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派演员,为什么拿奖这么难?
蒋欣,一个总被贴上“实力派”标签的演员,可三十年演戏下来,她竟然连一个主流大奖都没拿到。是她不够努力?还是不够优秀?显然,这两点都说不过去。
《甄嬛传》里的华妃,凭一句“贱人就是矫情”就火得一塌糊涂;《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又让多少人哭到心里发酸;还有那些默默无闻却同样生动的角色,个顶个的有血有肉。可这样的蒋欣,连白玉兰奖、金鹰奖这种主流奖项的提名都逃不过“陪跑”的命运。问题是,这公平吗?这背后不止是蒋欣一个人的困惑,也是整个娱乐圈近年来一个越来越显眼的现象。奖项评选真的在致敬演技,还是在迎合流量?当“实力派”演员始终无缘主流奖,而一些流量明星却能轻轻松松捧杯时,观众只好质问:奖杯,离真正的实力派还有多远?
说到流量和奖项脱不开关系,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年头,娱乐圈的规则早就变了。拿蒋欣来说,她的作品比不少年轻演员都厚实,可在奖项上却总是落了下风。倒不是她缺乏竞争力,而是“游戏规则”早被改写——评奖,往往不止看表演质量,还得看市场号召力。近几年,流量明星频频抢占视线。比如说某些刚刚出道没几年的新人,凭借几部大热作品和超高的话题流量,就被送上了奖项评委的“考虑清单”。甚至还有人感叹,“流量造奖杯”,成了娱乐圈的新趋势。这就好比用瓷器店的包装纸去打包黄金,外面看上去光鲜,里面实际上没啥分量。
一个演员的荣誉感偏偏要被粉丝多少、票房收入来决定,这让那些辛辛苦苦演经典的演员情何以堪?蒋欣这样的实力派演员,在一部部剧里磨戏、琢角色,可奖项却更青睐一线流量,这就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地方。但不管有没有奖项,谈蒋欣,谁都会先想到《甄嬛传》里的华妃。当年这部剧播出后,蒋欣演的华妃炮弹似的冲上了热度顶点。举手投足之间,那种骄横跋扈、不留情面的气质活脱脱像从小说里走出来的一般。“贱人就是矫情”这句台词更是成了观众心里不可磨灭的一笔,至今还有人用它调侃日常琐事。
但实力远不止华妃这么简单。接下来她在《欢乐颂》里演的樊胜美,把都市女性的坚韧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个角色不像华妃那样强势,反而更多了一种温吞的苦涩。不少观众表示,看到樊胜美的背影,就像看到了自己。蒋欣的演技,不靠声嘶力竭、不用刻意讨好观众,风轻云淡中精准打中人心。可观众服了、认可了,奖项却迟迟不曾光顾。提名有过几次,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就连影迷都开始替她打抱不平:到底是演技不够,还是奖项的砝码早已倾斜?
其实蒋欣的“颗粒无收”,并不是因为她不够好,而是因为她在这个圈子里的定位太“尴尬”了。演技派演员的受众群体更多是口碑型,而不是流量型。换句话说,蒋欣这种演员是靠时间和角色积累观众,而不是靠热点和话题立人设。相比之下,那些跟蒋欣同一时期出道的85后女演员,比如杨幂、赵丽颖等人,她们就成功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线。杨幂靠星辉灿烂的票房成就打造了商业化的“娱乐帝国”,赵丽颖则用一部部大热剧持续圈粉。她们在奖项的大名单上频频亮相,靠的也是市场号召力。而蒋欣似乎缺乏对这一套规则的纵深了解,她始终是“认真拍戏,不搞幺蛾子”的那个自我坚持者。这样的坚持让她离观众走得近了,但离奖项或者资本平台的中心却越来越远。
提到蒋欣,不得不说,她是绝对的“老戏骨”。1989年,她年仅6岁便参演电视剧《坠子皇后》。童星身份给了她比常人更多的机会,也让她在很年轻时就积累了丰富的演戏经验。可这样的早出道,似乎并没帮她拿到真正属于她的一席之地。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娱乐圈并不完全是一个勤劳即結果的平台。那些时间久、作品多的演员,有时候反而成了行业里被“习惯性忽视”的存在。反而是那些光靠短期爆红蹿上来的人,更容易抓住奖项的闪光点。
这并不是说蒋欣“不够红”就是错误,而是她的职业道路可能碰上了“行业组合拳”:既被早年角色的限制掣肘,也被后来的流量大潮淹没。于是她成了观众眼中的“实力担当”,却始终没能摆到获奖舞台的中央。一边是蒋欣这样的长线演员拿不到主流奖项,另一边却是流量明星轻松登顶。矛盾的背后,或许是评奖机制自身的摇摆。一方面,奖项依旧宣称自己看重演技;另一方面,成绩单又总是倾向流量巨星。这种“双轨制”的规则,看起来公平,但细细琢磨又藏着“小算盘”。流量明星背后的庞大粉丝基础,往往能给奖项带来额外的曝光率,这对需要保持热度的评奖机构来说,未必不是一笔好买卖。
于是,对于实力派演员来说,奖项是一件悲喜交加的事。拿到是锦上添花,拿不到也不足为过。真正让他们难过的,或许是辛苦被忽视的无力感。蒋欣曾说过:“提名已是肯定。”她似乎比任何人都更看得开。奖项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塑造一个让观众记得住的角色,那奖与不奖,又有什么那么重要的呢?一个华妃,一个樊胜美,就足够证明蒋欣在观众心中不可替代的位置了。至于奖项,也许它们只是迟到了些年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