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被炸事件俨然成为一起悬案,但外界普遍认为此事与美国有关,尤其是在美国记者西摩·赫什的爆料公开后。为逼迫欧洲向美国施压,多国爆发了反美、反北约抗议示威活动。眼看欧洲怒火难以安抚,美方选择拿乌克兰“开刀”。
美官员暗示:乌克兰炸了北溪中新网报道称,日前美国《纽约时报》发布了一篇爆料文章,称有最新的情报表明,炸毁北溪管道的真凶不是美国,并暗示乌克兰策划了这一切。报道称,相关消息来自多位美国官员,这些官员首先排除了美国或英国公民实施破坏的可能性,随后称没有证据表明此事与俄罗斯有关,最后,他们十分确切的称,有一些情报指向了乌克兰。
(“北溪”管道爆炸)
报道称,美官员透露,是一个“亲乌克兰”的团体对北溪管道发起了袭击,组织成员极有可能是乌克兰人或俄罗斯人,也有可能是俄乌两国人员都有。不过,这些官员话锋一转,又说道,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针对这些论调,《纽约时报》得出了结论,称发起袭击的“亲乌克兰”团体,极有可能与乌克兰政府,或者乌克兰安全部门有所联系。这番话相当于直接挑明:乌方指使该团体炸毁了北溪。
自从西摩·赫什爆料美国炸毁北溪后,美媒很少报道与此事有关的新闻,而《纽约时报》此次报道的原因也很简单,这篇报道是为洗清美国的嫌疑,并将责任甩给乌克兰。究竟报道是否可信?多方的表态各不相同。
(西摩·赫什披露真相)
俄罗斯的评价一针见血环球网报道称,北约秘书长与瑞典首相都拒绝讨论该报道,德方虽表示看到了相关消息,但仍强调德国的调查工作还未结束。相比之下,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与记者西摩·赫什的态度便显得更加直接。
报道称,赫什在提及此事时大笑起来,并讽刺道“信息来源都没有指出”,扎哈罗娃则斥责该篇报道,称只是为了转移公众注意力。扎哈罗娃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首先,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反复提及这些是敏感信息,是机密情报,并以此为由拒绝公开爆料的美国官员身份。
其次,这些美国官员拒绝透露任何证据、调查方法,以及情报获取方式。可以说,通篇报道除了“2022年9月北溪管道遇袭”之外,没有任何可以查证的消息,只有大量美国官员模棱两可的暗示,以及媒体的猜测。最后一点,美国如今的确十分迫切想要转移公众对西摩·赫什爆料的关注。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
据悉,自从赫什爆料美国炸毁北溪管道后,还透露了大量“拜登不在意欧洲人冷不冷”的观点,这些爆料激怒了多国民众,尤其是德国。在德国,爆发了多场“反美、反北约”抗议游行,有抗议人士表示,美国一直指责是俄罗斯炸毁北溪,但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话毫无意义。
还有民众认为,美国才是导致俄乌冲突的根源,俄罗斯与乌克兰都是受害者。就连参与美国“反战游行”的民众,也表示是美国炸毁了管道。另外,多国政界人士也纷纷出面施压,要求美方给出解释。在这样的情况下,转移视线无疑是好办法,而美国给的交代,就是把乌克兰推出来承担责任。
权衡利弊,美西方或抛弃乌克兰事实上,美方的“甩锅”对象选得十分巧妙,关于北溪被炸的真相,外界质疑的普遍是美乌两国,特朗普此前也发表过类似观点。若能让乌克兰背锅,美国的嫌疑自然能洗清,同时还能起到安抚欧洲的作用。正如美国官员所说,最合乎逻辑的怀疑对象,就是乌克兰及其盟国。
(德国爆发抗议集会)
外界则认为,此次的甩锅行为,极有可能是美国抛弃乌克兰的第一步。前几日,美国五角大楼前高级顾问麦格雷戈表示,最终赢得胜利的将是俄罗斯,而乌方战败的后果,便是泽连斯基被抛弃。随着冲突长期持续,美西方抛弃乌克兰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参考消息报道称,英国议会国防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称由于援乌,英国的武器库存至少需要10年才能得到补充。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其他国家。再加上西方舆论的转变,西方长期支援乌克兰已经损害到了自身利益,就连拜登也因援乌导致支持率受影响。在此情况下,美西方说不定会借着此次爆料,逐渐开启“抛弃之路”。
或许也是想到了这一点,乌方第一时间“辟谣”,乌克兰总统顾问表示,乌方与北溪被炸事件无关,也从未联系过任何“亲乌克兰”的破坏团体。乌情报官员也强调:没参与袭击,不知道袭击者是谁。但很显然,在俄乌冲突之中,乌方的声音从未受到过重视,此次大概也掀不起什么水花。
(编辑:LJX 审核: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