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曾说:“世上有这样的两种人,一种是狐狸,一种是刺猬。刺猬遇到事情只能把自己的刺竖起来,而狐狸就可以随机应变。”“刺猬”只会一味“进”,或一味“退”,最终走向极端,而“狐狸”却可以依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其实,讲话也要讲究进退,更重要的还要懂得把握“进”与“退”的最佳时机。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该说话时不说,容易时过境迁,失去成功的机会。一句话说到点儿上,很快拍板,事情就办成了。说话时机的把握,有时就在瞬息之间,稍纵即逝因此,说话时机的把握,在办事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人说话是以整个社会生活为背景的。要把握准说话的时机,就不能不对说话时境与说话行为之间的变化规律及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果并非正式交谈的话,很难定个时间进行,这就要求你交谈时要善于捕捉时机。
瑞典著名的登山运动员克洛普,有一次他和12名登山者起攀登珠峰,在攀至离峰顶近在咫尺处,克洛普却毅然决定返回。原因在于,如果继续攀登将会延迟预定的返回时间,那样就会超过安全返回的时限,无法在夜幕降临前安全下山。
事实证明,克洛普的选择是明智的,同行的另外12名登山者大多数尽管登上了顶峰,但最终因错过了安全时间而葬身暴风雪。此次登峰,克洛普尽管没有成功,但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第二次攀登中,他顺利地实现了攀登珠峰的愿望。
这则故事,说明选择进退的时机非常重要。说话也犹如攀登,谈话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什么时候该张口,什么时候该沉默,选择正确就能达到你要的效果,选择错误就会让人觉得反感,甚至导致谈话仓促结束。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日常生活中,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急躁;应该说话了却不说,叫作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变化便贸然开口,叫闭着眼睛瞎说。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应当是对该对他说的人说该说的话。这就需要具有把握“进”与“退”最佳时机的能力。
有一家公司,新购置了一批计算机及相关办公设备,但在机房没有安装空调。领导认为公司的其他人都在没有空调的环境条件下办公,对机房也不宜破例。虽然机房负责人李先生据理力争,一再强调装空调不是个人享受而是出于对机器保养的需要,仍然不能改变领导的“老原则”,李先生也就只能作罢。后来,公司组织的一次集体旅游,让这件事情出现了转机。在一个文物展览会上,领导发现一些文物有了毁坏和破损,就询问解说员。解说员解释说,这是由于文物保护部门缺乏足够的经费,不能使文物保存在一种恒温状况下所致,如果有一定的制冷设备,如空调,这些文物可能会保存得更加完善。领导听后,不禁有些感慨。
此时,站在一旁的李先生趁机对领导低语:“其实,机房里装空调也是这个道理呀!”领导看了他一眼,沉思片刻,然后说:“回去再打个报告上来。”很快,这位领导就批准了为机房装空调设备的要求。
正如上述例子中的李先生,在领导拒绝他买空调的建议之后,明智地选择了“退”,稍做等待。在旅游的时候,抓住“进”的时机,把自己的建议进一步具体化。就是因为抓住了提建议的适当时机,才得以说服领导给机房购买空调。由此可见,把握交谈时机就像烹饪高手做菜讲究火候一样。恰到好处时,一句话可能比平时说一千句还有用。
要想把话说好,恰到好处,那就需要掌握说话的“进,”“退。”失足你可退,失言,也许将无法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