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工具的一生,牛马的自我修养与反思

千雁评商业啊 2024-08-07 12:52:59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似乎都带着一本命运的剧本。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剧本可能薄如蝉翼,只有寥寥数语:读书20年,还贷30年,医院20年。就像游戏里那些无关紧要的NPC,最多也就值几行代码。虽然心有不甘,但这就是现实。

人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个工具的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不要早恋,学习是唯一的任务,这样才能考上好大学。上了大学呢?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可以攒钱买房。不买房怎么结婚呢?结了婚得赶紧生孩子,三十多岁还没结婚生子,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生完孩子要努力赚钱养家,好好还房贷。等将来老了,最好再带带孙子孙女,不然谁带呢?

就像每一次考试,只有一份标准答案。我们生命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拼尽全力去活成一种"正确"的样子。就像工厂流水线上加工的零件,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质检员,他一手拿着游标卡尺,一手拿着印章,给我们的每个阶段盖上及格或者不及格的印戳。

人生工具化的背景

虽然我不喜欢这套模板,但也不是鼓励大家为了反抗而反抗。在追求所谓超脱自我之前,至少要明白规则形成的原因,以及这套明面上的规则有着怎样的现实背景。

事实上,既然某种模板能成为标准答案,必然是整个社会最大公约数下的最优解。比如说早恋,本来恋爱就是恋爱,为什么要分什么早和晚?可能有人会说,孩子太小不是谈恋爱的时候,所以必须禁止。那三四十岁以后再谈恋爱,怎么不叫晚恋?怎么没人去禁止?

少年少女情窦初开,互相爱慕自然而然。结果老师和家长像中世纪猎巫一样,防着孩子们恋爱。为什么要这么干?我们捋捋这里面的逻辑:恋爱会分散孩子的精力,可能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成绩下降会导致考不上好大学。所以这条禁令出现的时间,会比大家想象中晚得多,不会早于恢复高考的时间点。

考不上大学,可能很难迈过一些中高岗位的门槛,大概率会成为蓝领工人,从事体力劳动。而大多数体力劳动者的收入不高,工作辛苦,社会评价较低。所以,禁止早恋不是老师和家长一起约好了反人性,根本原因是蓝领工作待遇差,没有保障,缺乏社会尊重,逼得所有人必须去卷高等教育。反对早恋是升学教育的一种体现,升学的教育又来自于对生存的教育。

不光是恋爱,就像小孩子玩游戏看小说,一切可能影响到升学的都会被反对。

再比如,年轻人一结婚,家里的长辈就催着生孩子,越早越好。这里除了考虑最佳生育年龄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般家庭的夫妻都必须工作,不然难以维持。自然双方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照顾孩子,只能让家里的老人帮忙带。这就要求年轻人在父母相对年轻、体力上好的时候生下孩子,不然老人带不动了。

另一个原因是对养老的焦虑。这就像说年轻人要多努力,因为我们必须趁着年轻的时候尽可能攒下资源,以应对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过去的人会说老了干不动了,现在的年轻人更干脆,35岁就失业了。那只能在年轻的时候多努力,不然怎么面对前路迷茫的后半辈子?

所以无论是什么时间生孩子,还是年轻要不要拼命,本质上都是对当下生活压力和未来生存焦虑的求解。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看出,这套标准模板并不是单纯的PUA。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在所有可能性中,这条路是被无数人证明的,可执行性最高的,成本最低的,同时又尽可能规避风险的最优选择。

工具人的反思

为什么人们不喜欢甚至是很反感这套标准呢?主要有两条:

第一,这是一套极端功利化的人生指南。它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生存,更好的生存。它的逻辑是万事万物都得对生存有价值,才有存在的意义。就是不管什么都得让我们从中捞到点什么好处,否则就是无价值。这套标准套用在人的身上,就是人也必须要产生价值,才能称得上是人。一个不为生存创造价值的人,就像养鸡场里不下蛋的母鸡,毫无存在的必要。任何不利于母鸡下蛋的事物都是浪费。

比如说,小孩爱玩是天性。不过单纯的玩是不能够创造价值的,所以在玩游戏的时候呢,你最好给它赋予一些意义:从中学到的人文历史啊,锻炼了反应能力啊。如果你看的是通俗小说呢,那就应该多学学人家的文笔,因为这样对写作文很有帮助。在这里,单纯的追求快乐是一种浪费堕落的行为。

