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23年新生儿差距断崖:日72万,韩22万,中国多少?

科普10克 2024-12-12 15:00:12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可现在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放眼亚洲,中、日、韩三国也都不例外。

其中,日本23年的生育率是1.20,韩国是0.72,他们都受到了人口老龄化的困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生育。

那么,中国23年的生育率是多少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韩国

韩国2023年新生儿数量仅22万,达1970年以来最低值,生育率为0.72,这意味着韩国平均每10名育龄妇女仅生育7个孩子。

要知道,维持人口数量稳定所需的人口生育率应达到2.1,然而韩国的生育率远低于此数。这一数据差距,实则昭示着韩国未来国情的严峻性。

新生儿减少的同时,老龄化情况也随之而来。截至2024年7月,韩国登记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1000万。

老龄化严重会拖累国家经济增长。缺乏年轻劳动力会改变劳动市场体系,年轻人不愿进工厂,老年人却因经济原因不得不继续就业。

《纽约时报》还曾指出,韩国因低出生率而导致的人口下降速度,比14世纪消灭了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黑死病还要严重。

韩国为何人口出现负增长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现在工作压力大,如果生了孩子就要分出大部分的精力来照顾孩子,这会导致其在职场的竞争力下降。

不仅如此,养育孩子成本颇为高昂。韩国长期以来育儿成本居全球之冠,一个孩子从出生至18岁成年,所需费用折合人民币高达约190万元。

韩国婴儿

这也致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无力承担高昂的养育成本而放弃生育,进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职场或者宠物上。

韩国总统尹锡悦在主持召开2024年低生育老龄社会委员会会议时正式宣布从当日起韩国“国家进入人口紧急状态”。

韩国政府为了应对生育率低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含育儿补贴、父母补贴、公租房支持、教育支持以及其他多项福利政策。

生育率下降

事实上,过去16年间,韩国为刺激生育投入了年GDP总值的十分之一,达280万亿韩元(约1.46万亿人民币),但如此巨大投入仍未能遏制生育率的下滑。

比如韩国仁川市,新生儿从出生到18岁可以累计获得高达1亿韩元的补贴,不仅如此,还有为多子女家庭提供专用的公租房,第三胎起大学学费全免等一系列的福利补贴。

韩国小学生

尽管如此,根据韩国统计厅发布的数据来看,预计到2044年韩国仍然将会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那么,日本的老龄化为何如今这般严重呢?

日本老年人

日本

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10月1日,包含外国人在内的日本总人口约为1.24亿,其人口已连续13年呈负增长态势。

而且,要是计算在日本居住的外国人,日本本土国民的人口比上一年减少了1.21亿人,创下了自1950年以来最大的跌幅。

之前我们也提过,日本现在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造成老龄化的原因无非有两种,人均寿命增长或新生儿不断地降低。

日本老年人

日本正好这两种情况都有,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在全球排名中都位居前列,2023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为89.14岁,男性则是81.09岁。

在这之上,日本新生儿的数量在不断降低,2023年日本本国的新生儿的数量仅有72万,创下了日本从1899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低记录。

新生儿的不断减少,老年人不断地增多,人均寿命还在增长,这些加起来造就了如今日本老龄化如此严重的程度。

日本老年人

为什么和韩国一样,日本也不愿生孩子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本女性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之前的认知里,人们认为生孩子就是女性的责任与义务。

日本在教育方面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了男女平等,甚至在高中和大学的升学率中,女性还要较高于男性,可以说女性在教育方面已经达到了平等。

日本女学生

职场或政治方面近些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其中担任要职。

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思想观念转变了,并不像以前一样认为传宗接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甚至结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逐步改善。养孩子不再是“放养”,仅满足吃饱穿暖。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孩子身心健康,这致使养育孩子的成本不断攀升。

养孩子

2020年,日本终身未婚率创下新高,达到历史峰值。当时,四分之一的男性、六分之一的女性选择终生不婚。

日本为抵御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影响颁布了相关政策。只要员工有工作意愿,用人单位就应持续延长雇佣期,最长可延至70岁。

有着相当多一部分的老年人既可以领着国家发放的养老金来补贴家用,另一边可以继续在外打着工拿着单位发放的合同工资。

日本打工老年人

这就导致了日本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白发人养黑发人”,很多年轻人初入社会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拿到稳定的工资,许多老年人选择重新就业或延迟退休来确保家庭收入的稳定。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体现了家庭之间的深厚感情和互相扶持,父母总是愿意为了孩子付出一切,亲情真是无价之宝啊!

