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评选杂牌军“五大主力”,桂系的“狼兵”第7军或许只能排名第5

琉璃碎影集 2025-03-28 09:29:50

很多人一提起桂系部队,就会想起“狼兵”这个称号。诚然,桂系的部队在军阀混战时期,尤其是在北伐时间的战功确实令人刮目相看,不然,桂系的主力第7军也不会超过号称“铁军”的第4军,被称为“钢军”。那么,在抗战时期,以第7军为核心部队的桂系部队表现的究竟如何呢?是否仍然有他们在北伐时期的水准呢?众所周知的是,蒋系部队中素有“五大主力”的排名。可这个排名一是限于嫡系部队,二是都是在抗战中打出威名的。那么,如果按照在抗战中的表现来评选杂牌军中的“五大主力”,共有哪些部队会入选呢?

西北军第59军“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原西北军第29军扩编为1集团军,下辖3个军和一个骑兵师。为了表彰29军在“七七事变”中的功绩,新扩编的这三个军的番号分别是59、68和77,数字相加都是14,与“七七”相加的数字一样。第59军是在原第29军第38师的基础上再加上特务旅合编而成的。不要小瞧第38师,这支部队原本就是西北军的劲旅,合编为第29军之前就拥兵5000余人,是第29军几位股东中势力尤其强盛的一支。若非第29军的创建人萧振瀛出面说和,第29军的首任军长就应该是张荩忱,而非是宋哲元。张荩忱虽然没能当上第29军首任军长,但出于补偿的考虑,第29军的几位股东经过商量后约法一章,那就是日后若涉及到补充问题,要先紧着第38师来。因此,在“七七事变”爆发前,第38师虽然是一个师的编制,但实际兵力已经接近3万人,而且装备精良,已经具备一个军的实力。此次扩编,第59军又增加了一个180师和骑兵13旅的番号,虽然依然是乙种军的编制,但实力已经是一个甲种军了。让第59军声名鹊起的是台儿庄战役。

当时,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作战计划是争取内线作战。而要打好内线,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要有一支强有力的机动部队。李宗仁的计划是,第5战区部队北守滕县,东守临沂,中守台儿庄,以汤恩伯的第20军团跳到外线,待到北线、东线和中线的部队予敌以重大消耗后,外线的汤恩伯军团则向内线出击,然后内外夹击消灭敌人。这个计划的核心在于内线的部队能否守住,等到汤恩伯军团出击,这就需要在内线有一支强有力的机动部队来做“灭火队长”。换句话说,就是内线各地区,哪里守不住了,哪里就需要这支机动部队去救援。这个任务,李宗仁交给了第59军。李宗仁之所以选择第59军作为机动部队,一是第59军能征惯战,二是军长张荩忱此时正面临着非议,也需要一场胜利来洗刷自己身上的污点。事后证明,李宗仁的选择是正确的,第59军也没让他失望。在台儿庄之战后,大家的焦点往往都集中在川军在滕县、庞炳勋部在临沂的恶战,张轸110师的游击战,却忽视了第59军的机动作战。若非第59军两次增援临沂,两次击退日军精锐的板垣师团,也不会有庞炳勋部死守临沂的成功。若非第59军在临沂击退了板垣师团,日军很可能突破临沂防线,从东面直扑台儿庄。若真的如此,以第2集团军还真的不一定能守住台儿庄。要论起台儿庄胜利的头功,严格来说应该是第59军的。

