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孩童一语道破

甜橙小萌主 2025-01-10 13:20:57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个词叫“东西”,这个词的用法非常多,但奇怪的是,东和西明明指的是方向,为什么我们却用“东西”来指代物品呢?

其中貌似没有任何联系,为何要这样用?而且为什么一定要是东和西呢?南和北为什么不可以?

学生的见解

其实不光是我们对“东西”感到疑惑,宋朝人对这件事也感到疑惑。宋朝的人也不明白,为什么“东西”能指代物品,为什么一定是“东西”而不是“南北”。

南宋学者朱熹,也曾提出过这个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学生们讨论起了这件事。

南宋年间的某天早上,朱熹正在给学生们上课,朱熹的课程有些无聊,学生们有些心不在焉。尽管朱熹已经尽力将课程讲得有趣了,学生们依然提不起劲来。

有时候门外路过的一条狗,也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吸走,这让朱熹感到非常苦恼。

这天正好是城中的集市开放的日子,附近的女子纷纷拿上竹篮去城里赶集。她们路过学堂门口的时候,朱熹的学生都会忍不住看向窗外。

朱熹非常生气,每次发生这样的事,他就要训斥那些不安分的学生,但是一顿训斥的效果微乎其微。

等下一次有人经过时,这些学生该看还是看。朱熹为了让学生们的注意力回到课堂上,便以那些女子为题目,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

朱熹问学生们:“这些女子要去干什么呢?”上过学的都知道,一旦老师在课堂上说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事,学生们马上就能兴奋起来。

现代的学生们是这样的,古代的学生们也是这样的,谁不喜欢凑热闹呢?

朱熹的学生们听到老师说起这个,他们马上便提起了精神,而且争先恐后地想要回答朱熹的问题。学生告诉朱熹,这些女子都是要去城里赶集买东西的。

朱熹顺势便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这些女子为什么要去买“东西”,而不是去买“南北”呢?

此话一出,学生们一下子就愣住了,虽然他们每天都在说“东西”这个词,但是谁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下子把人们都给难住了。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该由这些“理学学生”回答,而是应该由“历史班”的学生回答。

但是朱熹觉得,万事万物之间都有联系,也许让理学学生来回答,会有意想不到的回答。

朱熹的学生们冥思苦想,根本想不出来答案,正当朱熹准备公布答案的时候,一个十岁的孩子站了起来。

古代的上课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分年级,每个班里的学生都是差不多大的孩子,那时候的一个班里,可能有二十多岁的青年,也可能有刚满十岁的孩子,这并不奇怪。

而且二十多岁的青年不一定就比十岁的孩子聪明,有时候孩子的思维更加迅速。

就比如这一次,那些看着年轻女子两眼放光的青年,并不能回答出朱熹的问题,但是这个十岁的孩子站出来了。

朱熹一看有人回答,连忙让他站起来说话,随后这个孩子便在众人面前,说出来一番令人震惊的言论。

古代的理学中有“五行学说”,即万事万物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有关,大到王朝更替,小到鸡毛蒜皮,都离不开“五行”。

而这个十岁的孩子,就使用五行学说,解答了朱熹提出的问题,这种说法甚至连朱熹都没有想过。

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这些去赶集的女子手中,全都拿着一个竹篮,腰上还挂着钱包。

竹篮是竹子做的,虽然竹子与其他的树木大不相同,但是它依然代表着五行之中的木属性。而钱包中的钱是金属做的,自然是属于五行中的金属性。

知道这些之后,我们便可以将方位与五行联系起来了。在五行学说之中,方向与属性是有关系的,而且其中还牵扯到了八卦。

东方属于八卦之中的震卦,震卦代表的就是木属性。西方则属于八卦之中的兑卦,正好是金属性。

因此,买东西必备的竹篮和钱币分别代表木属性和金属性,而木属性位于东方,金属性位于西方,这才有了“买东西”的说法。

而古人认为,北方极寒,南方极热,因此北方属于水属性坎卦,南方属于火属性离卦,这两个属性与这些女子的关系不大,因此不说“买南北”。

尽管在我们看来,这样的说法非常离谱,根本没有道理可言,但是在南宋时期,是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提出这个说法的人就是正常人。

如果这个说法还是在一个孩子的口中出现,那么这个孩子就是妥妥的神童。

众人听完这位同学的解释之后,纷纷恍然大悟,就连朱熹也不得不钦佩这个孩子的想法。

虽然朱熹知道这个孩子的说法是错误的解释,但是他并没有揭穿这个孩子,反而是给了这个孩子极高的肯定。

朱熹教学生很有一套,他肯定不会全盘否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就算有人发现了这种说法的漏洞,这个孩子也不担心,反正有朱熹在他后面站着呢,朱熹肯定会帮他解决麻烦。

有了这个小插曲,学生们的注意力也逐渐回到了课堂,朱熹也开始更卖力气地讲课,他的目的也算是达成了。但是说真的,他并没有将这件事说清楚。

真正的“东西”

朱熹不能当着众人的面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他并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

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不信五行学说了,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买东西”到底该如何解释呢?

我们为什么会“买东西”?

在古代,买东西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方便,那时候的商人属于社会的最底层,连种地的都比小商贩的地位高。

而且人们买东西的地方也有讲究,在城市的主要南北道路上,不允许买卖,因此商贩们的摊位只能向两边扩散,由此也就形成了东市与西市。

时至今日,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依然保留着这样的传统。

古代的人想要去买东西时,先决定是去东市买还是去西市买,由此也就衍生出了“买东市”和“买西市”的说法。

到了宋朝之后,商业发展十分迅速,甚至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在这种情况下,买东西还要分东西两市的政策也就没有用了,尽管市场已经不再分东西,但是人们嘴里的“东西”却保留了下来。

当一个要购物的人在路上遇到朋友闲聊时,他还是会说:“到东西市去!”但是这样说实在是拗口,于是人们便在生活中将其改为了“买东西”。

“买东西”一词的用法流传至今,甚至“东西”还衍生出了其他的用法,尽管人们已经不记得为什么要叫“东西”了。

有时候,这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会比极力推广的“东西”流传更久远,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还有哪些“东西”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呢?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