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汽车科技领域,智能巡航控制技术应运而生,其初衷是为驾驶者营造更为惬意的巡航体验。然而,最新研究揭示,这项看似科技前沿的系统,实则潜藏着增加事故风险的隐患。
必须承认,智能巡航控制系统所涵盖的部分技术确实具备降低事故风险的能力。但不可盲目乐观,倘若驾驶者完全依赖这一系统,那么毋庸置疑,危险便如影随形。
长途驾驶,无疑是一趟身心备受考验的征程。这种疲劳,远非仅仅源于长时间保持单一姿势,更多地与大脑的深度疲劳相关。即便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但依旧无法完全替代人类驾驶,根源便在于人类大脑所蕴含的复杂而强大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智能巡航控制是一套极其智能的系统,它宛如一位贴心的驾驶伙伴,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长途驾驶带来的疲惫。它可以让汽车自动稳稳地保持在车道内行驶,精准判断与前车的间距,并根据实际路况灵活调整车速。尽管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它尚不能完全脱离驾驶员的介入,但不得不说,它的确让驾驶过程比以往更加轻松、便利。
然而,荷兰的一个研究团队近期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却为这一科技光环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针对通常被称作 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智能巡航控制系统在预防车辆碰撞方面的效果展开评估,结果令人深思。
研究伊始,团队对 ADAS 中各个功能单独预防危险的可能性进行了详细评估。例如,车道保持辅助(LKA)功能大约可将碰撞事故风险降低 19.1% 左右,自动紧急制动(AEB)功能能使碰撞可能性降低约 10.1%。特别是在预防后方碰撞方面,该系统成效显著,可将可能性降低 45% 以上;前方碰撞警告功能更是出色,将事故发生可能性降低了约 55%。此外,驾驶员监测系统(DMS)也有不俗表现,能把碰撞可能性降低约 14%。
这些子功能在 ADAS 的框架下各自有序运行,照理说,综合起来的 ADAS 理应能够有效降低驾驶过程中的碰撞风险。但研究结果却与预期相悖,自适应(主动)巡航控制或智能巡航控制不仅未能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反而提升了碰撞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研究表明,不具备车距保持功能和车道保持辅助的普通巡航控制,实际上使碰撞风险增加了约 12%;自适应巡航控制则使风险增加了约 8%。这一结果看似令人费解,实则原因简单。问题并非出在这些机械功能本身,而恰恰在于使用这些功能的驾驶员。
当驾驶员开启智能巡航控制后,往往会不自觉地放松对驾驶的注意力。使用 ADAS 时,驾驶员的目光会自然地从眼前的道路转移,开始眺望远方,或是欣赏沿途风景,或是盯着迎面而来的车辆,逐渐变得分心。即便有紧急制动和紧急避让等技术为驾驶员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在机械感应能力的盲区突然出现危险时,由于驾驶员注意力分散,往往难以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的报告就明确指出,使用 ADAS 的驾驶员进行多任务操作的可能性极高。
由此可见,事故风险增加的根源并非机器,而在于驾驶员缺乏对驾驶的专注。几乎所有的汽车公司都在反复强调,使用 ADAS 时,驾驶员一旦疏忽就可能导致事故。车辆说明书上也清晰写明了相关提醒,但遗憾的是,许多驾驶员并未仔细研读。
我们不妨举一个极端的例子,通常带有反光膜(俗称 “反光条”)的衣物很容易被人眼察觉,但机器却无法识别光线的反射。所以,即便车辆配备了前方碰撞警告功能,面对穿着此类衣物的行人,也有可能无法及时做出反应。
简而言之,当前这个阶段,责任完全在于驾驶员。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车辆未来或许会搭载更先进的车载人工智能,通过充分的模式学习,有望更大幅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但在如今仍处于自动驾驶 L2 级的时代,驾驶员依旧需要端坐在驾驶座上,全神贯注地注视前方,时刻留意周围的路况。
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然而,正是由于部分驾驶者没有遵守这一基本准则,大大小小的事故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 来源:店评网 http://www.ebuy16.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