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贺子珍五十岁,毛主席送她生日礼物,孔东梅:那是最好的礼物

野史转记 2025-02-22 09:46:54
前言

贺子珍在苏联过得可不好。她在精神病院一待就是6年。等她从疯人院出来的时候,已经在国外待了10年。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10年?这10年当中,中国的抗日战争都打完了,毛主席也带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大半的中国。在这三千六百个日日夜夜,贺子珍每过一天都像过一年那么难熬。

回咱自己国家

贺子珍能有回国的机会,得感谢王稼祥。1947年的时候,王稼祥到苏联去治病,在那儿偶然知道了贺子珍的情况。然后,他就给毛泽东发了个电报,问能不能让贺子珍回国。毛主席就回了四个字:完全同意。

贺子珍收拾起一身的疲惫,从莫斯科启程,一路长途跋涉,最后穿过国门,从东北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亲妹妹贺怡听说这事儿后,特意从南方赶到北方来。见到贺子珍,俩人抱头就哭。贺怡跟她说:“这么多年了,毛主席可帮了咱们贺家大忙了。不但照顾咱爸妈,爸妈去世的时候,毛主席还亲自给他们送终。”

贺子珍心里满是感慨,当下就给毛主席写了封信,信里大致是说,毛主席,谢谢您这么多年来照顾我的妹妹和母亲,您的这份恩情,我会一直记在心里。想当年也是做过十年的夫妻,可这封信写得却如此生分。

也是1947年的时候,有一回李银桥拿着毛主席的一件薄得像蝉翼似的灰色旧军装,想给扔了,就说:“主席,这衣服旧得没法再旧,再穿出去可就丢人。”毛主席把衣服接过来,搁在自己大腿上,轻轻摩挲着,接着望着窗外感慨道:“银桥,它还跟着我参加过洛川会议!”

李银桥刚开始在毛泽东身边做警卫的时候,以前的一些事情他肯定是不太知道的。好些年之后他才知道,贺子珍是在洛川会议前后就离开延安了。说不定这件衣服贺子珍还给他补过。

毛主席逝世之后,李敏的女儿孔东梅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偶然看到了李银桥的回忆内容。她很有感触地讲:“外公看到的,可能不只是一件旧衣服,而是一位曾经共患难的老战友。他看着东西就想起了人,心里头的滋味很是复杂。”

很明显,哪怕这件衣服都不知道破成啥样了,也不知道补过多少回了,毛主席还是舍不得扔掉它,毕竟他真的一直在想念着远去的故人。

贺子珍给毛主席发了电报之后,很快就收到了回电。这电文还是罗荣桓让秘书念给贺子珍听的。毛主席说:“华北的战局特别紧张,迫切需要贺敏学赶紧到岗工作……”虽说毛主席就只是表达工作上特别忙的这个意思,可贺子珍心里却踏实多了。

她跟嫂子李立英讲,自己现在就盼着能见见毛主席,想看看毛主席是胖了还是瘦了,跟十年前比有没有啥变化。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透着岁月的辛酸和无奈。

过了两年,贺怡跟贺子珍说,毛主席打算把娇娇接到北平去生活,不过对于让不让贺子珍也去,并没有给个明确的说法。贺怡觉得姐姐受了委屈,就想带着贺子珍直接从石家庄到北京去,结果没想到被拦住了,没办法,贺子珍只能往南下去找哥哥贺敏学了。

就这么着,刚回国没多久的贺子珍就和女儿分开了。然后,她又一次走上了漫长的旅途,坐上了开往上海的绿皮火车。

她感叹时光过得真快。上一回出远门是回国,再往前一回是出国,现在,却要从北往南走,还就自个儿一个人。也许就在那一下子,贺子珍觉得孤单了,她就开始想念自己的孩子了。可让人难受的是,这些孩子,有的走丢了,有的早早就没了,都不在身边。