那么,在中国这样一个更为崇尚孝道的国家,情况又会如何呢?

中国的孝道

中国

在2013年到2020年间,中国人口一直保持着正增长的趋势,每年有超过1000万的新生儿诞生。

然而从2021年开始人口增长趋势突然出现转折,新生儿与死亡率接近,甚至到了2022年中国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这一趋势在2023年持续恶化。

根据官方数据,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为902万人,这个数字相比日韩两个国家来说还算是多的,但是作为有着14亿人之多的中国来讲,这一数据其实并不乐观。

中国历年新生儿人口数量

虽然新生儿人口并不算少,但是在2023年中国的死亡人口却有1110万人,人口增长率为-1.48%,这么看来中国也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中国人口基数大,总量上有优势。然而,若出生率持续走低,未来或面临日韩那样的人口结构问题,劳动力缩减,给国家养老保障社会体系造成沉重负担。

近五年人口增长率

近年来,中国高房价、高教育成本、就业压力大等经济因素,致使年轻人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这是人口负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之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尽管当下该政策已经放开,可许多独生子女一时难以转变观念,习惯了往昔的三口之家模式,不愿生育更多子女。

为避免中国未来会像日韩那样出现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情况,中国也是早早做了相应的准备出台生育激励政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国家已经全面开放了二胎政策,随后更是进一步的放宽生育条件,允许生育三胎以此来调整人口结构问题。

不仅如此,还有各类生育补助、购房补助等政策用以减轻家庭养育负担。如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对生育三胎的家庭每年补助一万元,且连续补助六年。

从三国的政策手段上看来,各国对于人口增长方面是非常重视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口出生率意味着什么

在当今社会,人口出生率一直都备受关注,从最直观的层面来看,人口出生率代表着一个国家人口数量的增减。

人口出生率低往往会给市场带来劳动力不足的情况,老年人劳动力有限,劳动市场对于年轻劳动力又得不到满足,所以这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用工成本提高等问题。

一般人口出生率低会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另一种麻烦,就是人口老龄化,为了一个国家的稳定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综合来看,人口出生率的高低会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很大影响,甚至会拖累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另一视角而言,一个国家若要实现长久进步,便需持续创新发展,而年轻人通常是最具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群体。

年轻人更具有活力和朝气,有着大胆创新的思维,敢于挑战新鲜的事务,所以说年轻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年轻的科学家

在文化传承方面,年轻人更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群体,尤其在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更需要有年轻的一代来接受传承,保持我们老祖宗的文化不被遗忘。

因为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有着数不清且各具特色的文化传承,比如精美的服饰、动听的民族歌谣、独特的民族节日以及美味的民族美食都需要年轻人来接受传承。

所以,年轻人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他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理解和传承文化,从而使文化始终葆有生机与活力。

年轻的文化传承

说了这么多人口出生率低的危害,但这并不代表着人口出生率越高越好,虽然人口出生率高会让劳动力更充足,对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过高的人口出生率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比如中国在上个世界的80年代,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教育和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于是我国颁布了计划生育政策。

环境的污染

结语

中日韩三国的新生儿在近些年来相继低破记录,归根结底这一切的原因还得源于当今的社会状况,年轻人观念的转变,压力的剧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选择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

不过,相比日韩来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低的并没有让人难以接受,这不仅仅依靠我国的人口基数,还来自于老一辈的观念,毕竟现在的新婚夫妇都很难以抵挡得住父母的催婚催育。

我们能够看到各个国家已经在积极应对人口出生率低的困境,也都纷纷颁布了相关措施手段,虽然短时间我们很难看到成效。

但我相信,在政府的科学政策以及年轻人的共同努力下,人口出生率低的问题会得到缓解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151
评论列表
  • 2024-12-12 19:25

    我身边有不少80后90后都是单身。。。我都后悔结婚了。。。他们多逍遥。。。在看我。。。累的跟狗一样。。。别说什么养儿防老。。。我爸没享到福就走了。。。累死累活一生。。。结婚生孩子到底为什么?我儿子不想结婚我不会逼着他的。。。随他去吧🙄

  • 2024-12-12 21:59

    资本危害,挑动通涨,谋取利益。

科普10克

简介:世界小百科,国际知识趣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