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识破宋江,假装回乡探母,结果一去不返,成为水浒结局最好的人

可以鸭文史 2024-12-02 16:50:21

曾经的啸聚山林、替天行道,最终都化作了招安后的惨淡结局。

英雄迟暮,壮志未酬,奸人当道,令人扼腕叹息。

更令人愤慨的是,这些好汉的悲剧,似乎都与宋江的“招安”梦脱不了干系。

他的“愚忠”,将一百零八位好汉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然而,却有一抹亮色格外引人注目,他是梁山好汉中唯一的例外。

他仿佛洞悉了某种天机,假借回家探母,在关键时刻抽身而去,保全了自己。成为水浒结局最好的人。

公孙胜,一个游走于江湖与庙堂之间的神秘人物。

与那些“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绿林好汉不同,公孙胜更像是一个游离于外的观察者。

公孙胜并非出身草莽,他的父亲曾是朝廷小吏。

然而,仕途的险恶,让这个家庭经历了从繁华到落魄的巨变。

父亲的遭遇,或许在年少的公孙胜心中埋下了一颗不安分的种子。

他选择离开家庭,踏上游学之路,这与其说是求学,不如说是对另一种人生的探索。

在城隍庙里,他与流浪汉孙二的对话,展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

一个向往梁山,一个心系道法。

这预示了公孙胜日后与梁山好汉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南华古刹,罗真人,道家法术,这些关键词构成了公孙胜人生。

他展现出对道家思想的浓厚兴趣和超凡的学习能力,最终成为一名道术高强的法师。

回到蓟州后,他并没有选择追名逐利,而是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为乡邻排忧解难,颇受尊敬。

这段经历,塑造了公孙胜淡泊名利的性格,也为他日后两次离开梁山埋下了伏笔。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没有磨灭公孙胜心中的江湖梦。

他并非真正的隐士,内心深处仍然渴望一种更具挑战性和意义的人生。

当他听说晁盖的侠义之名时,便毅然前往郓城,这标志着他正式踏入江湖的旋涡。

随后,便是那场著名的生辰纲劫案。

公孙胜的参与,并非仅仅出于对不义之财的愤慨,更体现了他对社会不公的反抗,以及对侠义精神的追求。

这场行动,也成为他与梁山好汉命运交织的起点。

梁山,最初是王伦的梁山。烧杀抢掠,并非真正的“替天行道”。

晁盖等人的到来,改变了梁山的格局。

他们推翻了王伦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秩序,梁山也开始以“劫富济贫”的形象示人。

公孙胜作为晁盖的心腹,位列第三把交椅,参与了梁山的早期建设。

宋江的到来,是梁山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此时的公孙胜精通道术,能够呼风唤雨、腾云驾雾,这些超凡的能力让他在梁山泊中显得格格不入。

他虽然也参与了梁山的重大行动,但更多的是扮演着技术支持的角色,而非冲锋陷阵的先锋。

在梁山泊的权力结构中,公孙胜的地位并不低。

然而,与吴用这位智多星相比,公孙胜的作用却显得相对有限。

吴用乃梁山首位军师,其智谋超绝,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为梁山立下卓著功勋。

而公孙胜则更像是一个“外援”,只有在关键时刻才会出手相助。

比如在攻打高唐州时,梁山军队被高廉的法术压制,吴用才想起请公孙胜出山。

又比如在芒砀山降魔时,也是吴用提议请公孙胜来斗法。

这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情形,实则暗示着公孙胜和梁山之间那若即若离的关联。

“替天行道”,是梁山好汉的共同理想。然而,公孙胜却似乎对此并不热衷。

他参与智取生辰纲,更多的是出于对不义之财的愤慨,而非对梁山事业的认同。

他两度离开梁山,这无疑彰显了他对“落草为寇”这般生活的厌弃。

他更像是一个“兼职好汉”,只图个梁山的名声,却不愿意真正融入这个集体。

这种游离于外的姿态,也为他日后的全身而退埋下了伏笔。

公孙胜的两次离开梁山,并非简单的“探母”之举。

第一次离开,发生在宋江上山之后。

表面上,他是为了探望老母,但实际上,他已经察觉到了梁山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宋江的“招安”野心。

他深知,宋江的到来,将彻底改变梁山的命运,而自己与宋江并非同路人。

与其卷入这场政治漩涡,不如早早抽身,回归自由自在的生活。

宋江登上梁山后,此地的权力格局竟悄然发生微妙变化。

晁盖虽然仍是名义上的首领,但实际权力却逐渐被宋江架空。

宋江凭借其在江湖上的声望和人脉,迅速赢得了众多好汉的支持。

而晁盖则逐渐沦为傀儡,被边缘化。

公孙胜敏锐察觉此变化,心中预感:宋江迟早将替代晁盖,成为梁山新主。其眼光之独到,令人叹服。

而作为晁盖的旧部,自己难免会受到排挤。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离开,寻找新的出路。

公孙胜对宋江的“招安”思想也深感不满。

他觉得,宋江的“愚忠”终将给梁山好汉带来灾祸。此般愚忠,注定成为好汉们的劫难,使他们陷入无可挽回之境地。

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被朝廷的条条框框所束缚。

因此,他选择了离开,回归山林,继续他的道人生活。

他并非不关心梁山的命运,而是深知,自己无力改变宋江的决定,与其徒劳挣扎,不如保全自身。

第二次离开,发生在梁山大军驻扎东京汴梁城外之时。

此时,宋江已经平定了淮西王庆,正准备南下征讨方腊。

公孙胜想起了师父罗真人的嘱咐:“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芒砀山之战,公孙胜再次展现了他的法术天赋。他摆下八阵图,生擒敌军首领,并降服了混世魔王樊瑞,为梁山增添了一员猛将。

然而,这场胜利并没有让他改变主意。

即使梁山一时风光,最终也难逃“招安”的命运。

而“招安”,对梁山好汉来说,并非荣耀,而是悲剧的开始。

他再度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去,这一次,毫无半分犹豫。

“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这八个字,在公孙胜的生命中得到了应验。

他最终在汴梁功成身退,选择回归平凡的生活。

他深知,方腊之战将是梁山好汉的生死之战,而自己不愿参与这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他再次以探望母亲为借口,离开了梁山,自此以后,便如石沉大海,再无归来之日。

他没有像其他梁山好汉那样,在征战方腊的途中战死沙场,也没有像宋江那样,被朝廷毒酒赐死。

他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最终得以善终。

这与其他梁山好汉的悲惨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信息来源: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百回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01-01.

[2]戴庆华.《水浒》败笔:公孙胜[J].书屋,2019-01(068-070).

[3]鲍鹏山.江湖不远:《水浒》中的那些人[J].博览群书,2018-07(058-086).

[4]押沙龙.读水浒:人性的十三种刻度[J].西安,三秦出版社,035-128.

0 阅读:0

可以鸭文史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