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从豆瓣开分的9.1升至收官的9.4,这部作品也以“开年之作”的姿态,成为了2021年国剧的第一缕高光。有人感叹此剧收官后,一下子剧荒了,审美提上去,很难再找到比它更好的剧了,要说此剧最大功劳,应该是导演孔笙,都说正午阳光必出精品,那么导演孔笙就是精品的精品,举例,《大江大河1》和《欢乐颂1》都出自他之手,但第2部换了导演,同是那群主演,那口碑都不如第一部。
细节控,追求细致、真实
说实话,扶贫剧并不好拍,要不拍得高高在上,要不就是不接地气,而孔笙导演力求真实、人物、事件真实了,也就有可信度了。
“干沙滩”变“金沙滩”,那是穷变富的过程,从服装就能体现,最开始的时候,张嘉益就穿一个外套,但是外套里面则是一件泛黄的白衣服,领口还有着明显卷边破洞的痕迹,太符合那时的情景了,之后生活水平提高,他外套里的衣服也变得像漂白剂漂过一样干净整洁。
闫妮的时候是坐在椅子上时,很清晰的可以看到背靠的地方有很明显的磨损,教育局干部的椅子的磨损的程度比闫妮的杨书记的那个更大,可以看出当时的大环境不好,基层领导也同样是节俭的。
他这种细节,还有马得宝写给麦苗的信里的错别字,也证明他文化水平不高,还有,李家太爷喝毒药,大家送他去医院时,摇得拖拉机,很有年代感,很多80后依然还有这样的记忆,恐怕很多00后,都不知此物了吧。
比如村里唯一的教室和一户三兄弟只有条裤子的家庭,同样是穷困潦倒,但是前者就是在光秃秃的墙壁上挂着书画,而后者则是只有土墙,没有什么文学氛围。
抠细节到什么程度?
因为赵师傅不给通电,黄轩扮演的马得福“赖”在他办公室不走。赵师傅的办公桌上放着一瓶枸杞,没想到这也成了马得福表达情绪的道具,短短的几秒镜头一共拍了3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赵师傅主动问一旁喝水的得福:要枸杞不?不敢放多,放个两三粒就行。马得福要了。导演孔笙觉得细节不太合理,于是从摄像后面跑出来讲戏。
第二个版本:得福主动问赵师傅:有枸杞不?额也泡俩。导演又觉得的得福表情不对。
第三个版本:赵师傅问得福要不要枸杞。得福回答:不要,额身体好着呢。
最终播出时,大伙看到的是第三个版本,不得不说确实挺符合剧情的。因为得福跑了好几趟问赵师傅要电不成,这个时候心里是有气的,“额身体好着呢”配合他一脸不悦的表情,很好地表达了当下的不满情绪。
只选适合的演员
《山海情》里的演员大部分都是来自西北,因为演员有亲身经历才更能打动自己和观众,再加上纯正的口音,更有代入感。
马德福一角,从19岁的青涩热血,演到中青年地方官的沉稳。感情上,从对水花的隐忍温柔到后来释然放松的情绪,导演孔笙在选角的时候,语言关,年龄关,外形关,演技关,有网友提议董子健,但更多人觉得董子健更适合演富二代又或者是文艺青年,他身上就没有那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淳朴感。
各个岗位,他都触及
除了好故事,好演员,孔笙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水准,首先在娱乐圈工作20多年,经验丰富,再者,各个岗位他都涉及到,金鹰节曾放出他工作时的画面,时而担任摄影,时而担任手替,时而化身道具组组长、美术组组长、化妆组组长,还给王凯弄造型,还为剧组搬砖,杨烁评价他:“他要是不坐在监视器那,根本看不出他是导演”,童瑶:“他什么工种都想去尝试”,刘琳:“经常跟场务抢活”。
有时候现场教演员们开拖拉机、挑水,再者他本身就在很多剧中过了很多戏瘾,比如在《闯关东》中客串客栈老板,《琅琊榜》砍柴大爷,《鬼吹灯》卖茶老板,《大江大河》卖报赵老头,《战长沙》村民,《欢乐颂》买早餐的路人,《北平无战事》无名军官。
他是亲力亲为的导演,比如《大江大河》中童瑶有一个从坡上滚下来的桥段,孔笙亲自试戏,确认没有危险后,才让童瑶去演,他很温暖,王劲松回忆《北平无战事》中有场雨,他要演到导演喊停,最后他没等到导演喊停,而是等到了孔笙为他撑伞。
因为他各个岗位都做到位,理解其中甘苦,考虑问题才会更宏观,他本身就是一个剧的灵魂,有他在,一定都稳了,所以在《山海情》收官时,姚晨、白宇、郭京飞等人特意发文感谢孔笙。
同样的感情,在金鸡奖时,王凯与童瑶私下为孔笙导演弄了“最佳客串奖”,因为他们觉得无论当时他对于最佳导演奖志在必得,但“最佳客串奖”是史无前例,也通过这个奖,表达他们对孔笙对他们的知遇之恩。
翻看,孔笙导演的作品,《大江大河》系列、《琅琊榜》、《父母爱情》、《闯关东》绝佳国产剧都是九分以上评分的,古装、现代戏,都驾驭得相当出色,说他封神,一点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