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我优待柴氏后人!柴荣:那我儿子去哪里了?

历史读书页 2024-08-01 22:37:18

你可以不相信人,但不能不相信人性。

宋仁宗年间,大约在皇祐五年(1053年)的时候,大文豪欧阳修编纂的新版《五代史》完成,不过因为是私修史书,所以又过了许多年才正式问世,但还是引发了文坛和政界的关注。

之所以说是“新版”,那是因为早在北宋刚建国后不久(约公元974年),开国皇帝宋太祖就下令编纂了一部《五代史》,故而有一旧一新之说。

由于赵匡胤时期距离五代更接近,编者们能获得的资料自然更丰富,甚至可以直接找到一部分历史的当事人当面咨询,所以《旧五代史》理应更有参考价值,然而后世依旧将《新五代史》与旧版本一起纳入了大名鼎鼎的“二十四史”当中。

毕竟人是会撒谎的,尤其对涉及自己利害关系的事情,所以当事人说的话也未必靠得住。

为什么很多历史档案都要过很多年才能解密?说难听一点,还不是为了等那些位高权重的当事人死光?

由终结五代的赵匡胤所下令编纂的《旧五代史》,要说会完全如实写出他欺负后周柴氏孤儿寡母的历史,恐怕没有人会相信。

那么在赵匡胤去世半个多世纪后、由欧阳修私人编纂的《新五代史》呢?

当人们迫不及待地翻开新书后,失望多于期待——毕竟欧阳修也是吃大宋饭的高级干部,你能指望他多么“秉笔直书”?

然而在记载后周世宗柴荣家人的文章中,大家却发现了一句看似画蛇添足的话:

“(柴)熙让、(柴)熙诲,不知其所终。”

这两人都是柴荣的儿子,在后周被灭亡不到一百年的时候,宋朝的人们就已经“不知其所踪”了,不是说大宋优待柴氏后人吗?这是什么情况呢?

熟读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后周的第一位皇帝郭威的确没有留下子嗣,倒不是因为他不行,而是因为被前一任君主、后汉隐帝刘承祐给杀光,结果等他夺权后发现了一件尴尬的事情:

没有亲儿子接班。

不过自唐末藩镇割据至五代十国时期,这个问题其实也不算什么,因为当时兵强马壮者就是王,城头变换大王旗无数,因此许多军阀都收留了大量精明能干的养子,如果亲儿子太年幼、或者不成器,那就传位给最有实力的养子即可。

毕竟就算不传,也可能被养子夺权,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许多人甚至还没走到传位的那一步就已经被养子干掉了——吕布要是生在这个时代,大概就不会被人骂那么惨了。

柴荣是郭威的养子,也是对方的妻侄,同时精明能干,于是便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后周的第二任皇帝(同时也是倒数第二位),根据史料记载,他一共生了七个儿子,但是前三个都陪着郭威的儿子一起被砍了,最终只有四个活到了柴荣驾崩的时候。

结果年纪最大、被定为接班人的柴宗训在即位的时候也才不到六周岁而已。

柴荣死于公元959年7月27日,仅仅半年后,赵匡胤便于公元960年2月3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随后便开始着手为前任小皇帝柴宗训与其三个兄弟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安排起新工作来。

很快,柴宗训便被降封为郑王,符太后改称周太后,郭威、柴荣的宗族全部被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随后也开始了他们生命的倒计时。

第一个去世的是柴荣的第六子柴熙谨,他在北宋建立仅仅四年后就去世,年纪应该非常小,由于原本就不是柴氏当中特别突出的人物,所以普遍认为这件事和赵家没什么关系,毕竟古代的医疗水平有目共睹,一个大家族里没有早夭的人才算奇怪。

但柴熙谨的其余三个兄弟结局,就颇具玩味了。

首先最让人关注的自然是坐过六个月龙椅的柴宗训,他的结局不可能不交代清楚,那么史书上是怎么写的呢?

柴宗训在退位后还活了一段时间,为了安抚这位小皇帝,传闻宋朝承诺“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这和不久前已经杀红眼的许多五代十国君主比起来的确要宽宏大量很多,但这段记载也是真假难辨。

而有意思的是,公元973年,就在柴宗训刚成年之际(虚岁二十)的时候,他却突然病逝,原因不详。

后来有人说,柴宗训是被负责监视他的赵匡胤亲信辛文悦杀害的,但毕竟无凭无据,不过宋太祖还是把礼数做整齐了:

“素服发哀,辍朝十日。”

