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作为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虽然情节精彩、人物鲜明,但也存在一些逻辑或情节上的不合理之处。以下就是笔者多次阅读《天龙八部》发现的十个逻辑上的问题:
1. 虚竹的武功速成
虚竹在短时间内获得无崖子、天山童姥和李秋水的内力,成为顶尖高手。这种速成虽然推动了情节,但与武侠世界中“内力需长期修炼”的设定不符,而且强力灌输以及大量吸取外面的内力,没有任何排解之法,虚竹没有爆炸已经算是主角光环在保佑他了。
2. 段誉的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
段誉的六脉神剑在关键时刻经常失灵,显得过于随意。这种设定虽然增加了戏剧性,但也让读者感到不够严谨。本来段誉已经熟记了六脉神剑的剑谱,再加上他已经吸取了足够的内力,可以自由的施展剑法,但金庸这样写只能说明他是在刻意的制造偶然性。也正因为段誉这样的描写,让他无法继续下去,才中途转写乔峰。
3. 乔峰的武功来源
乔峰的武功主要来自少林和丐帮,但他的实力远超同门,甚至超过少林高僧。这种差距缺乏合理的解释。乔峰没有段誉、虚竹和游坦之这样的奇遇,却能练就别人不具备的武功绝学,这一点着实有点说不过去。并且在少室山上,金庸刻意把高光给了乔峰,让他一人力战慕容复、星宿老怪和游坦之,并且还能打赢了,简直太不合理了。
4. 慕容复的复国计划
慕容复的复国计划显得过于理想化,缺乏具体策略。他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但金庸并未深入探讨其计划的可行性。金庸给慕容家的复国只有一句口号,而慕容博直接装死,而慕容复成天带着三个跟班,两个丫鬟游走在江湖之上,就这点家当还复国,复个六啊。
5. 逍遥派的隐世与影响力矛盾
逍遥派号称隐世,但其武学(如北冥神功、小无相功)却在江湖中影响深远。这种隐世与广泛影响力的矛盾显得不合理。逍遥派很牛,但最开始金庸没有写到这个门派有多牛,后来没的写了,才开始不断的吹这个门派,又是武功,又是秘籍,又是分出来的各派别,简直是自相矛盾。
6. 阿紫的性格转变
阿紫前期心狠手辣,后期对乔峰却表现出深情,这种转变缺乏足够的铺垫,显得突兀。在金庸笔下,阿紫喜欢乔峰有点太过刻意,因为按照阿紫的性格,他最爱的肯定的是自己,但金庸这样写,估计也是创意穷尽了,没的写了,于是就来一出姐夫与小姨子的爱情。
7. 扫地僧的出现
扫地僧作为少林寺的隐藏高手,突然出现化解矛盾,虽然震撼,但也显得过于巧合,缺乏前期铺垫。金庸是想写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但总感觉扫地僧的出现直接让两个积了几十年仇恨的萧远山和慕容博一笑泯恩仇,而且还能一起出家,这简直是笑话。
8. 段正淳的风流债
段正淳的情人遍布天下,且每个情人都对他死心塌地,这种情节过于戏剧化,缺乏现实逻辑。段正淳这个风流是金庸强加给他的,而且加的很不合理,并且整部作品中,无论是段誉、萧峰、慕容复、游坦之都和段正淳的女儿有关联,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居然就在这个小圈子里互动,不是太不合理了吗?
9. 游坦之的武功提升
游坦之通过偶然获得易筋经和冰蚕毒功,迅速成为高手。这种速成与武侠世界的修炼逻辑不符。游坦之本来是倪匡代笔时主要塑造的第三主角,或者叫番外篇主角,后来金庸回来后把小说进行了修订,将倪匡代笔部分全部删除,导致游坦之的形象有些不自然。
10. 结局的仓促感
《天龙八部》的结局略显仓促,尤其是乔峰的死亡和阿紫的殉情,虽然悲壮,但处理得有些突然。最为离谱的居然是段誉和王语嫣最后也分了手,而且王语嫣竟然回到了杀死亲生母亲的仇人——慕容复的身边,估计金庸后来真的是糊涂了。
结语:
这些不合理之处大多是为了推动剧情或增强戏剧性,虽然存在逻辑漏洞,但并不影响《天龙八部》作为经典武侠小说的地位。金庸的作品更注重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而非完全的逻辑严谨。所以小说就是小说,只要看的过瘾,过程愉悦就足够了。
金古武侠聊聊武侠的那些事儿
笔给你,你来写!
有些就是一个喻言,看它背后的意义才重要
实际原因是中间换了倪匡写!!
最神奇的是段正淳的儿子走遍东南地北,碰到的纠缠不清的女子不是他老子的情人就是他老子的私生女。
啊对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