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的天空,铅云低垂,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巍峨的阿房宫在阴霾下,透着冰冷的威严。
在一处幽静的庭院里,扶苏正俯身看着竹简,修长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上面的文字,眉头微蹙。他刚听闻父亲秦始皇又要对那些方术之士施以重刑,心中满是忧虑。“来人,备车,我要进宫面见父王。” 扶苏起身,眼神中透着坚定,袍角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摆动。
阿房宫内,秦始皇高坐龙椅,脸色阴沉。下方,一群大臣战战兢兢,大气都不敢出。扶苏快步走进大殿,行礼后,声如洪钟地说道:“父王,天下初定,百姓尚未安定,诸生皆诵读法孔子,若您重法惩处他们,儿臣恐天下不安,还望父王明察。”他条理清晰地分析着局势,话语中满是对天下苍生的担忧。
秦始皇眉头一皱,怒声喝道:“你懂什么!这些方士欺君罔上,不可不惩!” 扶苏还欲再言,秦始皇却一甩衣袖,起身离去,只留下他在大殿中,满心无奈。
2.上郡监军,展露锋芒从那之后,扶苏隐隐感觉父王对他的态度有了变化。不久,秦始皇下令让他前往上郡,监蒙恬军,抵御匈奴。
上郡的风沙很大,吹在脸上像刀割一般。扶苏没有丝毫怨言,一到军中,就迅速展现出杰出的领导才能。他亲自制定训练计划,每日天还未亮,就与士兵们一同在沙场上挥汗如雨,他的身姿矫健,一招一式都尽显大将风范。
夜晚,他常常与蒙恬在营帐中商讨战略,他摊开军事地图,烛火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庞,他精准地分析着匈奴的行军路线和作战习惯,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关键地势设伏、利用烽火传递军情等,让蒙恬都不禁连连点头称赞。
“公子,您这一身贵胄,却能与我们这些粗人同甘共苦,真是难得。” 一名士兵感慨道。
扶苏笑了笑:“保家卫国,不分贵贱。如今匈奴侵扰,我们更应齐心协力。” 士兵们听了,心中满是敬佩,对他也愈发忠诚。
日子一天天过去,扶苏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他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还时常关心士兵的生活,士兵们都愿意为他效命。
3.阴谋暗生,命运转折在咸阳城,秦始皇的身体越来越差。一天夜里,赵高和李斯秘密会面,烛火摇曳,映出他们脸上的阴谋。
“如今陛下病重,若扶苏公子继位,恐怕对我们不利。” 赵高眯着眼睛,声音尖锐。
李斯皱了皱眉:“那你有何打算?”
“篡改遗诏,立胡亥公子为帝,赐死扶苏。” 赵高阴恻恻地说。
李斯心中一惊,只是想到自己的权势地位,还是点了点头。
4.含冤自刎,大秦悲歌上郡的扶苏正望着北方的草原,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抵御匈奴。突然,一名使者匆匆赶来,带来了秦始皇的诏书。
扶苏打开诏书,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诏书上写着:“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 他的手颤抖着,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蒙恬急忙赶来,看了诏书后,劝道:“公子,此诏可疑。陛下如今在巡游途中,怎会突然下此诏书?不如先派人去咸阳查明真相。”
扶苏苦笑着摇了摇头:“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王既然下令,我又怎能不从?” 说罢,他接过剑,缓缓抽出。
“公子!” 蒙恬和众士兵纷纷跪地,泪流满面。
扶苏仰天长叹:“若我死能换天下安宁,也算是值得了。” 言罢,他挥剑自刎,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
咸阳城,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扶持下登上皇位。朝廷上下乌烟瘴气,赵高独揽大权,肆意铲除异己。百姓们不堪重负,各地起义不断。
曾经辉煌无比的大秦帝国,如今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阿房宫的灯火依旧辉煌,却再也照不亮这个即将走向灭亡的王朝。
结语:壮志未酬,千古遗恨在遥远的上郡,士兵们依旧怀念着扶苏。他们时常想起那个与他们同甘共苦,有着雄才大略的公子。如果扶苏还在,他定能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推行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以卓越的军事谋略,巩固边疆,让大秦的版图更加稳固。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扶苏的一生,就像一首悲壮的歌,在秦宫的风云变幻中,悄然落幕,却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与遐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