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豪放派第一人,辛弃疾经典的6首宋词,你可能都没有读过

驶向一江秋 2025-02-15 12:51:05

唐诗、宋词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弘扬传统诗词文化,分享精彩诗词给朋友们欣赏,善莫大焉。

本文分享豪放派代表人物辛弃疾精彩的6首词,这些词知名度并不高,但水平很高,值得推荐给朋友们欣赏,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回味。

到底是哪6首宋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晓谜底,欣赏辛词佳作。

第1首 辛弃疾的《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此词写于辛弃疾路过南剑州的“剑溪”时,剑溪处于群山万壑中,千峰似剑铓,令作者不由地想起刺破万里长空的宝剑,故写道“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苍壮豪迈、豪气云天。

此词用语清丽,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激昂,词句间弥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蕴含爱国热情。

第2首 辛弃疾的《玉楼春 戏赋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由于上饶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瓢泉”,这首词写于辛弃疾迁居瓢泉新居当年的秋冬交际时。

此词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以猜度的语气说青山被浮云推走,走遍溪头寻不见山。

下片写重睹青山的惊喜,通过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的欢快举止和情态来衬托作者的喜悦之情。

全词写景如画,情景交融,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语诙谐,格调乐观,寓意深刻。

第3首 辛弃疾的《浣溪沙 父老争言雨水匀》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这首词同样写于辛弃疾居住“瓢泉”时,他一生渴望上马杀敌,收复失地,可惜一直不被重用。在瓢泉边隐居时,田园的恬静和村民的质朴使他大受感动,灵感翻飞而写此词。

此词以父老家庭生活开头,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农人因为“雨水匀”而产生的欣喜之情,犹如一幅充满生机的百鸟啼鸣、桃李芬芳的热闹春景图。

词中弥漫着山村父老盼望丰收的愉快心情及花鸟迎春的怡人景色,生气勃勃,欢快跳动,可见词人由衷的喜悦情怀。

第4首 辛弃疾的《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一首令人无限唏嘘的词中佳作,作者一生都渴望上马杀敌,收复失地,可惜一直不被重用,直到年老体衰,心有余而力不足,徒留感慨。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作者的杀敌良策无处施展,只能换种树书,这是怎样一种无奈啊?作者虽称之为“戏作”,实则充满了悲痛和愤慨。

第5首 辛弃疾的《浣溪沙 常山道中即事》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夏天,当时朝廷委任外戚韩侂胄用事,欲图北伐,于是起用闲居瓢泉多年的辛弃疾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当年6月辛弃疾到任,此词即写于他赴任途中经过常山农村时。

此词上片通过选取江南农村独具特色的劳动和生活场景,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安恬美好,我们能感受到洋溢在作者心头的喜悦。

下片通过夏天风雨不定独特天气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态。

全词清新淳朴,生活气息浓厚,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初夏农村风光图。

第6首 南宋辛弃疾的《汉宫春 会稽蓬莱阁观雨》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64岁了,写于他上任途中路过秋风亭时。

该词抒发怀古之幽情,紧扣“秋风”,浮想联翩却又自抒胸怀,层层铺叙,笔笔联想,将家国之叹、兴亡之感以及个人遭遇之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雄浑沉郁,蕴含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高风亮节和志向,实在令人佩服。

辛弃疾精彩的6首词分享完了,这些词虽然知名度不高,但水平很高,有入选教科书的实力,很值得分享给朋友们欣赏,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回味。

朋友们,文中辛弃疾这些词你曾经读过几首?最欣赏其中的哪首?欢迎分享高见。

1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