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重病,陈寅恪提前写下挽联,妻子苦笑:放心,我定比你活得久

曦言说人间 2025-01-29 22:56:38

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可当爱情面临疾病与死亡的双重挑战时,坚守更显得弥足珍贵。

在我国学术史上,国学大师陈寅恪与他的妻子唐筼,正是用一生向我们诠释了相濡以沫的真谛。

1962年,当妻子唐筼卧病在床时,陈寅恪为她提前写了挽联,不料,妻子看后却说:我一定比你活得长。

那么,陈寅恪写的挽联内容是什么?他们之间的爱情又如何动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才子佳人

陈寅恪早年远赴海外留学,徜徉于欧美、日本等国的学术殿堂,过着与书籍为伴、与知识为伍的日子。

同时,他对自由恋爱充满向往,却因沉迷学术,到36岁都迟迟未成家。

父亲陈三立多次为此忧心劝说,甚至放出狠话:“再不成家,就包办婚姻。”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1926年,当时的陈寅恪已受聘于清华大学,成为教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日,他和同事聊画作时,对方提到了唐景崧老先生的孙女唐筼,说她如今正在北京教书。

这句无心的话,却让陈寅恪心生向往,他随即打听唐筼的近况,萌生了想与其认识的念头。

唐筼,这位生于北洋时期的“新女性”,与陈寅恪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与精神追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是,她虽才华横溢,但因家境中落,早年半工半读,直到毕业后,受聘于北京女高师,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

但由于长期为生计奔波,她错过了许多婚姻良机,此时的唐筼已近30岁,被视为“大龄青年”。

促成这一缘分的,是陈寅恪的好友赵元任夫妇,当时,赵元任的妻子杨步伟听闻陈寅恪对唐筼有兴趣,主动张罗为二人牵线搭桥。

1926年的某一天,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湖边,陈寅恪与唐筼第一次见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天,他们的谈话持续了很久,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理想,从家国情怀谈到个人追求。

两人发现彼此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文化的热爱、对人生的见解、对自由的向往,都让他们感到相见恨晚。

这一年,陈寅恪36岁,唐筼28岁,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在亲友的支持下,他们的婚事也提上了日程。

1928年,陈寅恪与唐筼在上海完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婚后,唐筼全身心投入家庭,成为陈寅恪学术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而陈寅恪则深情回应着妻子的付出。

颠沛流离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改变了陈寅恪一家原本平静的生活。

侵华日军的步步紧逼,让无数人背井离乡,开始了逃亡与求生的流离生活,而陈寅恪一家也未能幸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陈寅恪来说,这是一段无比艰难的岁月,他的右眼视力因劳累和悲伤迅速恶化,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急需手术,否则将完全失明。

但此时国难当头,哪有机会养病?更何况,他身边还有三个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和身体虚弱的妻子需要照顾。

此时的唐筼,因早年分娩诱发的心脏病反复发作,病弱的身体使她稍有劳累便气喘吁吁。

在济南火车站,人潮涌动,难民挤满了每一节车厢,车窗外到处是求生的手臂与哭喊的声音。

为了让一家人挤上车,陈寅恪拖着病体艰难地爬上窗沿,将妻女一个接一个地抱进车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达香港后,短暂的喘息并未让这家人摆脱危机,唐筼的病情因为环境恶劣而加剧,她几度晕倒在家中,幸得好友许地山伸手相救,才挽回性命。

命运的考验还远未结束,1938年,陈寅恪举家迁往西南联大。

这段旅程艰辛无比,途中装满陈寅恪20年心血的两大箱研究手稿不幸被人调包,那些记录了他无数思考与探索的珍贵资料从此不知所踪。

这无疑是对陈寅恪的沉重打击,那段日子,他沉默寡言,时常独坐一隅,久久不语,甚至产生了放弃研究的念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是唐筼,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丈夫的情绪,她陪他散步,帮他整理思绪,甚至在夜深人静时,为他一点点回忆那些丢失的内容,再将它们记录下来。

唐筼的耐心与坚定,带领陈寅恪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

病弱相扶

1945年,当陈寅恪从英国伦敦回国时,人生的困厄却并未因此结束。

战争的阴霾散去,回到祖国的土地上,陈寅恪迎来的却是双目失明的沉重打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一名学者而言,眼睛不仅是获取知识的窗口,更是通向学术世界的唯一桥梁,失去视力,无异于切断了他与学术之间的纽带。

55岁的陈寅恪,面对命运的这次重击,内心痛苦不堪,他时常长时间坐在书房中发呆。

这一年,唐筼已经47岁,心脏病多次复发的她,同样在病痛的折磨中艰难度日。

但她却没有让自己的虚弱影响陈寅恪的情绪,她明白,曾经意气风发、以学术为生命的丈夫,如今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

