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航天员使用的舱外航天服单件造价约为3000万元人民币,而舱内航天服价格相对较低,约10万元人民币。
一、舱外航天服的高昂成本技术复杂性舱外航天服本质上是微型载人航天器,包含独立生命支持系统(供氧、二氧化碳净化)、温控系统(应对-180℃至120℃极端温差)、多层防护结构(抗辐射层、气密限制层、隔热层等),以及精密电子设备。其研发需突破14种核心材料技术,制作工序超过1000道。材料与工艺最外层采用复合纤维抵御微流星撞击,中层镀金面窗反射97%太阳辐射,手套设计需在保证气密性同时实现铅笔级精细操作。仅手套的制造成本就占整套服装的显著比例。使用限制中国"飞天"二代舱外服设计寿命为3年/15次出舱,每次最长支持8小时作业(含1.5小时应急冗余)。达到使用次数后因材料疲劳和辐射损伤必须报废。
舱内航天服主要用于飞船发射/返回阶段的应急保护,功能相对简化(维持2小时生命支持),重量约20公斤,单价约10万元。其设计更侧重轻便性,无需应对太空极端环境。
三、国际对比美国EMU舱外服:上世纪90年代单套成本1.5亿美元(折算当前价值约10亿人民币),设计寿命40年但实际维护成本极高,近年已出现严重老化问题。俄罗斯"海鹰"系列:造价约2000万美元,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部分更换组件。四、无法回收的原因返回舱载荷限制:舱外服重达130公斤,远超返回舱承载能力(以神舟飞船为例,返回舱仅能容纳3名航天员及少量科研样本)。太空环境损伤:经历辐射、温差循环和微流星撞击后,材料性能不可逆衰减,即便带回地球也无法安全复用。销毁处理方式:报废舱外服通过天舟货运飞船离轨,在大气层中烧毁,避免成为太空垃圾。总结来看,中国舱外航天服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通过技术迭代实现了较高性价比。随着"轻舟"货运飞船等可回收载具的研发(预计2025年首飞),未来或有望改进航天服回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