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傅作义意识到,死守北平是不可能的了,唯有响应和平号召率部起义才是上策。
1月31日,解放军顺利入城,北平宣告解放。城门前、街道上欢声雷动,人潮汹涌,市民们纷纷涌上街头欢迎解放军入城。
当全民沉浸在这喜悦之中时,殷希彭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他眉头紧锁,神色凝重,低声自语道:
“唉,瞒不下去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殷希彭口中的那件“瞒不住的事”又是什么?

距离北平解放,已经过去4个月了,谷慧芳仍旧没有关于两个儿子的消息。
她知道两个儿子忙,忙着战事,可总也不能这么久都不露面吧?哪怕见不到,来个信、报个平安也是好的。
作为一个母亲,她想知道自己的孩子累不累、苦不苦,她想亲眼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长高了、长胖了。
每当她向丈夫殷希彭询问儿子的消息时,得到的总是那句“部队太忙,联系不上”。但谷慧芳的心里,却隐隐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终于,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煎熬,再次找到丈夫,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颤抖地询问丈夫儿子的消息。
难不成两个儿子早已在外有了家,娶了媳妇忘了娘?
殷希彭听了这话,心中五味杂陈,如果真是这样也好啊,可......他本想继续隐瞒下去的,现如今全国解放在即,一直瞒,又能瞒到何时呢?
他深吸一口气,强忍着泪水,艰难地吐出了那几个字:“瑄、珊(两个儿子小名)已经......已经牺牲了......”

说话间,殷希彭的眼中噙满了泪水,妻子谷慧芳满脸不可置信:“不可能,你一定在骗我吧......怎么会......”
其实,谷慧芳多少有些预感,可她不愿往那方面去想,她宁愿两个儿子还活着,好好地在外生活。
夫妻两人抱在一起哭了一夜,第二天,谷慧芳红着眼睛,开始收拾行李,说什么也要回安国老家。
这些年来,丈夫和两个儿子外出参加革命,她带着小儿子苦苦照顾着这个家,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她与孩子过上了流浪、乞讨的生活。

这些她都可以忍受,她无法原谅的是,本以为与家人团聚无望的她,竟真的见到了分别8年的丈夫。
满心欢喜地等着两个儿子回来,一家人其乐融融团聚在一起,可两个儿子牺牲的事情,丈夫居然瞒了自己这么久。
她痛苦、绝望,心中的那根弦断了,她不想留在这里了,她要回家。殷希彭又何尝不是呢?心里这块大石,死死地压住了他。
在大家的不断劝说之下,谷慧芳这才和孩子留了下来,而两个儿子牺牲的这件事,成为了两人心中的一根刺,也成为了家中的大忌。

1943年,对于殷希彭来说,是沉重的一年,短短半年的时间,他痛失了两个儿子。
当年,长子殷子刚兴冲冲地找到他,说想要跟堂兄一起走,去参加八路军,殷希彭听后,心中满是欣慰与骄傲,他对儿子说:
“你有这个志气,我是高兴的!留在家里,就是当亡国奴!我也不能留在家里了!”
父子两人参加革命后,处于不同的部队,闲暇之余,殷子刚就会给父亲写信,询问父亲的近况。殷希彭则回复:

“自己有军区首长照顾,还给他开小灶,一切都好,不要惦念。”
没多久,殷希彭就收到了儿子的回信,读罢不禁哑然失笑,还兴致勃勃地拿给身边的同志看:
“你看,儿子教育起老子来了。”
原来,信中殷子刚表示,首长对他的照顾,体现的是党和组织对他的关怀,但自己还是要继续艰苦奋斗!
众人传阅过后,也是笑声一片,耿毓桂更是感慨道:“多可亲可敬的父子兵啊!”

殷子刚在加入共产党后,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革命战士,先后担任指导员、教导员、武工队政委等职,在一次战斗中,殷子刚英勇牺牲。
这天晚上,耿毓桂还是担心殷希彭的状态,便轻手轻脚地来到了殷希彭房屋前。
透过窗户,耿毓桂发现,殷希彭一直在低头认真备课,脸上没有看到一点情绪......
次子殷子毅在13岁那年就被殷希彭接到了部队生活、学习,16岁那年,殷子毅参加八路军。

在殷子毅牺牲前的那天中午,校医本想叫殷希彭来见孩子一面,父子俩好好团聚团聚。
但战士们也都知道殷希彭严于律己的脾性,不敢擅自做主,于是便特意同他打了个招呼,不出意外的,殷希彭拒绝了。
结果当天傍晚,卫生学校队伍在一处小山庄休息时,敌机突然出现,对着房屋就是一通狂轰滥炸。
一颗炸弹落在了殷子毅住房处,殷子毅当场牺牲。殷希彭强压着内心的悲痛,来到了现场。

他颤抖着双手,轻轻轻轻地揭开了儿子脸上的面纱,在看到儿子面庞的那一刻,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泪水夺眶而出。
待平复好心绪后,他对着儿子的遗体鞠躬致哀,他什么也没有说,转头离去了,留下的,只有一个沉重的背影。
对于同志们前来慰问时,殷希彭说:
“半年内,连失二子,说不难过那是骗人的,他们为国牺牲,他们光荣,我也光荣。
请同志们放心,这不会影响我的工作,也不会削弱我的意志,我经得住这种打击!”

