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姐妹文鸟
产卵数:一年约五、六次,一次可下五、六个蛋。
外貌特征:原种羽色并不华丽,人们青睐只是因为其活泼的姿态和亲密、和睦的家庭关系。
习性和行为:抱巢性强,在所有小型鸟类中最善于育雏,是很好的“保姆鸟”。
栖息地和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南部。
保护状况:目前未列入濒危物种,但仍需保护。
2 灰山鹑
产卵数:每窝产卵可以达到10-20枚,最多达26枚。
外貌特征:灰山鹑的外貌呈深灰色,体型较小,头部和脖子上有一些白色细纹。
习性和行为:孵卵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孵化期为21-26天。雏鸟孵出当天即可随亲鸟活动,一直到秋天成对或成家族小群生活。
栖息地和分布: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保护状况:目前未列入濒危物种,但在一些地区受到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坏的威胁。
3 虎皮鹦鹉
产卵数: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间,可产卵孵化育雏3-4巢,每巢产卵4-7枚,最多达10枚。
外貌特征:虎皮鹦鹉的羽毛主要为绿色,头部和脖子上有一些红色和黄色的斑块,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为蓝色和紫色。
习性和行为:孵化期18天,雏鸟留巢34-38天,约40日龄开始独立生活。幼鸟在6-8个月性成熟,并开始求偶繁殖。
栖息地和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
保护状况:目前未列入濒危物种,但在一些地区面临栖息地破坏和非法贸易的威胁。
4 大山雀
产卵数:每窝产卵6-13枚,多为6-9枚,有时多达15枚。
外貌特征:大山雀的羽毛主要为褐色,头部和背部有一些黑色和白色的斑块。
习性和行为:每天产卵1枚,卵多在清晨产出,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约为14天。雏鸟出生后,由父母共同育雏,约15天后飞离巢穴。
栖息地和分布: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
保护状况:目前未列入濒危物种,但在一些地区受到非法捕猎和栖息地破坏的威胁。
5 玄凤鹦鹉
产卵数:每窝产卵4到5个,偶尔能达到8个。
外貌特征:玄凤鹦鹉的羽毛主要为绿色,头部和胸部有一些红色和黄色的斑块,尾巴呈蓝色。
习性和行为:孵化期约为18至19天,雏鸟出生后需要亲鸟喂养三周左右。幼鸟在此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父母照顾才能独立。
栖息地和分布:分布于亚洲和非洲。
保护状况:目前未列入濒危物种,但在一些地区受到栖息地破坏和非法贸易的威胁。
6 牡丹鹦鹉:
产卵数:牡丹鹦鹉每年可以繁殖2~4窝,每窝约产4-6枚蛋,仅雌鸟孵卵。
外貌特征:牡丹鹦鹉又称为爱情鸟,是牡丹鹦鹉属内所有物种的总称。牡丹鹦鹉因其深情的天性而得名。
习性和行为:牡丹鹦鹉会与伴侣形景不离,相依相偎,而且多是会厮守终生。
栖息地和分布:牡丹鹦鹉分布于南美洲和中美洲,主要栖息于森林和草原中。
保护状况:牡丹鹦鹉的保护状况因物种而异,有些物种受到威胁,需要得到保护。
7 金丝雀:
产卵数:金丝雀可连续繁殖34窝,每窝产蛋46个,大部分雌鸟在雏鸟出壳12~21天后又开始交配、产卵。
外貌特征:金丝雀又称芙蓉鸟、白燕、玉鸟,是名贵的观赏鸟之一。
习性和行为:金丝雀性格温和,容易饲养训练,不过也有些个体比较胆小。
栖息地和分布:金丝雀分布于欧洲、非洲和亚洲,主要栖息于草原和开阔的林地中。
保护状况:金丝雀广泛饲养,保护状况良好。
8 珍珠鸟:
产卵数:珍珠鸟长到34月时,就可以产卵,一般产蛋46枚,产至3~4枚时,开始孵化。
外貌特征:珍珠鸟又名斑胸草雀、胁草雀、锦花鸟、锦华鸟、小珍珠、锦花雀等,体型较小但体质强健。
习性和行为:珍珠鸟不易生病,耐粗饲,繁殖力强,一般饲养条件都能饲养成功。
栖息地和分布:珍珠鸟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主要栖息于山地和丘陵地带中。
保护状况:珍珠鸟的保护状况因地区而异,有些地区受到威胁,需要得到保护。
9 喜鹊:
产卵数:喜鹊一年仅产一窝,每窝产卵5-8枚,有时多至11枚,1天产1枚卵,多在清晨产出。
外貌特征:喜鹊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体型中等大小,黑白相间,头部有一撮羽毛。
习性和行为:喜鹊喜欢栖息在开阔的地方,善于飞行,喜爱吃昆虫、果实等。
栖息地和分布:喜鹊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主要栖息于广阔的森林和城市公园等地。
保护状况:喜鹊的保护状况良好,是一种常见的鸟类,但有些亚种受到威胁,需要得到保护。
10 七彩文鸟:
产卵数:七彩文鸟每年可繁殖1-2窝,每窝产4~6枚蛋,雌鸟孵卵,孵化期约16天左右。
外貌特征:七彩文鸟身披七彩羽毛,是一种美丽的观赏鸟。
习性和行为:七彩文鸟喜欢栖息在开阔的空间中,性格温和,适合养殖饲养。
栖息地和分布:七彩文鸟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现已在世界各地广泛饲养。
保护状况:七彩文鸟的保护状况良好,是一种受人们喜爱的观赏鸟,但在野外仍面临一定的威胁,需要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