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过一件让人惊掉下巴的事儿:有个被保送到大学的学生,因为连洗衣机都不会用,开学才两周,就抑郁地回家了。这事儿啊,反映出咱们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 —— 花了整整十二年,给孩子打造了一个 “高考无菌舱”,结果孩子上了大学,成了生活上的 “巨婴”。
高中阶段过度保护,一般有这三个明显表现:
信息过滤:家长们总是想着帮孩子选 “正确” 的大学专业,把那些他们觉得 “没用” 的兴趣爱好,通通给屏蔽掉。社交代劳:打着让孩子专心备考的旗号,不许孩子参加社团活动、研学这些所谓 “非必要的社交”。思维包办:给孩子买智能错题打印机,用这种技术手段,不让孩子经历试错的过程。二、过度批评:高考压力下,孩子的情感都 “荒漠化” 了大半夜 12 点,高三学生在日记本里写道:“数学考不到 130 分,我都觉得自己没资格呼吸。” 孩子这种自我惩罚的心理,往往是家长那些无意间的 “激励话术” 给害的:
“你看隔壁王阿姨家女儿,模考都 650 分了”“考不上 985,这辈子就完了”“我们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得对得起我们啊”这些语言暴力,带来的问题可不少:
认知扭曲:孩子会觉得高考分数就等于自己的价值情绪透支:看着好像特别自律,学到凌晨 3 点,可实际上效率低得很社交萎缩:害怕参加集体活动,慢慢就发展成社交恐惧症了三、不良示范:家长的行为,孩子都看在眼里家长们这种矛盾的行为,可不少:
要求孩子专心学习,自己却手机不离手说游戏浪费时间,自己却沉迷麻将或者直播强调考试要诚信,自己在单位却弄虚作假四、过度溺爱:“温室型学霸” 背后,全是坑过度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有这三个矛盾的地方:
花了钱给孩子节省时间,可孩子反而没机会学习怎么管理时间了;家长用自己的经验替孩子避免犯错,却把孩子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给抹杀了; 一味地保护孩子,不让他们经历痛苦,结果孩子的心理变得更脆弱了。给高中孩子重建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给咱家长三个能立马行动起来的办法:
给孩子 “试错配额”每个月可以允许孩子有 3 次自己做决定但失误的机会,就像选错辅导书这种事儿;每个学期安排孩子完成 2 项生存挑战,像是去医院挂号或者签租房合同。创建 “成长双账户”能力账户:把孩子新学会的生活技能都记录下来,还能换算成学分;情绪账户:把孩子的压力值、幸福感这些量化一下,生成一个波动曲线,看看孩子情绪的变化。实施 “家庭共修计划”每个月全家人一起读 1 本不是学习辅导类的书,像《人类简史》《可能性的艺术》这种;每个星期安排 2 个小时,大家都不碰电子产品,好好聊聊天;每天每个人都记录 1件欣赏对方的具体小事儿。结语:高考不是终点,而是生命教育的新起点真正的成功,不是把孩子送进多好的大学,而是培养出能经得起顺境和逆境的完整的人。当家长能把焦虑变成对孩子的信任,把对孩子的控制变成陪伴,把批评变成理解,孩子们在高考之外,肯定能书写出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