过往的事儿

贺子珍跟毛主席育有6个孩子。从1928年结婚起,贺子珍就一直努力做个好母亲。

他们的头一个孩子名叫毛金花,1929年在福建出生。那时候战事吃紧,红军撤离的时候就把孩子先交给老乡照顾了。可等贺子珍后来去打听的时候,却得知孩子“没了”。(建国后,贺子珍到处派人去打听,最后找到一个叫杨月花的女子,贺敏学凭借记忆觉得她就是毛金花,可是证据太少了,最后这事儿也没个定论,而且1984年贺子珍去世后,就更没法证实了。)

第二个孩子叫毛岸红。当时贺子珍正生病,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就给他找了个奶妈。孩子的小名叫“小毛毛”。这孩子,在红军时期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是最长的。一直到1934年红军长征之前,贺子珍含着泪把孩子托付给了留下来打游击的毛泽覃。曾碧漪他们回忆说,这孩子当时都能对着队伍招手了,差不多3岁的样子。可惜,毛泽覃后来英勇牺牲了,小毛毛就没了消息。(现在的影视剧像《长征》里,小毛毛都3岁多了,都能说话了。建国以后,贺子珍派人去找过,贺怡在寻找的途中出车祸去世了。最后找到一个叫朱道来的孩子,他童年的经历和小毛毛特别像,可就是因为证据不够、技术有限,没法确定他是不是毛主席的孩子。)

要知道,朱道来可优秀,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从清华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国防科研单位工作了。可到了60年代末,他在南京突然就去世了,这样一来,他的身份就变得更加神秘莫测了。

之后,贺子珍在长征前后又生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早早就夭折了,另一个,就看了一眼就交给老乡了,然后就急忙上路了,这样就更找不到了。

娇娇(李敏)是贺子珍的第五个孩子,在陕西保安出生,就这一个孩子一直守在贺子珍身旁。贺子珍离开延安后,在苏联生下了第六个孩子,可莫斯科那地方环境太差了,孩子又体弱多病的,最后没保住,夭折了。

贺子珍到上海之后,特别希望能有个孩子在身边陪着自己。可李敏学习任务太重了,没多少机会常常到南方来。于是,贺子珍就这么孤孤单单地过了好几十年。

毛主席心里当然清楚这事儿,只要李敏一放假,毛主席就会打发她往南方去,让她带上各种各样的水果特产之类的,肯定还有信件。贺子珍身体欠佳,每次一看到这些东西,就立马变得精神焕发,身体就好了大半截。

但是,贺子珍心里的想法,不是谁都能晓得的,也没人能理解她的心情。不管过了多久,她想见毛主席一面这个愿望,都不会被磨灭。

贺子珍当年离开延安的原因那可太多太复杂。有人讲她跟毛主席性格合不来,老是吵架;还有人说她想出去做手术、看病;也有人觉得她是认为自己思想觉悟不够。不过有一点能确定,她对钱希均说过,出国两年就回来,可这世上的事儿变化太快,哪能都按计划来。

礼品

当然了,随着思想逐渐成熟,她也渐渐知晓了爸爸和妈妈之间的那些事儿,还有无法挽回的事实真相。所以每次到南方去的时候,李敏就更偏向妈妈,有时候甚至都不想再回来。

贺子珍的女儿要结婚,这当然是件好事。不过,回过头想想,回国都已经12年了,她心里的愿望还是没达成。

好些年了,毛主席让李敏带给贺子珍的信可不少,但这到底也没法取代那深深的思念。贺子珍的身份比较特殊,每次她一生病住院,上海市委就会马上给毛主席打电话,然后毛主席就安排李敏去处理。毛主席说:“你妈妈的病情我是清楚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呐。”

一直到1959年,毛主席和贺子珍在庐山重逢了。

“毛贺重逢”在当时可是严格保密的,知道这事的人特别少。除了毛主席身边的卫士封耀松,就只有去接贺子珍上山的水静同志了。水静同志是原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夫人,她比贺子珍年龄小,所以管贺子珍叫贺大姐。

