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多个官媒、自媒、及广大爱国群众掀起了一股全民批判《杜鹃花落》及其作者的浪潮,气势汹汹,席卷全网,大有在批判完农夫山泉后转移阵地打响另一个爱国战的做法,对于该文作者及相关人员而言这可真的是“一场遭遇战,促不及防。”
《杜鹃花落》被人举报投诉,是该文作为阅读理解材料出现在近日成都市新都区的初三语文测试中,那么这篇文章的写作和发表肯定是更早一点。我暂时没有找到该文的最初发表出处,只找到了一个较早的出处:2023年12月20日发表在公众号《教师家园》上的由李佳前撰写的一千多字小小说《杜鹃花落》,不知是否该文的首发。
该号当前的情况是如下所示。应该也是最近几日被围攻后的结果,因为前几天还有人做了上述全文截图。
很显然,这篇文章在2023年发表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社会反响或者群体性敌意,而在四个多月后被投诉举报后引发“全民公愤”,不仅将该文作为阅读理解材料出考题的成都相关教研员及区教科院院长被停职,而且身在河南的原作者中学教师李佳前被迅速免职,可谓雷霆之势。据说,该文的罪状是:“美化侵华日军”、“侮辱八路军”。我找到原文,仔细看了一下,不由哑然失笑:这真的是一道阅读理解题呢,但是该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真的是“美化日军侮辱八路军”吗?该文到底是在歌颂谁讽刺谁呢?这真的是一道初中三年级的阅读理解题,然而很可惜那些义愤填膺的网络暴民爱国小将们都根本没有看懂:连初中三年级的阅读理解能力都不具备啊。以下简单分析一下,回答这个阅读理解题。这实在是一道极为简单的初中阅读理解题,比鲁迅在《父亲的病》里出的阅读理解题容易多了。分析这样简单的阅读理解题对于本号来说是一种小羞辱,但是为了智商不及格的那些义愤填膺的群众考虑,还是勉为其难简单分析一下。(该文全文在网上都可以看到,但我转发失败,要读全文的到网上去搜)首先,这是一篇以侵华日军将领“岗田大佐”的视角与口气创作的小小说。那么,以日军将领的视角叙事的话,怎么称谓他们的“敌人”呢?这么简单的问题,即使再没读过书的人,从小到大都看了这么多抗日神剧战争片,日本人、国民党怎么称呼八路军、红军、新四军呢?当然是“共军”或者“共fei”,如果说仅因为《杜鹃花落》里的这种叙述就认为它美化了日军,那么所有那些拍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影视剧的让剧中的日军或国民党说出这两个字的影视剧导演都在美化日军、美化国民党,他们都应该被批斗被枪毙。以这一点攻击原文及原作者,是极为可笑的,幼稚中透着愚昧,闪闪发光。其次,这篇从日军侵华将领视角叙事的小小说,是真的歌颂和肯定了这位日军将领吗?答案是十分清晰而明显的,由其叙事过程便可得到清晰准确毫无疑义的答案。该文前半部分描写岗田大佐心理活动及心理语言的内容都无须分析,无论文中使用了什么“逃窜”之类的“不敬”词语,都是岗田视角的用语而不是文章作者的视角,难道岗田要在心里浮现出一句“可惜我儿子被纪律严明的八路军同志们给绑架了”这样的话才合理吗?这样合理吗?该文中心思想的关键揭示,其实是在后半部分的叙事:“突然间,山顶好像是有人拿着白色的布晃了一下,然后就突然被按了下去,反抗的枪声又响了起来。敌人内讧了”第一次有人举起白布投降,然后被人按了下去。岗田认为“敌人内讧了”。其实是他儿子举起自己的白衬衫向他投降,然而被八路军战士给按下去了。岗田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了敌人,误以为敌人中有人投降有人不投降。这是作者对岗田的第一次讽刺。但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不以作者视角、上帝视角给予解读,而是完全按照人物视角叙事。这是小说叙事的一个基本原则:作者不要到处彰显自己,完全由人物完成故事。“慢慢的,山顶上一根树枝又伸了出来,挑着一件白白的与战场硝烟环境很不相符的衬衫,……突然,山顶又一声枪声,树枝断了,衬衫飘悠悠向山边落去,枪声来自距离树枝不远的地方,岗田的神经又一次激昂起来,‘炮呢?