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写回忆录纠结一个问题:当年粟裕追杀自己,要不要写进去?

阿林史 2023-06-10 10:39:01

开国将帅中,不少人在晚年写下了回忆录,上将叶飞也不例外。八十年代中期,叶飞已经退居二线了,有时间写回忆录了。

叶飞写回忆录的过程中,纠结一个问题:当年粟裕追杀自己,要不要写进去?

众所周知,解放战争时期,叶飞、陶勇、王必成三人是粟裕麾下的虎将,有“叶王陶”的美名。叶飞是不是记错了?粟裕怎么可能会“追杀”他呢?

叶飞所提之事,正是发生于1936年闽东红军被扣押的“南阳事件”?该事件中,粟裕是主要人物之一,叶飞差点牺牲了。

叶飞侥幸脱险

叶飞祖籍福建,生于菲律宾,他是中菲混血儿。5岁那年,叶飞跟随父亲回国,在国内上学读书。

读书时,叶飞接触革命思想,加入共产党,受党组织派遣,来到闽东负责创建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

1934年,中共福建省委遭到敌人破坏,与中央失去了联系,期间,叶飞领导闽东革命,成立了闽东独立师,担任独立师政委。

同一时期,受党中央派遣,由方志敏和刘畴西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途中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偷袭,先后在谭家桥和怀玉山打了败仗。

两场败仗打下来,一万多人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损失惨重,寻淮洲、方志敏、刘畴西等主要领导先后牺牲,仅仅只有粟裕、刘英带着一千余人突出重围。

残部突出重围后,重组为挺进师,粟裕担任师长,刘英担任政治委员,率部突破敌人的层层阻击,转战千里,来到了福建,同叶飞领导的独立师会合。

两股力量会合后,闽东的革命力量增强了不少,联合成立组建了闽浙临时省委。刘英是党政干部资历老,担任书记,成为闽浙临时省委的一把手。粟裕担任组织部部长,叶飞担任宣传部部长,二人地位相当。

与此同时,在闽浙临时省委之下,成立了闽浙军区,粟裕担任司令员、刘英担任政治委员。

叶飞在闽浙经营多年,闽浙军区成立后,他既不是军事主官也不是政治主官,换做常人,可能有些不满了。叶飞心胸宽大,以大局为重,不在乎职务高低,主动配合刘英和粟裕的工作。

实际上,当时的闽浙临时省委,党政军一把手就是刘英,所有的事情,基本由他一人说了算,这为日后的内部斗争,埋下了伏笔。

刘英不擅长军事,思想极左,手握大权独断专横,在“肃反”的问题上,错杀了好几个闽东基层干部,这让红军挺进师和闽东独立师内部有了矛盾。

除此之外,刘英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不根据实际情况,屡屡命令叶飞去攻打国统区,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正规军交手。

当时,红军主力长征,闽浙地区的革命力量极为薄弱,叶飞对此非常清楚,刘英的命令不切实际,选择拒绝执行,双方矛盾进一步扩大。

见叶飞屡屡违抗命令,刘英想彻底掌握闽东独立师,调他来省委工作。叶飞拒绝离开独立师,他并非贪恋这个位置,而是独立师比较特殊,一旦他走了,这股革命力量或许就散了。

这一次,刘英起了杀心,让粟裕负责逮捕叶飞。粟裕反感内部斗争,可刘英是领导,他的命令,不得不执行!刘英怕粟裕不执行命令,做了两手准备,派了一名特派员和一队武装人员配合粟裕逮捕叶飞。

1936年10月,粟裕为执行刘英的命令,带着大约三百余人来到位于庆元东北部的南阳村,邀叶飞来南阳村会合。

对粟裕,叶飞还是很放心的,两人很多观点是一致的。见面后,粟裕和叶飞在南阳村吃完饭,席间,粟裕一声令下,叶飞带来的人全部被扣押。一时间,现场情况比较乱,警卫员想保护叶飞,在乱枪中中弹牺牲了。

叶飞被解除了武装后,由粟裕负责押送至闽浙临时省委,途中遭遇国民党军的伏击,双方爆发激战。为防止叶飞逃跑,押解人员中,有一人开枪打伤了叶飞的右腿。

对叶飞来说,当时的情况可谓命悬一线,要么被国民党反动派俘虏,难逃一死,要么被押送到刘英那里,也很难活命。

最终,求生的本能下,叶飞选择搏一搏,从悬崖上跳了下去。万幸的是,叶飞性命无碍,趁乱脱险了,走路一瘸一拐回到闽东根据地。

此事在南阳村发生,也被称为“南阳事件”,对闽浙地区的革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影响了内部的团结,给国民党军队可乘之机。

胸怀宽广的叶飞

粟裕没有完成任务,回到闽浙临时省委,刘英怀疑他私自放走了叶飞,被关押了一段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刘英主持浙江的工作,1942年2月,被叛徒出卖,在温州遭国民党逮捕。虽然刘英犯有一些错误,但是他革命信仰坚定,被捕后,拒绝投降,坚贞不屈,蒋介石下令将,杀害了刘英。

叶飞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人,抗日、解放战争期间,在粟裕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工作,从不因私废公。论私交,叶飞和粟裕虽然经常一起工作,私下并无多少交流,可能是因为“南阳事件”造成的隔阂。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受到错误批判,叶飞并没有说他的坏话,一直公私分明,绝不诬陷、无中生有。

晚年,叶飞在写回忆录的时候,就“南阳事件”中,粟裕曾“追杀”自己一事,要不要写进去,非常纠结。

为此,叶飞找到了战友王必成,商议此事。王必成告诉叶飞:粟裕首长是有名的神枪手,百发百中,当年他真心要杀你,你根本逃不掉。

对于当年发生的事情,粟裕也如实向组织坦白了多次,并没有隐瞒。一次,粟裕和王必成、陶勇聊到了“南阳事件”时,遗憾地说:这件事,我是受害者又是执行者,对不起叶飞同志!

所有疑团都解开了,叶飞知道,粟裕当年也是迫不得已,不得不执行刘英的命令。最终,叶飞在回忆录上并没有提及当年的事情。

在回忆录中,叶飞实事求是,高度评价了粟裕在抗日、解放战争中的领导能力,给他当副手很舒心,两人配合得很好。

1936年的“南阳事件”中,叶飞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险些丧命。事后,胸怀宽广的叶飞并没有算旧账,看淡了这一事件,没有借机向粟裕发难。粟裕也是受害者之一,抓捕押送叶飞那是迫不得已,执行上级的命令。

从“南阳事件”中,我们发现,革命斗争艰难曲折离奇,在刀尖行走,能够坚持下来十分不容易。

0 阅读: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