赵清阁去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胡絜青便又追到上海冲散了这对鸳鸯。
对于老舍的到来,赵清阁选择了拒绝。老舍给不了自己名分,再加上是第三者也理亏,抢别人丈夫毕竟不是磊落之事,于是便强行赶走了老舍。
再后来,老舍依旧对赵清阁念念不忘,还曾在给她的信中说自己在菲律宾买了房,要和她一起到那里定居过二人世界,可此时的赵清阁哪有心情接受,为了让老舍断了念想,于是便写下八字给他回了信:“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虽然信是这么写,但对于老舍的感情,赵清阁也是难以割舍的,在平复了一段时间后,两人便又恢复了书信往来,直到老舍离世,两人都没有断绝联系。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老舍受到了批判。从未受到如此屈辱的老舍最终选择了结束,自沉于北京太平湖中。
当时的老舍是绝望的,独自沉默太平湖畔的他兴许是想起了在上海时赵清阁对他说的那句“除非我们一块儿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的话,在当天夜里便投湖自杀了。
在得知老舍死讯后,赵清阁昏晨一柱香遥祭已离人世的老舍,在她心里,老舍早已是自己的夫君。赵清阁一生未嫁,客厅里一直挂着老舍送给她的手迹,靠着回味老舍写给自己的那些书信,她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结语
老舍虽然名中有舍,但生命中却有着太多的不舍,他舍不得为自己养儿育女的妻子胡絜青,也舍不得红颜知己赵清阁。我们不能说老舍风流过头不负责任,相反从另一角度来看,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