图片来自网络武汉会战时,第59军担任的任务同样重要。在江北战场,第59军在潢川一线独战日军第十师团12个昼夜,打得日军寸步难行。若非日军分兵侵占了罗山县城,切断了第59军的西撤之路,日军第十师团未必能攻占潢川。当时,以第59军的战力,在潢川多坚持几天也未尝不可。可没那个必要。一是,第59军已经完成了阻击任务,二是,若不及时突围,全军将被围。因此,趁着潢川以南还未被日军封住,第59军连夜撤离了潢川。不久,张荩忱被提升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在随后的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中,第59军都有上佳表现。在张荩忱殉国之前,第59军在第5战区应该算得上是头号主力。虽然还有汤恩伯的第十三军和桂系的第7军,但汤恩伯一向不听李宗仁招呼,不是李宗仁能够依靠的力量,第7军经过了淞沪会战的大场一战后,损失过重,虽经过了补充,但战斗力远未恢复到全盛时期。因此,虽然第59军不是李宗仁的嫡系,但要从倚重的角度来说,在第5战区,就没有能超过第59军的部队。可随着张荩忱的殉国,冯治安继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后,第59军虽然也参加了诸如豫南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但表现均不如之前亮眼。可若论整体功绩,在几十个杂牌军中,第59军的战功仍然可以排在头名。入选杂牌军“五大主力”,应该是实至名归的。

川军第20军川军第20军,是杨森的起家部队,也是第27集团军的核心部队。在抗战时期,第20军是首支加入战场的川军部队,并在顿悟寺一战中一战成名。要说第20军,尤其擅长的是敌后游击战。在加入第9战区的战斗序列后,第20军被赋予了防守新墙河以北大云山的任务。在3次长沙会战中,第20军都发挥了敌后游击作战的优势,处处截断日军的后勤补给线,打得日军防不胜防,又无处可防守。在3次长沙保卫战中,第9战区的基本战法就是“后退决战”,一线部队节节阻敌,节节后退,待到把日军引至预设决战地带的时候再予以歼灭。而在这其中,敌后游击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日军每逢出战,随身携带的给养至多能够维持半个月,后续给养都需要辎重部队配送。因此,要想战胜日军,先要做的就是让日军弹尽粮绝。而要让日军弹尽粮绝,要做的就是打掉日军的辎重部队,这个任务如果能完成,才是打败日军的先决条件之一。而第20军则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3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固然有第9战区军民齐心协力的因素在内,但第20军在敌后的作用起码能占到一半。这并非过于夸奖,而是在抗战时期,游击战已经不是一个战术的问题了,而是战略问题了。

在抗战时期,蒋系部队中若论擅长打游击战的部队,在初期要属张轸的110师。可自武汉会战后,110师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战绩,只有第20军算得上是打游击战的好手。因此,第20军以擅长游击战入选杂牌军“五大主力”次席,应该是没有太大争议的。

杨森 图片来自网络晋绥军第35军晋绥军第35军擅长的战法是长途奔袭。傅系第35军的番号始于1931年1月。之前的番号是东北边防军第6军。很多人都对第35军的重要性不了解。当时,在整个晋绥地区,第35军是蒋系部队仅有的一支主力,所担任的任务也很重。侵华日军要想打进四川一共有四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是,侵占山陕,走潼关进入关中,然后沿着秦岭进入成都平原,再向东进攻重庆。二是,从武汉地区西进,侵占宜昌后沿着鄂西、川东的大路进入重庆。三是,柳渝路。相对于以上两条道路,柳渝路看似不起眼,其实相当要命。若第9战区不败,那柳渝路就没有威胁。可一旦第9战区战败,那柳渝路的威胁就是致命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柳渝路上没兵把守且处处都是物资仓库。这一点,在1944年的长衡会战后,日军走柳渝路直取独山威逼重庆一事中就可以得知。

四是走绥远绥远地区地旷人稀,有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行军,若让日军从绥远地区西进,不仅中国会丢失兵员和物资的基地,还会让日军在战略上对重庆形成侧击之势。因此,别看绥远在抗战中不起眼,那是日军的实力不足,因为日军主力要么在关内战场,要么在关东军对付苏联,实在是没有力量抽调一支机械化或者骑兵部队走绥远威逼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了。可话虽然这么说,但又有谁敢保证日军不走绥远呢?因此,第35军就成为了镇守绥远地区的一支主力,也是仅有的一支主力。从第35军的战绩来看,无论是1936年11月的百灵庙之战,还是后来的包头战役、五原战役以及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等,采用的都是长途奔袭然后突然发起攻击的战术且屡屡获胜。第35军军长傅宜生非常善于吸纳别人之所长。按照朱总的说法,说傅宜生的战术里,既有原来在保定军校学的,也有从八路军和日军身上学到的,因此,第35军的战术飘忽不定,战法新奇,连通讯和联络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其实,这也是实际情况逼出来的。在整个绥远地区,蒋系部队能拿得出手的仅有一个第35军了,而且远在边区,补充不易,哪有本钱与日军硬碰硬的打?可一旦被第35军抓住了机会,第35军的战斗力还是不容忽视的,从第35军以一军主力独守绥远,独战日军与伪蒙疆军而不败,就可见一斑。

