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春晚的发展进程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025 年春晚的首次彩排所展现出的非遗“混搭”高科技的场面,无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然而,我们或许能够从一个相对鲜少有人瞩目的角度——即“非遗与高科技融合背后的文化生态平衡”切入,来深度剖析这一现象所蕴含的更为深邃的意义,并提出一些别样的见解和思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dcc922f9349a2ff789c7b0183223b5c.jpg)
从某一方面来讲,将非遗与高科技相融合无疑为春晚增添了别具一格的魅力。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精神内核。而高科技则代表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趋向,为艺术表现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当两者相互交融,正如 2025 年春晚彩排中所呈现的那般,我们见证了古老传统与现代创新的交相辉映。例如,借助 AR、虚拟现实等技术,将剪纸、皮影戏等非遗元素以更为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不但让观众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韵味,也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开辟了全新的道路。这种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立藩篱,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然而,我们也绝不能忽略其中可能引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文化生态的平衡进行思考。非遗原本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孕育而成的,它与当地的民俗、生活方式等紧密相连。当我们过度重视高科技与非遗的融合时,或许会致使非遗的原真性受到影响。比如,一些节目为了追求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可能过度依赖现代科技手段,而忽略了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长此以往,非遗可能会逐渐丧失其原本的文化生态根基,沦为现代科技的附庸。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817c23e59ba0efeabd48be595e14e43.jpg)
那么,怎样在非遗与高科技融合的进程中维持文化生态的平衡呢?首先,我们需要坚守非遗的文化核心。在节目创作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将非遗视作一种视觉元素或表演符号,而应当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价值观和文化意义,并通过高科技手段来更精彩地展现这些内容。例如,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非遗技艺的传承流程,让观众不仅看到技艺的外在表现,更能洞悉其传承脉络和文化背景。
其次,要高度重视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激励传承人开展传统的技艺传承活动,为非遗的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在推广融合非遗与高科技的文化产品时,也应当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观念,避免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消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581ef3e543dac136022743cef314e7c.jpg)
再者,要在培养观众审美趣味方面多下功夫。媒体和教育机构可以加强关于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增进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引导观众正确看待非遗与高科技的融合,不盲目追求高科技带来的视觉冲击,而是能够更多地领略非遗本身的文化价值。
2025 年春晚首次彩排所展示的非遗与高科技融合的现象为我们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在充分意识到其积极意义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生态的平衡,让非遗与高科技在相互促进中共同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贡献更大的力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每一年的春节都充满浓郁的“年味”,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