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唐朝初期的杰出诗人,约生于635年,逝于约686年。字昇之,自号幽忧子,原籍幽州范阳。他自幼钻研《埤苍》、《尔雅》等著作,师从曹宪,随后又向王义方学习经史,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与出色的文学才华。
永徽五年(654年),卢照邻进入邓王李元裕府任职典签,负责文书工作。至龙朔年间,他被调任至新都尉职位。任期结束后,他曾悠游蜀中各地。咸亨年间,不幸染疾,为此前往长安寻求医疗救助。上元年间,他又进太白山求药疗疾。适逢父亲去世,病情加重,家庭经济状况愈发窘迫。他曾先后居住在洛阳东龙门山和阳翟具茨山下。
垂拱元年(685年),卢照邻写下《释疾文》三部曲,文中透露出他患病长达十年,甚至出现了“一臂连踡”、“两足匍匐”的严重症状。大约在次年病逝。
卢照邻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四人均以才华横溢著称,但卢照邻的遭遇尤为坎坷。
本文的五首诗中,从《紫骝马》中战马奔腾的英勇,到《曲池荷》中荷花盛开的静谧,再到《送二兄入蜀》中离别的深情,每一首诗都是对生活体验的真挚表达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十五夜观灯》以节日的灯火为背景,透过光影的变幻,抒发了诗人对人间烟火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而《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则在重阳节的特定时刻,通过对山川的远眺,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卢照邻对各种情感的细腻捕捉,也体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高超技巧和独到见解。
01
《紫骝马》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
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
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首句“骝马照金鞍”,以骝马配上金光闪闪的马鞍,形象描绘出一匹威武雄壮、准备征战的战马,这匹骏马代表了英勇善战的士兵形象。
“转战入皋兰”,表明骏马跟随主人在战场中辗转奋战,深入险峻的皋兰之地,展现了战争的连续性和边疆战事的紧迫性。
“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这两句描绘了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风吹得紧,长城边的河水寒冷刺骨,这是对边疆严酷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暗示了戍边战士面临的生存挑战和心理压力。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雪暗”和“山长”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艰难困苦,马蹄上的鸣珂因积雪而显得沉重,山路崎岖,纵马疾驰如喷玉般艰难。这里,鸣珂和喷玉均为形容骏马奔驰之声,通过具象化的表达,凸显出战马在艰难环境下仍奋力向前的决心。
末句“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展现了主人公和骏马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气概,即便是横越无垠沙漠,忍受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这里的“横绝漠”象征着长途跋涉、无畏艰险,而“流血几时干”则悲壮地道出了战争残酷与戍边战士付出的巨大代价。
《横吹曲辞·紫骝马》以紫骝马为主线,通过对边塞风光和战马英姿的描绘,展现了戍边将士英勇豪迈、忠贞不渝的品质,以及他们为了家国安宁、民族利益而奋斗到底的决心,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壮志豪情。
02
《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首两句“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描绘了荷花的香气环绕着弯曲的池岸,荷叶的圆影覆盖在美丽的池水上,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里,诗人未见其形,先闻其香,通过侧面描写,传达出荷花盛开的盛夏时节,同时也暗示了荷花的清高和超然。
后两句“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则转折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秋风早至、荷花凋零的担忧,这里的“君”可能指的是读者或者是诗人自己。这种担忧实际上是诗人对自己才华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的隐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整首诗的韵律和节奏都非常和谐,语言简练而富有音乐性。通过咏物抒情,卢照邻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美的感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哀愁。
03
《送二兄入蜀》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首句“关山客子路”,直接点出了入蜀之路的艰难险阻,关山重重,道路遥远,暗示着二兄即将踏上一条充满挑战的旅程,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兄长长途跋涉的关切与担忧。
第二句“花柳帝王城”,转而描绘了此刻所在之地的繁华景象,长安作为唐代的帝都,花柳繁盛,市井繁华,形成鲜明对照。这一句暗含了离别之地的美好与宁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长安的留恋以及与二兄共同生活过的温暖回忆。
第三句“此中一分手”,直抒胸臆,揭示了兄弟二人在此地分离的事实,情感达到高潮。这一分手,不仅是物理上的暂时别离,更蕴含着深深的不舍与眷恋。
末句“相顾怜无声”,生动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兄弟二人相对无言,唯有眼神交流中透露出的深深关怀与怜爱。此处无声胜有声,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离别之际含蓄内敛而又深沉浓烈的情感表达方式。
《送二兄入蜀》这首诗通过对关山道路的描绘和城市繁华的对比,以及对离别场景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与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和离别的依依不舍,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04
《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首句“锦里开芳宴”描绘了华丽的场景和欢乐的气氛,暗示着节日宴会的举行。"兰缸艳早年"指的是年轻人在精致的灯光下显得更加美丽。
接下来的两句“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用“缛彩”和“繁光”两个词汇形容灯火的绚丽,仿佛将大地和天空装饰得五彩斑斓,远处的灯火如同点点繁星,近处的灯光则如同悬挂的明月。
最后两句“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和“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则是诗的高潮,前者通过“接汉”和“星落”两个意象,形容灯火连成一线,犹如银河落下,而后者则描绘了美丽女子的笑容在灯光映照下更加动人。
整首诗的用词考究,意象丰富,不仅描绘了元宵节灯火的壮观,也表达了人们对于节日的喜爱和欢庆的心情。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和热闹,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节日之中。
05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首句“九月九日眺山川”,点明了时间与地点——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诗人站在玄武山上远眺壮丽的山川景色。重阳节有登高习俗,登高不仅是为了避邪求福,更是借此机会寄寓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
第二句“归心归望积风烟”,“归心归望”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积风烟”既是指视线所及之处山岚雾霭堆积,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对故乡的思念犹如风烟般缭绕不断,层层叠加。
第三句“他乡共酌金花酒”,在异乡与友人共饮节日美酒,其中“金花酒”一般指代重阳节特饮的菊花酒,寓意欢庆与祈福。但即使身在他乡参与庆祝活动,也无法抹去诗人心中的思乡之苦。
最后一句“万里同悲鸿雁天”,进一步升华了诗的主题。“万里”表明距离之遥,呼应前句他乡之意,同时借鸿雁南飞的传统意象,传达出普世的离愁别绪。鸿雁常被古人用来象征书信和传递思念,而在重阳这天,无论是身处远方的诗人自己,还是他想象中同样望向天空的人们,都一同在浩渺的天宇下寄托哀思,共享这份超越地域限制的悲秋之情。
整首诗通过重阳登高这一特定情境,勾勒出一幅思乡念亲的画面,既有节日的欢乐氛围,又有羁旅他乡的孤独落寞,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初唐诗人卢照邻作品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