我们可以问一问身边的亲戚朋友,问他们,你们的爱好是什么?你会发现大多数人是没有真正的爱好的。就算有所谓的爱好,那也只是打发时间的消遣。那些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又不产出价值的爱好,都是被功利价值观所鄙视的,玩物丧志的典范。因为工具是不配有爱好的,唯一的爱好就应该是创造价值。如果一定要有点什么别的,那只能是想办法让自己升级,以便将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另一条就是极端单一的评价体系。人是由方方面面的维度构成的,每个人都是丰富多彩的,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一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就否定了人的属性,是以评价工具的角度,比如考试成绩或者赚钱能力,去对人做价值鉴定。就像一把锤子,你对锤子的评价只取决于它敲钉子好不好使。

工具人的继续反思

可能有人会说,不赚钱饭都吃不起,还谈什么别的?是的,没钱确实饭都吃不上。如果一个人已经饿了三天,那他不择手段的去找食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中有多少人真的吃不上饭呢?如果生存不是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还像饿狼一样去拼命抓取一切的物质,填补自己空洞的内心?

有多少两情相悦的年轻人,因为财力,因为钱,最后分道扬镳。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至少是之一。但在很多人看来,婚姻也好,感情也罢,是远远不如钱来得重要的。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钱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我想说的是,如果按照某种标准,把人分成有用和无用是极其可怕的。也许我们今天会为自己的有用而洋洋自得,明天就可能因为没用被如期抛弃。因为一件工具的有用没用,并不取决于工具,而是取决于使用者的看法。哪怕你觉得自己会永远有用,在使用者看来,早晚也会有性价比不够的一天。这时候人就跟养鸡场里的鸡没什么区别。

从单一的角度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天然就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我们就像五金店里挂着的锤子明码标价。于是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个达尔文式的丛林社会,每个人都想在这套价值体系里拼命往上卷,通过把别人踩在脚下获得暂时的安全感。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自然会引起内卷,内卷又势必引发互相倾轧。就像那个经典的故事:两个人在森林里遇见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不需要跑得比熊快,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

是的,就算你是跑得最快的人,确实每次都能卷赢别人。但是早晚会有聪明人发现,根本不用比赛跑步,只要在发现熊的时候,往同伴的后脑勺上敲上一棍子,自己就赢了。因为功利的评价体系,往往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到了最后,即使没有熊也得先干掉对方,只剩自己一个人才能够感觉到安全。

那么如果这个时候熊真的来了怎么办?所以从长远来看,在这套体系里没有人会是真正的赢家。久而久之,我们从不得不遵守这套标准,到适应这套标准,再到发自内心认同这套标准。我们也会以看待工具的角度来打量自己:有没有赚到更多的钱?有没有爬到更高的位置?从一个活生生的人,蜕变成一个冰冷的工具。我们不再认可自己,决定我们价值的是能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套体系。

大多数的人生,就像是一场在众人围观中的登山。拼尽全力向上攀登,只是因为我们害怕听见:"你怎么混成这样?""你怎么这么不上进?""隔壁的那个谁谁混得比你好多了!"我们会焦虑会惶恐,会觉得自己真是太没用了。即使有一天,我们幸运地爬上了预期的终点,成为了他人口中的那个"谁谁谁"。然后呢?再找一批新的观众继续周而复始地攀爬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站在窗前,抛掉一切财富权力和人际关系,仅仅作为一个人,我们还剩下些什么?

如果你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人不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能够让人不要活得那么累?其实我也没有什么一针见效的办法。也许我们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很难不去在意社会的评价,也没有必要完全脱离社会的评价。但是至少可以去试着寻找一下那个早已被自己忽略的,作为人的本身。给自己的内心深处保留一份清醒。

要做出这一点,不妨先试试从单纯的角度去看待周遭的一切,而不是以价值的高低去衡量别人,更不要以有用没用来衡量自己。哪怕是某些标准下的失败者,他首先也是一个人,而我们也是一个人。

最后总结整理一下

1. 我们从小被灌输了一套公认的、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

2. 在特定环境下,这套标准确实是很多事情的最优解。

3. 这套标准把所有人套在一个框里,自然就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4. 为了更好的适应,人被异化成某种工具。

5. 在内卷和倾轧的环境中,从长远来看,所有人都是输家。

6. 贫瘠的土地开不出绚烂的花朵,丛林社会也无法诞生真正的文明。

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不再以功利的角度去衡量一切,恐怕更多还是放生我们自己。

0 阅读:0

千雁评商业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