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采风江北第一祠》作者:周西忠

黄河文化 2023-06-22 22:53:56

过去的记过去的记忆常被岁月修改,掺和了喜欢或者不喜欢,于是误差越来越大,与本真越来越远。流年的色彩,混和了光阴的油腻,于是所谓的清醒,也就蒙上了纱巾状的雾霾。

人往往就活在依稀记得的说辞中。于是有了日记,传记;于是有了纪念碑,纪念堂,祠堂等等,都是对记忆的补充。

其实,最佳的状态应该是冷静的旁观,保持情绪的稳定和情感的平和,在冷静中回忆,于是有了闭门静一静。也出门走一走,旅游或者采风。采风是带着目的走进课堂,时风的课堂或者岁月的课堂。

采风麻城的雷氏古祠,也是大武汉文学的作家们自选的一堂自修课。

穿梭过城市的精致与喧嚣,驶过坦平无奇的大平原,继而颠簸在跌岩的山路。自然的风,旷野的味,绿色的环抱,一个又一个S形的弯道,地理的纵深也变成了时间的纵深……当大别山深处的清砖清瓦的雷氏宗祠矗立在眼前时,一个意念顿时涌上。哦,陈旧,真实,完整。

历史摈弃时间附着的掩饰,以一个横截面,坦露出原态的本真。时间以凝固的方式变身为清砖清瓦的厚重色泽。所谓古色古香,说的是有艺术內涵的物件,清砖不香,清瓦也不香。高大然而造形别致雄浑,自成一景。一幢清代古祠,清砖在叙述,清瓦在叙述,凛然的结构在叙述。正面的宽阔配以两旁云状柔和的山墙,再加之上方翘起来的角,欲飞的檐,独具的匠心彰显了过去岁月的特征,不竭的活力以及词语难以表述的威严。

以崇敬的心瞻仰一个纪念碑,以虔诚的心触摸一扇佛门,以敬畏的心融于一座祠堂。因为这是生命出发与归宿的地方。古屋,特别是祠堂,香不香已是次要的感悟,凝聚在苍桑氛围中的,是深厚的凛然,是生命意识里最后的结语,也是弥久的沉香。

这里是深山,山山岭岭,起伏连绵,山连山,山倚山,山衬山,山山起伏跌岩,延绵

成绿色的迴廊,巨大且亲切。除了山,还有水,东有巴河,西有举水。两道水朝南行,恋着长江的等待。两道水又都显现出不舍的缠绕,在山间弯弯绕绕地宛若成玉带九曲弯。山山水水,静谧且安祥,地貌特征独立着宜住的暖意。由赣入鄂的雷氏的先祖择定这方山水,就是在宜住的暖意中接纳了这方水土的地气,于是定住下来。渔樵农耕,打理四季,繁衍生息,瓜瓞绵绵。

1803年,雷氏祖人们在这建造了香火堂。如同定居的宣言,雷氏的旗号从此就在这里张扬、飘荡。可谁知,岁月里有了磨难,香火堂毁于磨难。民心未灭,宿愿未灭,1914年,香火堂的原址上再扬雷氏生命的旗,历时两年,雷氏宗祠再立。就是我们有幸目睹的这幅历史的横切面,一百一十多年前的风声雨声都汇聚在清砖清瓦里。号称江北第一祠,麻城市沿田河镇雷氏祠堂。

沉淀是时间处理的简约方式,隐忍是最高级的自重。

走进祠堂,仿佛每一个物件都标注着时间的说明。木雕,石刻,壁画,摆设的用物,议事的厅堂,祭奠的塑像……

一个家族的脉胳,根与枝,枝与分枝。姓氏是生命的一种符号,是生命的条型码,它的科学意义是血缘的追溯,明晰了近与亲。同时,它以不可撼动的定力显示了生命来路的秩序。

人以群分,怎么分。社区是现代社会常见的格式化,它以居住点定位。家族是古代文明的奇葩,它以血缘凝聚。社会的发展决定了社区的适时,可是,社区的不足也日益显现,繁杂里裹着冷漠冷淡冷冰。家族的管理会是又一种人际风景,亲切亲近亲密。

多少年来,我们忽略了祠堂文化,只把它看作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是一种精神的思考,是一种非信仰又十分贴近信仰的理念。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家传的祖训都是仁善的布道。祖训(包括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它先于学堂教育,是人生观最初的奠基。

可是我们忽略了,冷淡了,甚至伤害了祠堂文化。

置身在江北第一祠,感谢这堂历史课。我在观赏它完整保留的现状时,想起了历史的风,历史的雨,想起了曾经的风云变幻,想起了那场风暴。孔家店被砸,破四旧的风潮滚动在每一个角落,多少庙宇被砸?多少祠堂被毁?

感谢隐忍的雷氏祠堂,感谢隐忍的大别山,感谢隐忍的沿田河乃至麻城市的人民,我不敢想象你们怎么努力地维护了这种地方文化,使得雷氏祠堂全身而退,躲过了那场席卷的风暴。

仁善是祠堂的基础课,可是举着棍棒的红卫兵不知道什么叫仁善,他们只记得四个字:造反有理。反,反,反,恨不得反个底朝天。

物以稀贵,全身而退的雷氏祠堂,幸存下来,成为江北第一祠,成为国家保护的重点文物。这是麻城有幸,这是历史有幸,这是中国的文化有幸。

中华文化是丰富的、有序的、人文的,它包容并蓄,汇纳百川,又滋润万物、万民。宗族世家,中国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灿烂且辉煌。如扬家将,如岳家军,再如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再如林彪林育南……又如东北的戴洪昌,年届六十的富户人家,孙子孙媳满堂,因痛恨日寇入侵,率六个儿子共五十七个家人上阵杀敌,几年下来,他们前仆后继,相继捐身在沙场。满门忠烈,烈士碑上刻写着戴洪昌,戴克勤,戴克俭,戴克吉,戴克政,戴克志……在中国的抗战史上,这是最感人的一个家族为拯救民族而悲壮牺牲的英烈事迹。

以血缘为基础的纽带,唤发特别的能量,艳丽了不屈不挠的民族史。

中华文化的灿烂,少不了家族这个介于民族与家庭中间的结构层次。宗族世家,同血脉同地域的同盟,可以是一门忠烈的史诗,也可以是建设新时代新农村的强大力量,如修路挖塘,耕耘一方……

步出雷氏祠堂,望着沿田河的蕙兰山,望着生机勃然的绿色大地,我感觉到一种特别的生命的力量。

居住在城市的高楼,穿梭在精致的热情和暗悟的冰质中,麻木也疲惫。而此刻,泥土的质扑与清香,让我感到惬意与松驰。

生命该有适宜的的时候,文字也可在适宜中修行。远行的,近处的,繁杂的,简单的,都在修行中走过。

抄袭必究,版权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  者  简  介:周西忠,笔名:西中,网名:舟戈。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