说完了柴熙谨、柴宗训,再来看看另外柴荣的两个儿子——柴熙让、柴熙诲。他俩在后周灭亡后自然也遭到了宋朝的监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在《旧五代史》中,大家只能看到两个小孩的简单介绍,并未交代他们的结局,不过这也难怪,毕竟这本书成于公元974年,柴宗训才刚去世没多久,而当时的他才二十岁,两个弟弟年纪只会更小,或许还活着,但编者们似乎也没必要非去写这么敏感的人物。

但写《新五代史》的欧阳修却有些头铁,非要去查一下,然而他留下的文字也不过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段:

“不知其所踪。”

按理说柴熙谨、柴宗训也是皇帝的儿子,距离欧阳修所处的年代也相距不是很远(半个世纪左右),以欧阳修在文坛、政界的影响力与资源,要查出他们的结局至少比一般人要容易很多,然而就是没有结果。

究竟是没查到,还是查到了不敢写?这个只有欧阳修自己知道,不过欧阳修完全可以有另一个选择,那就是和《旧五代史》一样空着不写,然而他却没有这么做,反而明明白白地说“不晓得他们去哪里了”,这会不会是一个文人最后的倔强呢?

正史没有写清楚柴熙谨、柴宗训的结局,但各路野史却纷纷安排了起来。

根据北宋学者王铚、王巩的记载,柴熙谨并没有早夭或者被害,而是被大将潘美收养为侄子, “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

后来有个叫柴道琳的人记载,柴熙让最后定居于河北省沧州,其后代移回祖居地山西临汾,在此繁衍生息。

至于柴熙诲,又有人在整理卢姓历史的时候说他最后被名臣卢琰收为养子、改名卢璇,后来又成为对方的女婿。

没有人能说这些记载一定是错的,但要证明它们正确就更难了,就像许多人都相信明建文帝朱允炆活着逃出了南京,并且流传下了各种不同版本的传奇故事,但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

他死了,才是最能填补所有逻辑漏洞的解释,不是吗?

在解释任何事物或现象时,应该选择最简单、直接的假设和理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所谓的“奥姆剃刀原理”。

毕竟要圆一个谎言,就需要更多的谎言;而谎言越多,被拆穿的可能性就越大。

那么宋朝历史上出现的那些柴氏后人又是谁呢?这里不得不说,赵家抖了个小机灵——

柴荣是以“郭荣”的身份继承后周皇位的,只是后来自家的江山又被篡了,所以才被赵匡胤强行改回柴姓;而更有意思的是,柴荣去世后,他的亲生父亲柴守礼还活着,后面还有好几代人,而他们的确在宋朝过得不错。

诺,谁说我没有优待柴氏后人?只不过不是柴荣的后人而已,但这毕竟是他亲爹的孩子嘛!

问题是,做皇帝的是郭荣、不是柴荣,他的皇位是来自郭威、不是柴守礼。

是不是有些绕晕了?没关系,要是就是这个效果。

一朝天子一朝臣,就在宋朝的人们逐渐淡忘了柴氏子孙这档子事的时候,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发生了。

宋仁宗时期,正统皇嗣出现断绝,三个儿子统统夭折,结果大臣们竟然上书说了一段听着有些大逆不道的话:

“绝人之世,灭人之祀,而妨继嗣之福也。”

意思很明白,你老赵家篡了后周的位、还不给人家延续香火太不地道,如今遭报应了吧!

可结果呢?宋仁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去翻找柴氏族谱,然后让其中最年长的一人出来封爵并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南宋灭亡才结束。

虽然这并没有挽救宋仁宗糟糕的求子运气,但也算是客观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正统的后周血脉肯定早就断了,并且在宋朝臣子的眼里,老板这么做是非常不地道的——甚至连赵家的后人也觉得有道理。

回到开头的那句话:你可以不相信人,但不能不相信人性。

面对王朝更迭,如何处理上任君主一家本就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赵家的所作所为不可能与其利益背道而驰,这是谁都不能“免俗”的。

但话又说回来了,历史上对待亡国之君的手法可以说是没有下限的,宋朝谈不上是最好,但绝对也不能说是最坏,尤其考虑到之前还是一个极其混乱的五代,赵家的所作所为已经算是比较够意思的了。

回顾五代时期的十四位君主结局,其中一半确定死于非命,很多都是被自己人给做掉;而从唐末藩镇割据开始,各节度使、大小国内部的混乱更是数不胜数,父杀子、子弑父、兄弟阋墙、手足相残比比皆是。

而如果将参考范围放大到整个中国、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历史,类似的事情不也屡见不鲜?

人类总是会犯各种相同的错误,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也一直在进步、变得越来越“文明”——虽然这个过程很漫长,虽然大家也不可能时时做到同步,但至少从未有过停歇,这就足够了,不是吗?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