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毛主席来兴国,陈奇涵请他吃了一道菜,毛主席记了此事40年

若尘看文化历史 2024-11-06 18:53:19

29年毛主席来兴国,陈奇涵请他吃了一道菜,毛主席记了此事40年

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场上,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将军坐在台下,默默无闻。突然,毛泽东点名道陈奇涵同志,请你站起来。全场哗然,所有目光聚焦在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上。谁也没想到,一个看似平凡的老党员,竟然与伟大领袖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

一场跨越40年的友谊

时光倒流到1929年,江西兴国。当时的兴国,是个穷乡僻壤。山沟沟里的老百姓,一年到头吃不上一顿像样的肉。可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成了红军的米袋子、兵工厂。

那时候,陈奇涵已经是兴国的地下党员。他带领群众,为革命出钱出力。家里有点余粮的,就捐粮食;有点闲钱的,就捐钱;有力气的,就参军打仗。可以说,兴国人民对革命的热情,比火还旺。

一顿特别的晚餐

中秋节前夕,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来到兴国。陈奇涵和其他干部商量,要给首长们改善伙食。可是,兴国实在太穷了,上哪儿去弄好菜呢?

正愁眉不展时,有人从河里捞上来一条大草鱼。陈奇涵灵机一动,决定做一道兴国特色菜笼粉蒸鱼。

晚餐时,毛泽东尝了一口,赞不绝口。他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陈奇涵憨厚地说没有名字。毛泽东想了想,指着蒸笼和旁边的四个小菜碟说这像不像一轮明月surrounded by四颗星星?就叫‘四星望月’吧。

从一道菜到一生的革命友谊

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道家常菜,竟然成了毛泽东和陈奇涵40年友谊的见证。

陈奇涵的革命生涯,可谓跌宕起伏。他曾在黄埔军校当过教官,教过后来的国民党大佬。可他毅然选择了共产党,放弃高官厚禄,回到穷乡僻壤搞革命。

在兴国期间,陈奇涵带领群众闹革命。那阵势,简直比赶集还热闹。23万人口的兴国,竟然有8万人参加了革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当了红军。

可好景不长,1933年,左倾错误路线抬头。陈奇涵因为支持毛泽东,被打成右派,一降再降,最后沦为普通参谋。但他不改初心,依旧坚持革命。

从地方干部到开国上将

建国后,陈奇涵官运亨通,当上了江西军区司令员。可他依旧保持着朴素作风。有一次,他得知自己的侄子被提拔为宾馆大厨,竟然公开表示当个厨子也挺好,人尽其才嘛。后来有人想让他侄子当官,他立马制止我侄子只会做饭,让他当官,老百姓会怎么看我陈奇涵?

1954年,中央要成立军事法庭。毛泽东想来想去,觉得非陈奇涵莫属。就这样,陈奇涵成了新中国第一任军事法庭庭长。

1955年授衔时,陈奇涵谦虚地申请当个中将。毛泽东一看,哪能让老战友吃亏?坚持要给他上将军衔。这一下,陈奇涵可犯了难。他琢磨着我哪有资格跟彭德怀、林彪他们平起平坐啊?可是,毛主席的话又不能不听。最后,陈奇涵只好硬着头皮当了上将。

1981年,陈奇涵溘然长逝,享年84岁。他一生坚持革命理想,为党和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从黄埔军校教官到开国上将,从地方革命领导人到军事法院院长,他的人生经历可谓精彩纷呈。

有人说,陈奇涵将军的一生,就像那道四星望月。看似普通,却蕴含深意;看似平凡,却光芒四射。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什么叫革命理想高于天。而那道被毛泽东命名的农家菜,不仅见证了两位革命前辈40年的友谊,更成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佳话。

0 阅读:17