因此,她挺直自己瘦弱的身躯,成了丈夫的“眼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一天,她都坐在陈寅恪的身边,为他读书,为他讲解,所有需要眼睛完成的工作,唐筼都以极大的耐心代劳。

陈寅恪曾是一个极为严谨的学者,写作和研究容不得一点马虎,而唐筼却从不因为这些要求感到烦躁或厌倦。

更让人感动的是,为了让丈夫的学术研究能够继续,唐筼不只是读书和整理资料,她还承担了记录与撰写的任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寅恪用口述的方式,将他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一点点讲出来,而唐筼便提笔,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文字。

陈寅恪的学术巨著《唐代政治史略稿》,便是在唐筼的帮助下完成的。

只是,生活的艰难,并不止于学术上的挑战,唐筼还要承担陈寅恪的日常起居。

由于失明,陈寅恪对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极为敏感,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感到不安。

唐筼便耐心地帮助他适应,用语言为他描述周围的环境,让他通过想象来“看见”这个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陈寅恪并非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在妻子的照顾下,逐渐从绝望中恢复,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

他开始尝试用触觉来“阅读”世界,比如用手指触摸书架上的书脊,借助记忆来辨别书籍的位置;或者用手触摸女儿们的脸,感受她们的成长与变化。

这些微小的变化,让唐筼看到了希望,她更加努力地帮助陈寅恪融入新的生活。

在这段黑暗的岁月中,他们的感情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失明的陈寅恪,开始比以前更频繁地向唐筼表达感激与爱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常常在夜晚对女儿们说:“你们的妈妈是这个家的英雄,没有她,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

他还叮嘱女儿们:“以后一定要尊重你们的母亲,她是这个家的天。”

这些话虽然简单,却饱含深情,让唐筼倍感欣慰。

挽联见证深情

进入1960年代,陈寅恪与唐筼的生活已然步入了命运的尾声,但命运并未因此眷顾他们,反而让晚年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考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62年,陈寅恪因不慎摔倒而导致右腿骨折,年事已高的他伤后恢复不佳,从此彻底瘫痪在床。

对一个已双目失明且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这种身体上的困境无异于雪上加霜。

他心中的自责愈发加重,深深感到自己拖累了家人,尤其是妻子唐筼。

此时的唐筼也已64岁,操劳了一生的她心脏病愈发严重,稍一劳累便气喘不止,常常在夜晚因胸口绞痛而辗转难眠。

可尽管病痛折磨着她,她仍坚持亲手照顾瘫痪的陈寅恪,她无法放手,因为她知道,这段情感是他们共同的责任,更是彼此唯一的依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筼每天早早起床,为陈寅恪准备饮食,清理卧室,为他翻身、擦洗身体,甚至还要陪他做些简单的康复活动。

期间,她从不提及自己的病痛,甚至努力用微笑掩饰自己的疲倦,尽量让陈寅恪感受到一种坚韧的力量。

彼时的陈寅恪,虽然瘫痪在床,却无比清楚地感受到妻子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对她的不舍与愧疚令他无数次暗自流泪,甚至祈求命运让她能比自己先走。

于是,这一年,深知自己病情的陈寅恪,提起笔为妻子写下了一副挽联。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的双目已盲,但他依靠着记忆和内心的情感,口述给女儿代笔:“涕泣对牛衣,卅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陈寅恪将这副挽联念给妻子听时,唐筼泪流满面,几十年来,她在无数的艰难岁月中很少掉一滴眼泪,可这一副挽联,却让她所有的情感顷刻决堤。

她拉着陈寅恪的手,哽咽着说:“我一定比你活得长,我一定要走在你后面。”

唐筼的这句话让陈寅恪沉默了很久,他的眼角流出泪水,他明白妻子是在为自己强撑着,而她的这份坚持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在广州去世,享年79岁。

弥留之际,他紧紧握住唐筼的手,一言不发,只是默默流泪,唐筼强忍悲痛,将丈夫送走,并亲自操办他的葬礼。

料理完所有后事的45天后,唐筼也在家中安然离世,享年71岁。

她没有留下遗言,也没有过多的叮嘱,仿佛这一生的所有安排都已完成,她只需要静静追随丈夫而去。

这一段夫妻间的生死相依,注定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共同承受命运的暴风雨,也共同书写了关于爱、责任与坚守的深刻篇章。

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受到爱不仅仅是相濡以沫,更是一种跨越生死的永恒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