相见可不像长久思念那样,每见一次就多添一分忧愁。

水静在回忆录里讲,贺子珍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整个人精神恍恍惚惚的。好多话还没等说出口,就又咽回去了,只是不停地掉眼泪。

贺子珍一直在哭个不停,毛主席就端着茶水到她跟前,安慰道:“别哭,咱们见了面你就一个劲儿地哭,以后要是见不着了,你又该想说了。”贺子珍情绪慢慢平稳后,就把心里的话都给说出来了。

毛主席问她:“当初你为啥非要走?我劝了你好多次,你都不回来。”贺子珍说:“都是我不好,我太不懂事了。”

这次谈话完了之后,水静就问毛主席感觉如何。毛主席说,她脑子有毛病,老是答非所问。这也不奇怪,贺子珍跟毛主席认识的时候才18岁,离开延安的时候还不到30岁,现在都年过半百了。

孔东梅讲,外公毛泽东送给外婆贺子珍的五十岁生日礼物,那可是最好的礼物。

打那以后,毛主席可能是公务太忙了,也可能有别的啥原因,反正就再也没跟贺子珍见过面了。大概也就是从别人那儿听到些消息,这人说不定是李敏,也说不定是其他人。

1960年毛主席到井冈山的时候,跟江西永新的干部一块儿吃饭。这时候刘俊秀突然说起贺子珍。他讲1959年春节,贺子珍是在南昌过的。贺子珍是永新人,回永新好多次了,可就是没回过黄竹玲。当时永新的县委书记梁建国就问刘俊秀,是不是永新的采茶剧被调到南昌给劳模慰问演出了。刘俊秀回答说是的,这场演出吸引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贺子珍,她,对家乡戏那是看多少遍都不腻。

“还有一个人是谁?”有人问道。刘俊秀回答道,还有王胡子,他是浏阳人,也算永新的半个老乡哟。这时候大家才晓得,原来王震也爱看戏。刘俊秀讲,王震在南昌待了好些天,他们看了《红松林》《南瓜记》之类的戏,贺子珍还提议让王震邀请采茶戏去新疆演出。

1970年,毛主席最后一次登上庐山。他在跟这儿的服务员聊天的时候,又说起了贺子珍。毛主席讲,贺子珍对我那是最好的,人也长得最俊俏。可她脑子出问题了,谁都怀疑,就不怀疑我。

到了晚年的时候

贺子珍到了晚年,就一直住在上海湖南路262号那个幽静的花园里头。孔东梅的小时候,大概就是在这儿度过的。花园里种着好多梅花,贺子珍可不许别人摘梅花,但是孔东梅摘就可以。

常言说,花开放的时候不能一同观赏,花凋落的时候也不能一同哀伤。要是想问哪里是相思的地方,那就是花开花落的时候咯。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与世长辞,整个国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贺子珍听到这个消息后,特别难过,她饭也不吃,水也不喝,还喃喃自语道:“他身体不是还可以吗?怎么说走就走了?”能感觉出来,贺子珍由于长时间不能和毛主席联系,心中满是懊悔与无奈。

贺子珍到了晚年,可能意识到自己年纪大了,就提出想去北京瞧一瞧。这事儿,经过党中央批准之后,她就顺利到了北京。她还到毛主席纪念堂去瞻仰毛主席的遗容,这也算是最后的告别了。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离世了,终年75岁。

贺子珍的女儿李敏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叫孔继宁,女儿叫孔东梅,这俩名字都是毛主席给取的,他们可喜欢了。

现在,贺子珍的孙儿都已经成家立业了。这么多年来,孔东梅,一直在努力传播红色文化和毛家家风。有一回她回到上海湖南路262号去参观,看到那儿的变化,心里满是感慨。她就说:“以前,我放学回来的时候,得踩着书包才能够到门铃。”

结束了。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