只不过绥远战场距离正面战场太远了,每次战役的规模又都不大,这才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可要论战功,第35军还是能拿的出手的,尤其是其擅长的长途奔袭战术,在整个蒋系部队中,也仅有原关麟征的的52军才能胜过一筹。因此,第35军以擅长长途奔袭作战入选杂牌军“五大主力”第3名。

图片来自网络粤军第4军和以上三个军的名声是在抗战中打出来的不同,第4军的“铁军”威名是在北伐时期打出来的。由于历史原因,当我党离开第4军后,第4军的战斗力明显下降。可第4军毕竟是老牌部队,战斗力虽然不如以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杂牌军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抗战爆发后,第4军参加了淞沪会战,可表现平平,甚至都不如同样出自粤军的第66军。武汉会战时期,第4军终于露了一次脸。当时,张发奎担任第9战区的瑞武路指挥官,主要防区在九江。对于由蒋氏参与制定的作战计划,张发奎是不同意的。当时负责防御九江的作战计划是,让守军利用九江周围的河网地带在正面阻击日军沿长江登陸,进而守住九江。可张发奎认为,这个计划有些想当然了。

确实,九江一带河网纵横,不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可日军在发起武汉作战初期,就已经给部队配备了气垫船,他们完全可以利用气垫船沿着河网地带任何一地登陸,纵横的河网并不会给日军带来太大的干扰。而且,为了阻止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军,九江周边的道路已经被守军破坏殆尽,这固然会阻挡日军的突进速度,但同时也会影响守军增援部队的速度。更重要的是,把守军沿长江一线配置,没有战略纵深,这无疑是把部队置于日军的飞机、火炮以及海军舰炮的打击之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份计划都是不可行的。因此,张发奎并没有按照蒋氏的意图把第4军部署在九江一线,在九江失守的时候仍然没有按照命令让第4军反击。可如此一来,张发奎就受到了蒋氏的严厉斥责。若非陈诚主动揽过责任,张发奎定会受到严厉处分。张发奎被免职后,第4军拨给薛岳指挥。在接下来的金官桥之战中,第4军的表示仍然一般,其防守的左翼阵地被日军丸山旅团突破,若非第74军掩护,第4军的损失将会更大。

所谓是吃一堑长一智。第4军在金官桥吃了日军迂回战术的大亏,让他们学会了远距离派出搜索掩护部队的战法。让第4军出彩的是在万家岭之战。但是,日军106师团趁着薛岳指挥部队围歼第27师团而抽调部队而露出的防线漏洞穿插而入,意图偷袭薛岳在南浔线的指挥部德安。可106师团的行动被第4军第90师的搜索营发现。师长陈容机当机立断,在上报战情的同时,命令全师官兵来了个集体向后转,一下子就把106师团给堵住了,然后拦腰一击,把106师团截为两端。薛岳能在万家岭几乎全歼106师团,第4军第90师应居首功。武汉会战后,第4军被赋予了防守新墙河的任务。薛岳有个特点,虽然第4军是他的嫡系,但他并没有像其他军头那样,把自己的嫡系放在二线或者三线,而是直接把嫡系顶在了一线。但是,新墙河以北就是日军精锐的第6师团,薛岳把第4军顶在新墙河,就是想用主力对主力,并没有藏私。

