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试验田蹚出新“稻”路,卖菜有了职业经理人

飞槐惠城 2025-03-07 15:41:19

春回大地,万象“耕”新。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期,惠城区抢抓农时、科技赋能、服务一线,组织农技“轻骑兵”(特派员)直插田间一线,以良种推广为核心,以科技服务为支撑,全力护航春耕生产,从示范辐射到科研突破,多维度为粮食稳产增收注入动力活力,全力打好粮食生产“第一仗”,全面掀起春耕备耕热潮,为全年粮食稳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示范引领:

向农户推广“看得见、学得会”活教材

春野有良田、春播有良种、作业有良机、种地有良法,惠城区农技中心探索打造“一点一示范”模式,解锁土地高质量生产“密码”,推动良种良法规模化应用。

比方说,为写好“土特产”文章,惠城农技在芦洲镇,与当地农业企业共同推进整镇示范种植特色功能稻玄脂米(黑米、紫米、红米等),蹚出乡村振兴新“稻”路、新出路。

芦洲试种千亩玄脂米,开始春耕绿肥还田。

“黑米收益比普通稻米高,市场前景好,我们正着手将黑米产业打造成芦洲强村富民的特色产业。”芦洲镇芦村村党支部副书记舒赢说,在惠城区农技推广中心的指导下,镇属国企在芦村试种了早造黑米50亩,黑米长势良好,去年上造丰收时产出了3.2万斤湿谷,并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进行销售,收入超过12万元。随后秋种在芦村和周边几个村推广种植超过100亩,合作农户都觉得这个新品种有奔头。

今年春耕时节,芦洲镇党委带领下,9个村联合开展玄脂米(黑米)种植,种植面积是去年秋种的10倍,整体种植1000亩玄脂米(黑米),预计营收将近300万元。

黄土地里“淌金流银”,农民生活有滋有味。通过建设试验示范点,让先进农技成为农户“看得见、学得会”的活教材,带动全区栽培品种、种植技术和生产模式更新迭代。

惠城区农技推广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米满仓”良种良法探索方面,该区通过打造大面积单产提升辐射驱动片区——在汝湖镇黄埔村建设水稻良种良法示范点,种植展示16个优新品种,配套“南晶香占”丝苗米核心区,树立品质标杆;在横沥镇矮陂村建设水稻良种良法示范点,试种8个抗逆高产新品种,探索粮食稳产新路径、新举措;在横沥镇洋圳村整村推进种植3个水稻高产优新品种1650亩,建立惠城区粮食绿色高产创建示范片,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科技赋能:

送优种+送服务+试验攻关,让技术到人、良法到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技术是丰收的“密钥”。

今春,惠城区农技中心推出两大举措,以科技支撑助力春耕备耕。一方面优新品种免费送。引进50余个水稻、鲜食玉米、花生等优新品种,向农户发放1.1万余斤种子,涵盖抗病高产杂优稻、优质常规稻丝苗米、特色功能稻、节水抗旱稻、鲜食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食用木薯等特色品种。

派送优品优种。

另一方面技术服务到田头。积极筹建试验区集成展示推广水稻、玉米、花生、食用木薯等优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并计划通过举办春种春管技术培训(田头论坛)、春耕备耕现场会、线上线下指导,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物优良品种和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

重点来讲,为突破粮食产量瓶颈并确保品质,农技中心锚定“研产推用”一体化,重点开展水稻单产攻关试验、种质资源创新试验、撂荒地开展复耕复种试验等三项农技攻关,为粮食单产、品质和总产同提升探索新的种植模式与发展方向,蓄势种业“未来赛道”。

农技轻骑兵到一线检查农机。

在水稻单产攻关试验中,惠城农技在横沥镇土桥村开展“水稻人工插秧合理密植试验”,在汝湖镇黄埔村进行“水稻机械插秧合理密植试验”,在汝湖镇仍北村实施“机械化旱直播节水抗旱稻密种试验”,探索适合惠城的水稻合理密植高产稳产栽培模式。

