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武器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那么就出现了一个热兵器如何防水的难题。在热兵器出现的前500年里,其实只有黑火药这一种发射药兼职比较弱的炸药。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硫磺木炭和硝酸钾,这三种基本材料其实都是比较怕水和怕潮湿的,长期遇到潮湿环境或者直接被水泡,那么绝大部分黑火药就无法被瞬间点燃发生化学反应,自然就不能引爆;也就等于立即失效了。因此古人都知道要尽量地让黑火药保持干燥,多用专用的密封火药桶加防潮包装纸保存。但是在暴雨中作战或者海上作战期间,黑火药仍然会有因为受潮沾水等问题出现现场打不响。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自认倒霉。所以在黑火药时代一直没有彻底淘汰冷兵器,就是因为黑火药不能确保100%的在全球作战环境一定会有效使用。
一旦出现黑火药大面积受潮失效的现象,那么只能继续拿起冷兵器进行近战了。其实早在工业革命之后,与新式火药在十九世纪后半期发明以前,英国等技术相对比较先进的国家的兵工厂,已经开始将优质黑火药进行颗粒石墨化的工艺,部分解决了黑火药的防潮防水问题。而无烟硝化棉被发明后,这种全新发射药不但能效对比黑火药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而且经过加工后制造的发射药几乎完全不怕水。因此就基本解决了在狂风暴雨,极端潮湿环境,海上作战甚至是从水下开枪开炮的问题。现在特种兵在水下使用的步枪,其子弹的发射药与普通步枪子弹的发射药并不需要进行特别改进,用同样的成分即可,基本都不怕水。水下步枪只不过把子弹和枪膛同步加长了而已,以适应外形像鱼雷一样的狭长子弹。
军事界一直流行一个传说。就是将AK47步枪在泥水中泡几天,拿出来仍然可以猛烈开火。而同时代M16步枪却不敢这么做。使用M16步枪的士兵经常因为怕枪口进水导致打不响而必须用塑料一类把枪口堵住,才不耽误战时的使用。这种说法基本是客观事实,但是并不代表西方的发射药和步枪继续怕水怕潮;而AK47则完全不怕水。在冷战时代,东西方的发射药都是不怕水的。之所以出现以上的情况,主要是AK47的导气管里面有活塞,平时不使用时,活塞会自动封闭导气管前端;而M16系列的导气管里面是没有活塞的。因此如果平时不堵住枪口,让泥水进入就很容易生锈和打不响。再加上AK47的枪机零件相对加工粗糙而公差更大,稍微有点泥沙或者锈迹存在期间,仍然基本不影响击发。因此在冷战时代,
东西方主力步枪是否怕水的问题,与发射药关系都不大。现代步枪子弹的底火里面仍然含有一定的高端黑火药成分,但是因为底火完全封闭,不用外界的空气接触,因此也基本不怕潮湿。现代多基发射药也会出现保存时间一长,内部因自我化学反应产生类似受潮后板结失效的问题。不过一般都是生产和储存二三十年以后的情况。这种板结失效的时间差基本也就决定了某批次弹药的有效保存和战备周期的长短。正因为当今的化学发射药都不再怕水,因此一些主力火炮特别是全自动舰炮,会采用内部海水循环降温的系统,来确保可以持续猛烈的射击。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如果炮膛过热,甚至会直接往炮膛部分注水进行高效冷却!这样做肯定会损害火炮的核心部分,减少使用寿命。但是在战斗猛烈的时刻,
一切都是为了胜利服务,此时的火炮宁愿一次性打废了,也不能出现在战场上长期哑火的情况。电磁炮到现在仍然在积极研发而没有全面铺开装备。一个很大的隐形制约因素,就在于大多数试验性的电磁炮,还很难做到像当前成熟的舰炮一样泼辣耐用,必要时候可以采取直接往炮膛内注水来快速降温,保持射速这种极端的措施。毕竟所有带高压电的系统都是相对比较怕潮怕水的,直接用高腐蚀高导电性的海水往大炮的核心部分注入降温,仍然是目前实验性电磁炮不敢做的事情。当然全面大范围装备的超级电磁炮,特别是上舰电磁炮,肯定要最终全面解决如何彻底防水的问题,并不会因为技术难度相对比较高,就自动止步不前了。一个很现成的例子,就是当今的电磁弹射器已经完全解决了海上,
防海水和防盐雾腐蚀的难题。作为基本原理基本相同的电磁发射系统。超级电磁炮也会在3到5年内彻底解决与海洋环境自由接触的难题。这也是电磁炮整体实战部署前需要克服的层层困难的其中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