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志愿填报之际,四川大学压力非常大。
继川大公布女研究生张某的处理结果后,“拒录效应”似乎在网络上蔓延开来,并愈演愈烈。
众所周知,四川大学是一所老牌高校,作为集“985、211”为一体的高等学府,学生毕业后本该是前途无限,被企业争抢。
殊不知,2023年的川大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际却是“有苦说不出”,非常委屈。
我同事家的孩子就是2023年川大毕业生中的一员。
虽说,在“地铁偷拍门”事件发生之前,他就已经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进入到了企业工作一段时间。
可在同校张某污蔑农民工一事过后,四川大学成为了许多人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
同事家孩子所在的企业也亦是如此,这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时不时就有同事将这件事情当作笑料谈论,言语之间对川大毕业的他持轻视态度。
先前还经常据理力争,极力的维护学校。到后来谈论的人越来越多,凭个人之力也属实是很无奈。
先前,在网络上就有企业对外发出通告:停聘川大毕业生。
该公告一出,迅速引发热议。
后来,经过调查得知是该公司一员工因不满川大对张某最终的处理结果,而私自发布的通告。
原以为,像这种操作会就此结束。
没想到,张某的所作所为给不少人带来了很大的伤害。高考成绩放榜之后,6月25日,北京一律所对外宣称:
“拒录川大毕业生,认为该校治学态度不高,毕业生的品质难以让人信服”。
一石激起千层浪!
自从该律所的通告发出之后,他们的电话就没有停过。根据律所工作人员所说得知,他们律所的电话被狂轰滥炸,律所主任更是遭到网暴。
可见,做出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又过了一天,6月26日,又有人站了出来:
“上海一公司CEO发文拒招川大师生,称其在创业早期时曾遭受川大师生网暴……”
当然,真实性有待调查,不排除有人是为了蹭流量故意制造噱头。
在笔者看来,四川大学女研究生张某的言行以及处理结果,值得我们每一所高校深思!
大学是全国中小学教育的标杆,更是传播高等教育的神圣之地,相比于教授学生们更深层次的知识而言,教育好学生的品德,树立健全人格更加重要。
不然,只会是本末倒置,花费众多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出“有才无德”的学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伤害。
再者,我认为川大张某的锅,没有必要让全校学生来背。
相比于“拒录川大全体师生”,对个体进行精准“制裁”更有效,更能让人意识到“犯错要付出代价,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言行举止承担相应的责任”。
因为,其他的学生是无辜的。
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来自于普通家庭,靠着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才走进四川大学读书的,他们也根本不知道会有这么一件事情发生。
张某犯下的错,没有必要让全校师生来承担。
终归而言,问题的根本则是出自决定最终结果的人,他们没有意识到“偷拍门”事件带来的重大影响。
以至于说四川大学给外界留下了别样的印象。
从实际情况来看,到了上大学阶段,基本上就没有多少高校专门针对学生道德教育这一环节而设定专有的课程,更别提开展一些道德教育相关的讲座了,这些都是中小学阶段才有的。
因此,被忽略的这一点其实很重要!
高校要自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担,发展科研、做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固然重要,育德树人也不能落下,这才是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