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失败的原因就是赵王贪心,上党本来就是韩国的,秦国攻上党本来没赵国啥事的,赵国却因为可以白得上党在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出兵。廉颇初战不胜转为防守,赵国粮草不济,在这种情况下为啥廉颇还抗命不出战,为啥赵国上下反对用主张进攻的赵括,他们不知道没粮必败吗?不是,他们在等赵王撤军的命令,没做好充分准备,何必和秦军在一片原本不是赵国土地的地方死磕。
赵国不要上党,秦国占据消化吸收还需要一定时间。其次赵国回国后属于主场作战,粮草筹措运输兵力搭配敌军消息方面都是有优势的,而秦国进攻会更进一步拉长补给。而且在没有消灭赵军主力的情况下,秦国事实上也没做好灭赵的准备。
再有赵国和秦国在长平打,有点两强争霸的意味,其他诸侯国有乐见两败俱伤的情况。但如果秦国大举攻赵,那性质就变了,赵国亡了就是唇亡齿寒。这也就是为啥长平之战后两年邯郸保卫战诸侯纷纷出兵帮忙的缘故。而且你要是觉得退回本土都没把握打败秦国,你还有啥信心在长平和秦国打?
当赵国入局上党之后,秦国的战略目标就变了,从占领上党变成了歼灭赵国军队主力。秦国战略目标转变从两个事情可以看出来,一个是赵王曾经派人去秦国和谈,秦国要是想占便宜这是最好的机会。但秦国不谈有高规格招待,让其他国家误会双方关系孤立赵国这就是准备对赵动手了。
而更明显的是秦国的换帅,和赵国换赵括弄得满城风雨不同,秦国换白起是秘密的。为啥秦国换帅要秘密,白起当世名将威震八方,公布他为帅打击敌方士气鼓舞自己士气这绝对是好事,秦国之所以秘密就是怕赵国听说白起为帅不打了撤军,可见此时秦国的目标已经是赵军了。而赵国一直没看透秦国的战略变化,最终才在长平一败涂地。
没有,消灭有生力量早就在占领上党之前就有的谋划,消灭了有生力量就等于灭国了,没有再反击的机会,秦国打野王占上党本就是攻打长平攻灭邯郸的前奏,赵国接不接收上党秦国一样会攻打赵国,因为秦国在范雎当相国时的国策就是伤人之策,就是消灭一个国家的有生力量,因为秦昭襄王利用完璧归赵以及渑池之盟已经得出赵国君臣没有决一死战的决心,赵国朝堂上下心不齐,喜欢占小便宜,所以长平之战是在所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