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而其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就是关于胭脂的由来。让我们一起揭开古代胭脂的神秘面纱,探寻它的起源、原料以及制作方法。
胭脂的出现时间可追溯到我国古代。根据《中华古今注》记载,胭脂起源于纣王时期,当时蓝花汁经过炼制变成了胭脂。不过,宋代的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却提到:“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根据考古发现,湖南长沙的马王堆1号汉墓中出土的梳妆奁已经有胭脂等化妆品。这座墓属于汉文帝时期的一位软侯之妻,大约是公元前175年,距秦朝灭亡不到40年的时间。可见,最迟在秦汉时期,妇女们已经开始使用胭脂妆颊了。
那么,古代胭脂的原料又是什么呢?主要原料是红蓝花,也被称为黄蓝或红花,是从匈奴传入我国的。汉代后,汉、匈之间曾多次发生军事冲突,比如汉武帝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随着官吏和民众之间的交往,匈汉两族的文化习俗得以传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胭脂的制作、使用和推广逐渐从匈奴传入了汉朝宫廷,以及我国与匈奴接壤的广大地区。
那么,古人是如何制作胭脂的呢?根据《齐民要术》的记载,制作红蓝花胭脂的方法如下:首先,采摘鲜花并晾干,然后用水冲洗,并用布袋去除黄色汁液。再次捣碎花朵,并用粟饭浆和少量的醋淘洗,再次用布袋去除汁液,留下染红的物质,绞碎后放入瓮器中,用布盖上,然后反复捣打到均匀。之后,在席上摊开晾干,制成饼状。饼状的胭脂不能完全干燥,要让花香保持下来。杀花之后,还有一个制作胭脂的过程,预先烧落蓝花、藜藿和蒿末做成灰,或者用草灰代替。然后,用清汁淋洒在草灰上,再揉搓花朵数十遍。接下来,用布袋绞取纯汁,放入瓷碗中。取醋和石榴籽擘开后,用粟饭浆和酸度极高的醋混合,再次用布袋绞取,得到胭脂沉淀。最后,加入米粉和竹嫩叶搅拌,覆盖好,晾置一夜,取出上清汁,倒入布袋悬挂。第二天,干燥后取出胭脂,切成小块,放在阴凉处进行晾干,就成了胭脂饼。
说到这里,或许你已经对古代胭脂的制作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在北朝末年,人们在胭脂中掺入牛髓、猪胰等成分,制成一种浓稠而润滑的膏状物,用于涂抹于面部,能够防止皲裂。
哇,看到这里,你对胭脂的古老起源和制作过程是否感到震惊呢?这些古老的方法虽然与现代化妆品制作有所不同,却充满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智慧的积累。让我们一同惊叹古人的聪明才智,也更加珍惜我们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
通过了解胭脂的历史和制作过程,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女性的化妆习俗和审美观念。这些璀璨的历史足迹,不仅是古代文化的瑰宝,也反映出我们先辈的智慧和美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