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乌鲁木齐市新疆大公馆住宅小区有一家不怎么起眼的烘焙坊。
烘焙坊的门面并不大,里面陈列的商品也并不多。一进门,一位穿着围裙身形高挑的小哥正面带微笑忙碌着。
透过大大的玻璃窗,你能看见操作间里的烘焙师傅正在进行烘焙工作。

店内陈设干净、整洁,墙上展示板有很多文字内容和照片。展板上解释了“新禾特青”这一名词,展出的照片大多都是各个时段大家参加各类活动时的留影。

“特青的意思就是特殊青年,新禾代表着寄予他们无限希望,希望他们能像禾苗一样重新长起来。”
烘焙坊的负责人李秀琴指着墙上的照片介绍起这间烘焙坊名字的由来。
这些特殊青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心青年”。他们是指心智障碍青年,其中包含智力发育迟缓、自闭症、脑瘫以及唐氏综合征人士。
01
播撒爱的种子
2007年,留学回国的李秀琴与一家旨在救助孤残儿童的国外公益基金会结缘,自此在新疆开启了全职的公益救助工作。
在该基金会服务工作的十年间,李秀琴接触到了很多孤残儿童。
“基金会的工作主要是与福利院合作救助孤儿,这些孤儿基本上是因为有先天性疾病而被遗弃,所以当中60%以上至70%以下都是残障儿童。”

李秀琴分享了自己这十年间从事孤残儿童救助工作的一些体会。
在肢障、听障、视障、精障、智障这五种残障类型里,智力障碍者由于本身智力的限制,缺乏自主性,他们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还有语言能力,甚至协调性都是比常人低一些,需要终身陪伴的。

在福利院或者养老院的残障人士通常能得到较为妥善的照顾,反而是社区、家庭里的智力障碍人士,虽然小时候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过一些特殊教育,但长大后,没有延续系统性的训练,并给予他们合适的就业环境,反而被困在家中。
由于长期在家庭的封闭环境中,他们的生命状态无论是机体上还是心智上,不但不会进步,甚至还会倒退,变得更糟。
因此他们需要一个能将他们带出家庭封闭环境的契机,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最好是还能够有相同状态的伙伴,大家在一起时可以互相接纳,甚至互相激励。

李秀琴基于自己长期从事公益项目管理的经历,2017年在完成国外基金会的工作后,她和老同事贾老师,以及同样想做公益的吴老师,依托广东省扬善公益事业促进会建立了关于“心青年”群体就业的公益帮扶项目——新禾特青之家。

“我们在项目之初就明确了救助服务对象是心智障碍者。如果没有机构的项目来把他们带出家庭、融入社会的话,父母就要终身陪伴他,有的甚至需要24小时全天候的陪伴。”
经过重重困难、层层阻碍,最终通过线上筹款、线下开店的方式,新禾特青之家开办了2家烘焙坊,去年又在乌鲁木齐市滨河中路开了一间10平方米的咖啡馆。
02
新禾小苗破土而出
新禾特青之家项目成立后以培训+就业的形式展开,项目开始之初,只有李秀琴、贾老师和吴老师,还有通过特教老师推荐而招募的4位心智障碍的“心青年”。
新禾特青之家除了对“心青年”进行自主性等综合能力训练外,更想让他们能够学会一技之长。
再三考虑下,烘焙因其制作程序固定,配方定量等特点成了李秀琴和团队努力开创的“心青年”就业方向。

租房、筹款、装修、采购设备、找人手……现实中的重重困难似乎都在阻碍着这间培育“小禾苗”的温室发展。
“好在善良的人真的很多,在我们以为要走不下去的时候,总会有人伸出援手,我们真的特别感恩!”
李秀琴回忆了他们在房屋装修时的“感人故事”:装修公司因某方面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采购不到合适的门,吴老师的老同学得知他们是帮扶“心青年”的公益项目,便捐赠了室内四个房间的门,解了燃眉之急,保证了首期学员如期入学。
“这些学员们刚来的时候,各有各的问题,每一个人都需要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引导。”
项目距今已经招收了四期学员,但李秀琴仍能清楚地记得每一位学员刚到这儿的情形和状态。

李翊琨是2019年进入的第二期学员,刚来这里时虽然已过了18岁,但只能说出几个字,无法将字词或短语连成完整的句子。
老师们根据他的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和提问式引导,他从最开始时的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到逐渐成句,现在已经可以用短句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了。
“他现在描述一个东西还是说得很快、很短,有的字发音不清,也不能完整地成段讲完,但等一等他,提醒他一下,他就会延伸出很多内容 ,我们就能明白他的意思了。”
新禾特青之家里的每一位学员都是独特的存在,学员进来后,老师们都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反复多次地给相同的指令。
学员具备了一些自主性后,老师们就开始教他们烘焙技能。

在训练中心,老师正在教授如何制作牛奶饼干。展板上写着牛奶饼干的配料表和制作步骤。三名学员正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步步地进行操作。
每开始下一步前,老师都会先柔声询问学员们下一步应该如何操作呀。学员答不出来时,老师会及时提醒。当学员答对时,老师也会报以微笑和赞扬。
教学过程和普通教学相比,进行得极为缓慢。仅擀制面团这一个动作,就需要老师多次示范。
学员在擀制时,由于力量分布不均,导致面饼薄厚不均、面团开裂等问题反复出现。
还存在部分学员,没听老师讲几句后,就在四周走动,转身到屋内的其他地方开始大声自言自语等。

