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如颖随行育儿经

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中学生新“三无人员”却越来越多。
新“三无”指的是:无兴趣、无目标、无驱动力。表现出的是很多高中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沉迷在手机游戏里,上课睡觉,作业完不成,各科学不好,越来越没动力,最终成为老师眼中的“差生”。
所谓“差生或”,最缺乏的不是学习技巧,不是克服懒惰。最缺乏的是:没有一个想学好的极强的欲望和极大的决心。
这个决心就是目标。若有极强目标。不踏实、马虎、不爱问、懒惰,这些问题统统不存在。

如何让孩子找到人生目标感?可以从以下四件小事做起:
1、引导孩子敢想空闲时可以多问问孩子,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你的榜样?
可能大部分孩子都会说不知道,家长就继续问,用各种方式引导和鞭策孩子思考“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先树立目标,再想办法实现。
孩子目标大概分三层:第一层就是职业规划,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成为画家、律师、医生等。有这样目标的孩子大概占5%。如果不知道,就引导孩子建立第二层是否有理想的大学。连大学也没有中意的,就引导第三层,比如想提分到一本或期末考试能进步多少名、某科能提升多少分。
目标就像一个指路明灯,引导孩子有学习自驱力和实践的自信心。目标越早树立,越容易实现。不管是不是空想,都要相信孩子,不要斥责孩子,没有什么不可能。

让孩子行动起来,就是要让他的梦想或目标越来越真实,越来越向往,就越来越有动力。
一是多描绘梦想是什么样子。比如目标是考上某某大学,可以去该学校参观,也可以网上看视频介绍,未来的寝室,图书馆、老师如何,越清晰越好,让孩子幻想已经身临其中,想成为这里的学生。甚至与这样的学姐学哥接触和沟通。
二为是去实践,去体验式学习。比如想当医生,可以让孩子去采访有当医生的家长朋友,让他们了解一些真实情况,有条件的话带孩子去上一天班。或者到父母单位实习,让孩子跟单位的程序员交流,是否有当程序员的兴趣。多种方式,慢慢让孩子去接触、去了解社会上的职业。
三是家里营造氛围。想去某所大学,直接在床边或书桌旁贴上画报,写上大学名称,XX年,某某大学等着我。目标上墙,制定切实的计划,今年要考上大学,还差多少分,在哪些科上需要提升。想成为律师,必须要去哪个城市,哪个大学才能实现,逐步转换到了现在的行动上。
3、不断鼓励和支持家长要做的就是不断鼓励孩子,100%相信他,真的可以。
当孩子有了目标之后,家长就真真切切地鼓励他,会让他更有自信心,这是一个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能帮助孩子继续前行。
家长还有就是在资源上支持。购买相关书籍、课程、硬件,帮他找到共同爱好的组织学习。其它就静待观望。
4、不断复盘不断复盘,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方向复盘,另一类就是方法。
每年都问问孩子,是否还是这个目标,方向变没有。
即使孩子说自己的人生理想改变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了解自己的优势特点。所以帮孩子复盘是为了更好地找到他的天赋优势,唤醒他的梦想。
如果是方法复盘,就更简单了,比如在数学这科上是否按照提分的要求来做的,哪些未到位。让孩子建立单科突破,先建立优势科目,一科一科来提分,在一科上看到希望,就能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成就感,目标也越来越容易实现。
(图片网络,若侵立删)【 我是@如颖随行育儿经,一位热衷研究中学生各科提分策略和家庭教育的妈妈,欢迎关注,一起助力孩子成长】连续更文#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