在种质资源创新试验中,聚焦本地农特产品,提升良种品质,惠城区与省农科院水稻所在汝湖镇仍北村共同开展近600份水稻新材料的育种筛选试验,与省农科院作物所和相关种企在汝湖镇仍北村共同进行200个甜玉米新品种比较筛选试验,与省农科院作物所和相关种企在马安镇马安村实施152个玉米新品种比较筛选试验,多方式培育筛选适应本地气候的“冠军品种”。

撂荒地也迎来崭新的春天。惠城区通过农技先行,在撂荒地开展复耕复种试验,具体是在汝湖镇仍西村开展“撂荒地机械化旱直播节水抗旱稻试验”,引荐食用木薯新品种在汝湖镇黄埔村、马安镇马安村试验种植,为撂荒地、缺水田或贫瘠田的复耕复垦提供潜力品种和全新模式,鼓励“应种尽种、能种尽种”。

通过院推企合作以及试验项目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和新质生产力。

同时,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全过程、全环节中组织农技“轻骑兵”(特派员)开展精细指导服务,常赴生产一线,面对面讲、手把手宣传新品种新技术,真正做到技术到人、良法到田,为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产销新路:

职业经理人帮卖菜,助推蔬菜扩种增产

在惠城区,不少乡村的农业生产以蔬菜种植为主。但传统蔬菜产业常因产销信息不对称、物流成本高企等问题陷入“增产不增收”困境。针对这一痛点,在春耕来临之际,惠城区农技推广中心联合横沥镇周公堂村,创新构建生产端对接销售端的“端对端”生产经营模式,有效破解周公堂村蔬菜产业发展瓶颈,为探索“菜满筐”产销新路子和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蔬菜种植有了职业经理人。

蔬菜是周公堂村的主要作物,是村民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生产基地偏远、物流运输成本高、蔬菜种植户市场信息不畅、生产配套设施不齐全,特别是无田间冷库保鲜设施等。”周公堂村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针对存在的问题,周公堂村夯实基础服务筑牢产业根基,积极争取农技部门支持,坚持不懈做好水利灌溉、病虫害防控、土肥管理、种植户权益维护等工作的基础上,把“端对端”生产经营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市场端。

记者了解到,该服务涵盖从生产端到市场端全过程,通过为职业经理人和种植户的有效衔接“牵线搭桥”,因地制宜、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端对端”生产经营模式——由职业经理人作为衔接生产端与市场端的核心枢纽,种植户支付适度、相对固定佣金,将采收期全部农产品交由职业经理人统一销售,次日完成钱款交割。

“这种合作互助模式,可以让我们不用总是想着怎么找销路,把菜卖个好价钱,他们专业的人就帮我干了。”种植户代表李兆绿在村耕种40亩蔬菜,他认为花个“小钱”给职业经理人,帮他省了“大事”,算下来还比自己去售卖价钱高一点。

“实施这种模式,最大程度兼顾职业经理人与种植户的双方利益,既保障了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也解决种植户在销售端的后顾之忧,避免承担过重的市场风险。”周公堂村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如此一来,种植户就可专注生产管理,职业经理人承担市场开拓、物流调度等职能,形成“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协同体系。

该模式通过专业化分工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周公堂村蔬菜种植面积从100多亩扩展至超600亩,目前,惠城区马安镇、横沥镇、汝湖镇等乡镇也在大力推行这种模式。

“职业经理人作为市场化纽带,既保障了农户收益稳定性,又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流通成本,更以市场需求倒逼生产端标准化升级。这一实践表明,以市场化机制激活生产要素活力,正是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惠城区农技推广中心有关负责人说,“端对端”生产经营模式通过重构产销关系,有效破解了传统蔬菜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

来源:惠州头条APP(记者谢菁菁 通讯员林练媚 张桂兴 林楚炎 康轩),转载请注明。

0 阅读:0

飞槐惠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