1946年,白求恩卫生学校决定招考地方知识青年,不过由于战争形势不稳定,这次的军医班暂时不招收女学员。
但姜齐贤(开国少将)考虑到,殷希彭连失两子,还剩这么一个女儿(此时幼子殷子烈与母亲还未有消息),应该要让殷珍来学习。
其实,殷珍是有一定的实力在的,考中应该不成问题,但殷希彭得知后,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提议:
“作为军区卫生部长,我必须以身作则,我不能这样做!”

殷希彭是开国将军中,为数不多的“教授将军”,是从河北走出的一位“儒将”。
殷希彭是河北安国人,安国有着“药都”之称,在那个国家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的时代,殷希彭决定走医学救国之路。
20岁那年,殷希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河北大学医学部(河北医科大学前身),毕业留任后的第二年东渡日本继续深造。
师从著名医学教授川上渐,在留学期间,除吃饭睡觉外,殷希彭将大部分的时间都专注于学习、研究上。1931年,殷希彭取得病理学博士学位。

学成归来后,回到母校继续教学,闲暇之余,还开展科研活动,自费前往日本考察、访问,进行学术交流。
1938年,保定失守,看着日寇的大肆入侵,殷希彭无数次地扬天长叹:“我中华民族,难道就要这样灭亡了吗?”
没多久,安国伪政权就找上了门,邀请殷希彭参加安国维持会;之后又有人上门开出优厚的待遇邀他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
殷希彭明白,这些人看重的,不过是自己的名誉和声望,他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便以 “不问政治”为由,断然拒绝了。

之后为了避免那些人纠缠,索性直接闭门谢客,谁来也不见。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张珍偶然间得知这个小村子里竟藏有一位医学教授。
在听闻他的事迹后,更是心生敬仰,便想着来个“三顾茅庐”,将殷希彭给请出山!
见面后,张珍向殷希彭介绍了八路军的宗旨、政策,讲了些部队的斗争情况,殷希彭一边认真地听一边点头。
张珍见状,心中有了五成把握,没有排斥,就是可以争取,估计再拜访两次,也就差不多了。

岂料,殷希彭听后,当即决定出山,加入八路军!张珍懵了,这......这么顺利的吗?不“三请诸葛亮”了?
张珍听罢是又惊又喜,但由于殷希彭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他的心中又燃起了一股忧虑,便继续对殷希彭说道:
“那您安顿一下,过几天我们的人马很快就来接您。”
“我既然答应参加,就不会反悔,我儿子已经参加八路军了,看来将来不会成‘仇人’了,人不必再来了,我准备好后,会自己过去的。”

就这样,殷希彭放弃了300元大洋的月薪,加入到了八路军的队伍,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医学教授和学生也纷纷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
加入部队后不久,殷希彭就找到了领导,直言道:“我是教病理的,看病我是外行,但可以去教书!”
很快,殷希彭就投身到了办理卫生学校的工作之中,在这艰苦的斗争环境下办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从制定学制、设置课程制度到编写教材、教学计划等,殷希彭都亲力亲为,他提出“突出重点,适合对象”的教学要求。

殷希彭一向以严厉著称,但他在课堂上严谨认真,又不失亲和力,是讲得最认真、最细的。
他的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们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思想品德,凡是课上认真学习的学员,后来基本都成为了业务骨干。
建国后,殷希彭先后担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第一军医大学校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多个重要职务。
1974年,殷希彭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4岁。

在国家动荡不安、军阀割据的年代,殷希彭毅然选择了医学救国的道路,学成归来后,回到母校,继续他的教学事业。
他不仅在教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还自费前往日本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
当保定沦陷、日寇肆虐的国家危难之际,他加入了八路军,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部队中,殷希彭主动请缨创办卫生学校,为部队培养医学人才。他亲力亲为,从制定学制、设置课程到编写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等各个环节都一一参与。
建国后,殷希彭更是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殷希彭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一生,更是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的一生。
参考资料
教授将军殷希彭抗战痛失二子. 工会信息
记开国将军殷希彭红色家风:刚毅正大,忠烈长存.和通社
舍家救国的教授——殷希彭-冯彩章,李葆定. 党史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