可在前两次长沙会战中,第4军其实打得并不好,因此,在第2次长沙会战后,薛岳把第4军调离新墙河防线,把防务交给了第20军。但不管怎么说,第4军在第9战区算得上一支主力。尤其是第52军被调离后,第4军更是被委以重任,担任第9战区的直辖机动部队。在1940年的时候,蒋氏准备在江南和江北战场挑选四个军装备苏械,改编成攻击军。当时入选的部队有18军、第十军、74军和第4军。这其中固然有薛岳偏爱第4军的成分在内,但18、10和74军都是嫡系,只有第4军是杂牌,由此可见,在薛岳眼里,第4军仍然是第9战区杂牌部队中的头名。后来第4军虽然落选攻击军,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个攻击军的名额蒋氏是不会给杂牌军的。第4军虽然有光荣的时刻,但同样有丢脸的时候,长衡会战时,由于薛岳的指挥失误,造成第4军防守的长沙在一天半内陷落。此役,虽然第4军损失的并不大,可防守长沙的失败,直接影响了第4军的荣誉。这也是第4军并没能在入选杂牌军“五大主力”时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桂系第7军和第4军一样,桂系第7军的“钢军”威名也是在北伐时期打出来的。抗战爆发后,第7军在1937年10月下旬进入淞沪战场。当时,两军已呈胶着之势,任何一方有生力军加入就可以改变战场局势。第7军加入淞沪战场后,白崇禧认为,若能以第7军和第48军在蕴藻浜一线正面突击,定可打日军一个措手不久,从而改变整个战场态势。由于第7军过去在战场上的威名,白崇禧的提议获得了一致同意。可不料,日军第9、101和第3师团一部也准备在这一线突击,两军正好打了个头碰头。若论第7军的悍勇,那是没的说。可一来,淞沪战场地域狭小,不适合大集团化作战,部队过于密集非常不利;二来,淞沪会战是一次现代化战争,日军的优势火力占据了很大优势。因此,第7军虽然奋勇作战,可在日军优势火力的打击下伤亡惨重,4万余人的兵力折损了近乎一半,出战的6位旅长中有4人战死和重伤。白崇禧得知第7军战败的消息后,怅然若失,数日不食。这次失利,并非是第7军不善战,而是优势并不在我。此次出战的桂军好不容易才凑了一个炮团。可大战打响后,众人发现,这个被桂军视为宝贝的炮团根本就派不上用场,口径小,射程又短,根本就打不到日军的炮兵阵地和军舰。一气之下,第7军军长周祖晃干脆把这个炮团运回了广西。这次损失对第7军接下来的战事没能有上佳发挥的影响是致命的。广西本来据地瘠民贫,人才匮乏,好不容易集中力量编成了两个军又一仗被打残了。后来虽有补充,但能力与之前的人相比,那差距是相当的大。可即使如此,第7军在台儿庄外线作战中的表现还是不俗的,尤其是在阻击荻州立兵的13师团北上的战斗中,第7军虽然实力不足,但仍然顽强阻击敌军,并在1938年3月一度克复江浦,威逼南京,让日军大为震惊。

在武汉会战中,第7军的表现同样不俗。在黄梅一线顽强阻击日军精锐的第6师团,让日军的后勤补给线几乎无法发挥作用,逼得第6师团只能抽调一个旅团的兵力守卫各处兵站,根本无力继续对武汉发起进攻。可在武汉会战后,第7军的表现和之前反差很大,此时,第7军更在意的是如何保住刚得到的安徽地盘和如何与新四军搞摩擦,如何与日军勾连。更让人气愤的是,由于第48军的一个连用高射炮打下了日军11军司令官冢田攻,日军派兵来寻找尸体的时候,第7军竟然避而不战,任由日军到驻地来烧杀掳掠,让安徽民众大受其害。这种作法,是前文提到的四个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还有过分的事,第7军副军长漆道徵竟然暗中与日军互通有无,互相交换物资,并且写有协议。虽然漆道徵很狡猾,没有在协议上签字,但从第7军的行为已经可以看出,这份协议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无疑是资敌。由此可见,在抗战的中后期,第7军早已经没有了抗战初期的勇气和血性,剩下的只有如何能保住地盘了。这也是第7军在抗战初期的战功很大,却依然无法排在杂牌军“五大主力”前列的原因。若非看在抗战初期战功的份上,恐怕第7军连这个第5名也排不进去。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