炮呢?给我轰!’”这是岗田的儿子第二次用树枝举起自己的白衬衫向他投降,被旁边的八路军战士一枪给打断了树枝。八路军战士为什么不直接开枪打死岗田的儿子而只是打断举白旗的树枝呢?这就是该文的思想主旨开始浮现出来了:歌颂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岗田的儿子是一名平民不是军人,八路军抓住他只是把他当成人质,并没有消灭他,甚至在战争中还要保护他(本文后面有证据)。战场上炮火纷飞,烟雾缭绕,既听不清对面的声音,也看不清对面的人影,岗田的儿子当时并没有受到严格的控制,能够从容地脱下外衣、脱下自己的衬衫、再穿上外衣、再用树枝挑起自己的白衬衫向日军举白旗,他在心里喊:“爸爸呀,是我呀,别开枪别开炮呀”,但是对面的岗田听不到,岗田认为八路军又在内讧,有人要投降有人不要投降,干脆一炮全轰死。这是作者对岗田的第二次暗讽。“迫击炮又装弹了,所有人仰着头,看着炮弹飞向空中,又直直地向着树枝举着的方向落下来。然后,又诧异地看着旁边响枪的坑里,大鹏一样的身影,在空中一个漂亮的弧,压在了树枝竖起的那个坑里。”这一幕让岗田看不懂了,诧异了,就像所有爱国小将们看不懂了这篇文章一样,为什么有一个大鹏一样的身体划过一个漂亮的弧线压在举白旗的那个坑里?一阵炮杀过后,一切肃静下来,漫山的杜鹃花,被炮火炸落一地,沉默无语,和着地上的血,殷红而刺目。岗田心里对自己说,我终于给儿子报了仇。岗田走到敌方的阵地,“所有人跟着岗田小心翼翼地走到树枝的旁边,拉开血肉模糊的一具灰军装,下面是一身洁净完整的日本青年装,没衬衣,没扣扣子,露出了健壮的胸膛,一张白晰清秀的脸,嘴边淌着殷殷的鲜血。”作者就此揭开了谜底:那个“大鹏一样的身影”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他在炮火炸来之时,牺牲自己的生命扑到了人质岗田儿子的身上保护他,不想让岗田儿子被炸死。然而最终都被岗田的炮火炸死了。岗田儿子“身着一身洁净完整的日本青年装”——作为人质他并没有受到虐待和迫害。“没衬衣,没扣扣子”,因为衬衣被脱下去当白旗了,没扣扣子指的是这身洁净完整的日本青年装没有来得及扣扣子。答案是什么?答案是:岗田为了给儿子“报仇”,亲手炸死了自己的儿子,并且是瞄准自己的儿子把他炸死的。这是作者对这位侵华日军将领的终极讽刺。讽刺他咎由自取,讽刺他罪有应得,此生都承受着自己炸死自己儿子的终生折磨。这对一个父亲来说,是最残酷的折磨。答案还有什么?答案还有:八路军不杀平民,八路军不虐待人质和俘虏,八路军保护人质、甚至牺牲自己保护人质,八路军永不投降。这是什么?这特么当然是歌颂啊还能是什么?该文歌颂了什么讽刺了什么,难道还不清楚还不清晰明白吗?觉得还不清晰明白的,请回到自己的初中重新从初一读起吧。如上所述,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阅读理解题,有那么多爱国网友都看不明白实在令我惊讶。那么他们一定看不懂稍微难一点的阅读理解题。比如鲁迅在《父亲的病》的开篇出的一道阅读理解题:患者家属与名医之间,到底是谁给了谁钱?这个稍难一点的阅读理解题,答案见本号前文:《有多少人至今仍没有读懂鲁迅<父亲的病>开篇小故事?》。现在人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真是越来越差了,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种反智反知的短视频给害的,都没有人认真读书读文章了。可悲可叹啊。
支持贴主的分析,当时我看到这件事情后也感觉不可思议,很明显的一篇描写战争的残酷,描写作恶者自作自受的文章怎么就成了反动的了。与同事讨论时同事说了一句,主要是文盲太多。[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这个作家的想法也许是想揭示战争的残酷。但是你要知道原子弹下无冤魂,二战时期的日本已经被全民洗脑,怎么会存在不关心军事的青年?日本鬼子到中国来就是烧杀抢掠。没有调查,没有经历,就不要在脑子凭着臆想胡编乱造。战争是残酷的,敌人是残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