“因为他们自主性受限,一方面注意力集中不了那么长时间,很容易变得焦躁,另一方面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不能精准地做一些动作。”李秀琴解释道。
当学员注意力不集中时,授课老师会提醒学员,并及时将学员带回到操作台前。
不管是在训练中心,还是在烘焙坊里,每个房间的任一角落都能随处可见各种提示语和操作步骤。
在更衣处张贴着:来到新禾后,我要告诉家人我平安到达,换好工装,放好自己的物品,签到;在卫生间的墙上,清楚地张贴着清洁马桶四步法;在清洗池上方,张贴着洗碗六步法;在前厅和后堂,也分别张贴着相关工作法则……

“除了这些基本的操作外,我们还会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比如,认识自画像活动;每周抛个主题,锻炼他们搜集资料和自行思考的能力,并在线上分享会一起交流探讨;还有和社会各界的残健共融活动,我都积极带他们去参加。”
指着新禾特青烘焙坊随处可见的照片,李秀琴讲起了每张照片后的故事。

“来这最先培养的一定是他们的自理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穿衣、乘车、做饭,以及逐渐和外界产生各种连接的社交能力,逐渐让他们能拥有判断处理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李秀琴介绍到,他们在这里有了职业岗位,享受所做的事,接触不同的人,也有了工作的成就感。

首期的4名学员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接受综合训练,后于2018年12月进入新禾特青烘焙坊轮岗实训。
2019年9月烘焙坊进入支持性就业阶段,学员们正式成为“上班族”。
自2017年首期学员后,新禾特青之家项目每两年招收6名学员,至今已有22名学员接受过综合训练,15名学员进入就业阶段。
现在的“心青年”在就业督导老师的辅助下已经成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社会成员。
03
新禾小苗开出花
“学汽修,学的知道一点,学的有一点难度,体现在,技周(术)维周(修)方面,卷轴(轴承)有多少个传站(感),有点墨汁(陌生)。”
在烘焙坊前厅工作的王泽语,用不怎么准确的发音叙述着他的故事。
2019年底,19岁的王泽语加入了新禾特青之家,来这之前曾通过跟班的方式读完初中,随后进入一所普通技校学习汽车修理,但无法就业。
回归家庭后,因为接触人员单一,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王泽语的各项机能逐渐倒退,他的妈妈十分担心他可能患上抑郁症。

“我记得我妈第一季(次),带我到李老师这,我就卷着(全身)发抖。”
王泽语现在已经可以面带微笑地回忆第一次来新禾特青之家时的场景。
在断断续续的聊天中,王泽语主动分享了他进入新禾特青之家以来的各种变化。
现在的王泽语基本可以独自一人承担起烘焙坊前厅的工作,能够单独外出送货。
在一次送货途中手机没电,迷了路,他也能够镇定下来,不但一边主动找地方充电,还一边和收货方取得联系,最终顺利对接,完成送货任务。
通过他的分享,很难想象现在侃侃而谈的大男孩,在当初刚来这儿时会害怕得浑身发抖。


“他是受训学员中基础技能比较好的一位,他可以自己外出,在家生活可以自理,从操作上来说,他可以参与一些简单的烘焙制作,也可以自己独立冲咖啡。这些变化让他自己很受益,我们也见证着他的变化。”说起王泽语,李秀琴满是欣慰。
因为“心青年”的特殊性,他们长期待在家中,不仅导致自身的各种机能急剧倒退,还导致各种家庭关系都十分紧张。
李秀琴说,王泽语刚来时,他经常因弟弟不尊重他而情绪不稳定,经常需要找老师疏导情绪。
提到弟弟,王泽语骄傲地分享道,在老师和妈妈的开导下,现在他和弟弟的关系非常好,他会带弟弟去书店看书,自己受欺负时,弟弟会站出来保护他。
他也在慢慢学习如何表达对妈妈的爱,去年三八妇女节时,王泽语还自己主动去化妆品公司找导购人员,给妈妈挑选了一支口红。

“王泽语虽然知道自己的口语表述不太清楚,但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思考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他经常主动找我聊天,分享感悟,会用手机写小文章给我看。
他和弟弟和好后,第一时间就和我们分享了这个‘喜事’。他甚至还对其他心智障碍孩子的家长说‘教育的灵魂是爱!不要把你们的孩子当成累赘!’”这些变化让李秀琴很欣喜。
04
等等冻在时间里的小禾苗
时光荏苒,新禾特青之家从最开始的三名工作人员,四名学员,到如今十名工作人员,二十二名学员,从最开始项目找不到相关主管单位审批,到如今成为新疆心智障碍青年就业服务的先锋,得到更多团体及个人关注和捐助的民间公益项目。

一路成长,李秀琴在追梦路上遇见了和自己有相同志向的吴老师,组建了小家庭;李翊琨学会了自我表达;王泽语用自己感悟到的爱回馈着身边的人……
未来的路还很长,新禾特青之家这间“温室”空间有限,一颗颗“小禾苗”在成长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难题要面对。
这些“小禾苗”也许拼尽全力也不能结出饱满的穗粒,新禾特青之家也许壮大不了多少家门店,但在这如陀螺般飞速旋转的社会中,总有人愿意慢下来,默默等待这些冻在时间里的“小禾苗”慢慢成长,耐心陪伴着他们走入人群、走向社会。

新禾人一直坚持着“爱心与专业,陪伴与支持”,践行着“真爱改变生命,技能改善生活”的宗旨。最后想用学员李翔宇在日记本里写下的一句话,送给新禾特青之家:祝福你,心之所向,一苇以航。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